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成元访谈*

2022-11-05 13:53
文化遗产 2022年5期
关键词:横山安塞腰鼓

张 静

横山老腰鼓是陕西省横山县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从古至今,当地人们春节谒庙敬神、祈福禳灾,沿门子送吉祥,都离不开横山老腰鼓。它舞姿刚劲、豪放、夸张、激昂,明显带有古代军旅色彩,队形多变,角色丰富,鼓点激越、步伐多变,尤以横山县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腰鼓队最为典型和有名。横山老腰鼓蕴含了多种文艺形式,是一种综合的展演过程,秧歌队伍中既有腰鼓表演、又有跑旱船、坐水船、走高跷、霸王鞭等角色表演穿插其中,更有“蛮婆蛮汉”的插科打诨和“腊花”的男扮女装滑稽逗笑,这种一年一度的大规模的集体狂欢,当地人称“闹秧歌”。横山老腰鼓的动作雄健奔放,节奏铿锵,鼓点激越、舞姿优美,打法灵活多变,配乐扣人心弦。横山老腰鼓历经数百年传承,却依然保持着最原始、最原生态的打法,保留着踢跳腾挪、粗犷豪放的传统风格,在角色扮相、舞蹈动作、道具乐器等方面都别具特色。它舞出了陕北人民既憨厚朴实又威武豪放的黄土本色,展示了老区人民的精气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和艺术观赏价值。

2008年6月14日,鼓舞(横山老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Ⅲ-42。陕西省横山县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李成元,今年68岁,是武腰鼓的典型代表,也是横山老腰鼓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次代表市、县在多个省、市演出,并取得极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组织培训老腰鼓学员60余人。

张静(以下简称“张”):李老师好,我是榆林学院的一名教师,目前正在从事陕北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您是横山老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天,我们想从几个方面对您进行一下采访,您看可以吗?

李成元(以下简称“李”):好的,非常欢迎。

一、 出身腰鼓世家,师从父亲学艺

张:李老师,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打腰鼓的?横山老腰鼓的技艺一般是师传还是家传?

李:我是1954年12月出生的。和大部分横山农村孩子一样,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腰鼓了,喜欢看红火,年年看“沿门子”腰鼓表演。我从13岁开始学习老腰鼓,确切地说是12岁的冬天,腊月时候。那一年放寒假时,跟我父亲(李应华)开始学,我父亲是跟我叔伯大爷(李树芳)学的,我大爷当时是跟庄里边的他们叔叔学的,再往上就弄不清楚了。

老腰鼓传到我手里,截止到我儿子这一代,横山腰鼓已经25代了。从明代中期到现在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明代中期”的历史也是由村里我们的老祖先们从墓碑上记载得知的,可惜在破四旧的过程中这些碑刻也都遗失了。所以,我们家打腰鼓的传统也就追溯到我爷爷辈。我父亲22岁开始在我们村庙会当会长,连着当了51年的,从青年到老年,当了一辈子伞头。

横山腰鼓主要是武腰鼓,以武见长,比硬功,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和打擂台一样,更多的是争先,刀对刀剑对剑,一对一,和西班牙斗牛一样,负伤也是很光彩的。原来是用小连枷,双节棍,我没看见过,听我父亲说的,现在早没有了。咱们这里跳腰鼓的人很多,几乎达到了人人跳腰鼓的地步。我父亲曾亲手教会了王有地、黄圪崂、胡新窑、元庄坡,车庄、姬家沟等村子的后生们打腰鼓。我念书不行,爱好文艺,小时候就经常获奖,我可以扮演伞头、腊花,也会打鼓等。伞头需要会唱,唱词都是现编的,即兴表演,非常考验人。30年前,我从父亲手里接过日照(伞),就再也没有撂下过,当了30多年的伞头。我现在年纪大了,脑子跟不上了,直怕给人“跌到地下”,现在要靠年轻人啦。

咱们横山老腰鼓一般只在春节演出,除了敬神之外,那就是属于老百姓的自娱自乐,没有人专门拜师学打腰鼓,大都是一边看着一边揣摩着,自己学会了。也有的人家是上一辈给下辈的传,手把手教,但是即使是邻村的,也很少交流,一般都是各打各的。有的村子会主动请别村打得好的人去教,但很少有不同村子的人坐一起切磋技艺。不同乡镇、不同村子的腰鼓,场图、动作都不一样。跟陕北说书需要专门拜师学艺不同,腰鼓的传承学习不严格,没有专门的师傅教,即使会长请行家来村里指导排练,也是乡邻之间帮忙性质的。只有全盘都会的人才能给人当导演。一个腰鼓队员厉害不厉害,主要是看有没有能力把全盘拿下来,有的人会打腰鼓但是不会说唱,如果一个人打樰子,拍镲子,打腰鼓,坐船、当艄公都手到擒来,人家请你一个人去帮忙指挥就可以了。我一个人能教8个人,包括拜神、唱姿、走场、伞头怎么样,都有路道了。打大鼓、拍大镲、打腰鼓、打樰子、拍镲子、当艄公、坐船各种姿势不同。(李老师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向我们展示专业的标准姿势)我这些基本动作都没问题,主要是号,我吹不起,吹不响亮,那是个技术活。去年的牛王会定在了沟岔,结果由于疫情原因取消了。今年的牛王会定了在龙爷沟,正月十三,会长已经通知我提前到龙爷沟给他们教几天。

张:咱们横山老腰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李:横山腰鼓和米脂秧歌也不一样。绥德的叫大秧歌。横山秧歌没有女人,绥德米脂经常会有拿扇子的女人。横山腰鼓今年有8个30多岁的女人参加,但是不是拿扇子的。横山的队伍只有一个伞,还是灯笼伞。横山老腰鼓以前叫社火,后来叫秧歌,平常很少人说“老腰鼓”,我们都称之“闹秧歌”。

我们张存有地的腰鼓大体与横山其他乡镇的腰鼓一样,但具体细节略有不同。比如伴奏乐器不同,王有地、黄圪崂,胡新窑,陈庄,姬家沟的都是我父亲一手教出来的,所以这些地方的腰鼓是一脉相称的。我们就叫“腰鼓”,不说新腰鼓老腰鼓,但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有了新的腰鼓打法,人们可能为了便于区别,人家把我们这路打法的叫“老腰鼓”。文腰鼓与武腰鼓的主要区别是动作不同。全在动作和节奏上,武腰鼓主要是跳,黄尘飞扬,要有一定的基本功。

从打法和表演风格上,横山老腰鼓存在“文腰鼓”“武腰鼓”两种说法。文腰鼓又叫“老人腰鼓”,动作特点为“稳沉平缓、风趣诙谐”,由于动作变化多集中在腰部以下,所以俗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主要流行于横山无定河沿岸的村庄,以党岔镇南、北庄和马坊村腰鼓为代表。武腰鼓也叫“后生腰鼓”,表演时两臂甩动幅度较大、力度较强、多“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蹦而有力跨步打”,动作多集中腰部以上,又叫“上三路”,讲究的是“快而不断、狂而不乱”,一般由年轻力壮的后生们表演。主要流传在横山东部山区的张存有地、响水镇李家楼等。

张存有地腰鼓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夸张的舞蹈形象。打到尽兴时,人会不由自主出现摇头晃脑近乎癫狂的形象,加上腾空翻身、摆头舞臂、跳转缠腰等高难度的动作,使整个舞姿更加具有艺术气息,且使人看得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

张:横山老腰鼓有哪些特色道具呢?

李:道具有伞、鼓子、鼓槌、旋子、镲子等。老腰鼓所使用伞,不是普通的伞,不同于绥德米脂一带的秧歌队使用的貌似被精心装饰过的雨伞一样的伞。横山老腰鼓的伞是特制的,只有咱们这里有,其他地方见不到也买不到。老腰鼓里的伞,也叫幌子,顶部带一圈穗边的圆形,下面是四面呈长梯形状的绷布,布上绘有缠枝莲花、喜鹊梅花、蝴蝶牡丹、蜻蜓莲花等吉祥图案,幌子在腰鼓队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鼓的尺寸比别的地方使用的腰鼓略大。是白茬子(无颜色)、直筒筒,鼓槌一般用自制的红柳棍,绑上一根长红布条子。旋子是“腊花”手里拿的铜器,有点像小马锣。镲子用于拍击,左右手上下搓拍,也是“腊花”拿的铜器。

张:横山老腰鼓的服装有什么特点呢?

李:横山老腰鼓的服装非常丰富。不同的扮相(角色)服装也不同。“伞头”的头上要包黄绸布,腰扎红绸布,脚穿黑布鞋。“鼓子手”头要包黑布,再戴一顶帽檐上装饰有五彩折纸花的无顶草帽,上身穿钩云图案的对襟布衫,下身穿大裆灯笼裤。“腊花”头戴花毛巾,脑门上挂一个小圆镜,上面绑上五彩珠,吊着一个长腰大辫子,上身穿老花布做成的大襟衣,下穿两片吊穗罗裙。服装方面,跟李自成有关系。跟周边村子里的腰鼓演员服装有所不同,一代一代的人照着旧衣服做的。

张:横山老腰鼓的表演形式有哪些呢?

李:一般腰鼓队至少要有一名伞头,伞头是总指挥,8-12个鼓子手,8-12个腊花,一名战鼓手。表演过程为先打鼓,中间伞头唱拜年歌,唱完再舞的模式。8人鼓子手较为普遍,“鼓子手”排列是很有路道的,前两个为“头架鼓子手”,紧挨着的两名为“二架鼓子手”,再下来的四个则是“平鼓子手”。每位“鼓子手”搭配一名“腊花女”,“腊花”由男性装扮成女性进行表演,所以步履轻盈、表情含羞,动作扭捏作态,常常惹人忍俊不禁。鼓子手都是要凸显硬功的,跳起来动作幅度大,刚强有力,它的基本动作有:“掏腿打”“蹬腿打”“过堂对打”“缠腰对打”“过堂连身转打”“反身连身转打”“三脚不落地”等。现在电视上经常演的腰鼓都属于表演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显得更整齐更有气势,但是动作难度并不是很大,气势尤为壮观。

张:一个腰鼓队伍需要几个人组成呢?

李:腰鼓队伍没有固定的人数,但最少需要24个人。不然基本的阵型都排不出来。腰鼓队形一般有蛇盘蛋、十二莲灯、十字梅花、麻黄空城等,场子非常多,如果只有36个人,就把雷同的动作合并到一个场子,如果有80个人参与,小场子太拥挤,每个人之间间隔是两米,太大了稀疏不好看,太密集了又跳不开。(李老师边说边拿起茶几上水果盘的花生开始模拟摆阵)如果有两个伞头,动作同时进行,有时候也有四个伞头的。三个不行,一个伞头的话会很费事。所以,有四个伞头最好,轮着唱,不能半截忽然没词唱不出来,不然会破坏整体画面。伞头是领队,“摄魂台”比较难,预备音乐一出来伞头就要马上唱起,一般有知识的人反而不敢充当伞头,怕“撂下了(忽然忘词语塞)”。就拿沿门子来说,本来是送吉祥去了,如果你唱的过程中,给人家“撂下了”。这家人家就觉得一年都会不吉利,最讨厌,不骂你也差不多,很讲究的。

张:角色里面哪一个角色最重要呢?

李:最重要的肯定是伞头。敬神、沿门子送吉祥,都是需要伞头唱的,唱词一般是吉利祝福的,鼓励人们即使再苦,也会一天比一天好,慢慢富起来。要是别的村子请,就会给一部分布施。沿门子的队伍人数也不固定。最少24人,多了不限,但是人数一定得是双数,不能是单数。

唱词都是即兴的,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成创作能力。在每年的固定时间,当节日还没有到来,伞头就开始思考他今年要给神神唱什么。沿门子时最忌讳唱的过程中忽然忘词,“跌到地下”了。如果突发这种情况,不但伞头觉得羞愧难当,主人也会认为是大不吉,害怕暗示会“来年倒大霉”,对秧歌队就会心生不满,甚至恶言相向。因此,有经验的伞头在沿门子时始终牢记一个原则,那就是“宁叫疙捩不叫跌”。

二、 为守传统本色,宁走保守路线

张:为什么说横山腰鼓来源于军旅腰鼓?

李:横山腰鼓的军旅胎记十分明显。鼓的作用很广,在古代咱们说擂鼓坐镇,击鼓鸣军,鼓在军队里主要是指挥、庆贺。不作战的时候,可能人们就会随手敲鼓作乐,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有一定韵味和动作的娱乐。由于横山历史上都是边地,经年战事不断,人们或许耳濡目染受了影响。横山老腰鼓中的“打彩门”就有明显的攻城略地风格。再有就是布阵,腰鼓队表演时队形上分为两队,代表“敌我双方”;服装上是“戎装”,男队员头戴英雄巾,足蹬战靴,腕扎护袖,腿系绑带,前胸后背都绣着“兵”“卒”“勇”“闯”等字。伞头好像是指挥和统帅,队伍里的蛮汉婆姨则扮演着俘虏和异族的角色。腰鼓队里的幌子是军旗和令旗。乐器中的虎铃代表虎符与令箭,长号是军号,锣钗用来发信号,或者鸣金收兵,而舞幌子、摇虎铃、吹哨子、鸣长号则分别意味着发警报、调军队、施号令、吹号角,即战斗开始。

腰鼓表演过程中的每个程式都和战斗场景息息相关。走场子表示排兵布阵,移动轨迹呈战阵图形。穿场子表示攻入敌阵,双方混战;踢场子表示两军混战,短兵相接。如:二王对阵、四门兜底(空城计)、秦王乱点兵、八卦阵、九曲黄河阵、合旅攻纣(黑驴滚昼)。比硬功表示打擂台;打彩门意味着攻城略地、文战智取,唱曲子象征战后庆贺。跳大神则展现出战斗激烈时人们情不自禁的齐呼狂喊,逗乐子是对战争的胜利成果蛮婆蛮汉的捉弄。这二十余项动作,从服装、道具、扮相、动作、图案、形式、内容、音乐、气势等方面看,全暗含有军旅元素。

陕北历代为边地,战斗间隙,备战训练期间,生活单调、文化枯燥、思乡心切、思念亲人战友,苦闷无聊,于是把现成的锣鼓敲起来,动起来,舞起来,唱起来,于是有了腰鼓雏型。横山老腰鼓伴随军旅、战争产生。它产生的年代应非常久远,不止碑石史志所载或猜测的明代中叶。横山老腰鼓特有的精气神,彰显出陕北人民剽悍侠义粗犷豪放的气质与性格。

张:您说咱们这里每个乡镇都打腰鼓,为什么说咱们王存有地村的腰鼓最为有名呢?

李:四二年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会谈上的讲话”,延安各界掀起了群众性的文艺高潮。当年的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六乡乡长曹守业、劳动模范杨步浩等就提议“把咱的干鼓子敲起来”,于是组建了以横山张存有地腰鼓为主的24人腰鼓队,腰鼓队一亮相就好评如潮。1946年那年的正月初八,我父亲当年28岁,在延安川口区六乡,和我们村的李应海、石湾的杨步浩等人组织的秧歌队,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拜年,并且合影留念,这事在延安曾轰动一时。1945年,横山腰鼓队和延安群众给毛主席敬献《人民救星》牌匾,横山腰鼓就更加出名了。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推进,横山腰鼓随军挺进东北、西北、华东、华南等各个解放区乃至全国,成了享誉全国的“胜利腰鼓”“翻身腰鼓”,自此张存有地开始扬名。

当时有36名秧歌队员参加,与主席的合影至今保存在张存有地秧歌展室。腰鼓队到哪里演出,演出的历史,咱们的展室都有。当时给主席表演秧歌后,主席要跟演员们握手,我父亲由于迷信思想作祟,觉得毛主席是皇上,普通百姓不能跟皇上握手,不然会折寿,所以躲在了最后面不敢露面。

1986年我们到榆林演出,人们还不知道张存有地的秧歌,只是觉得衣服新奇,动作不同于一般秧歌。

张:李老师,很多人说“安塞腰鼓来源于横山老腰鼓”,请问您知道这里面的渊源吗?

李:“安塞腰鼓”就是“横山腰鼓”,这个说法现在已经是公认的,安塞自己也承认他们的腰鼓来源于咱们横山。安塞腰鼓就是由咱们横山传过去的,这里面也有我们张存有地的功劳。听说大约在光绪年间,由于陕北连年遭灾,本来山地就贫瘠缺水,加上多年干旱,祖辈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乡背井,寻找水源,远走他乡,逃荒的队伍大都南下谋生,当时叫做“走南路”,我们张存有地就有很多人去了安塞,顺便把腰鼓也传到了那里,不信你打听打听,现如今安塞很多会打鼓的人大多数祖籍都是横山的。

西安解放时,省上要求排练一个36人的腰鼓,横山人打仗打怕了都不想去,最后就在安塞找了24个人,横山去了12个人,其实安塞的24个人也都是最初从横山去的。当时生活困难,人口稀少,人们逃荒也是为了水,这一次的演出非常成功,当时时任文化厅厅长的是一个延安人,所以安塞腰鼓随之出名。但横山腰鼓跟安塞腰鼓有很大区别,乐器不同、动作不同,比如“三脚不落地”的动作安塞腰鼓里面就没有。

2019年3月,张艺谋导演让安塞腰鼓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安塞代表延安,横山代表榆林。安塞有50个人参加,张艺谋说安塞腰鼓打得非常好。横山团队上了后,张艺谋评价“横山老腰鼓打得特别好”,一开始大家都小瞧了横山腰鼓。最后发现安塞的50个人中就有16个来自横山张存有地。最后聊起来发现全都是盘根错节的家族关系。经过榆林和延安两地负责部门考证历史论证,安塞腰鼓承认传承自横山老腰鼓。我们现在就唱:“从明代到现代,世代相承到现在。一直保留原生态,把传统展现在新时代。”

张:李老师,我听说咱们陕北的很多民间艺术都和敬神有关,您能谈一下横山老腰鼓与咱们本地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生活的密切关系吗?

李:横山县绝大多数村子都有庙,过年时也都要谒庙敬神。我们张存有地是在大年初一谒庙,其他地方有的是在正月十五,虽然时间不同,但谒庙程序都大同小异。谒庙前,先去“舍家”换上服装、拿上道具,再一路边走边舞向村里寺庙出发,到了庙上后,会长先代表众人给神灵烧香磕头,然后是伞头唱敬神秧歌,唱到最后一句时,秧歌队员要一起“接后音”(应和作答)。伞头每唱完一段敬神词,队员们就要下跪磕头,这样反复三次参拜后,敬神仪式才算结束,然后是腰鼓队为神灵表演,讨好神仙,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康,天下太平。下来就是“沿门子”。沿门子不算是宗教活动,算是风俗习惯,但是乡民们也很重视,把它看作一种神圣的仪式。谒庙后,由会长指定一个方向,腰鼓队按照这个方向一路挨家挨户向村民拜年。伞头带领腰鼓队员走进这家院落,先是留心观察所闻所见,然后根据这家人的实际情况即兴编唱祝词,大多是祝福家人健康、升官发财之类的。

张:腰鼓队员中有没有女性?目前有没有女性传承人?对于加入腰鼓队伍的女性学员有什么条件要求?

李:真正的横山老腰鼓里没有是绝对没有女人的。我猜想以前没女人是不是因为女人是小脚,站不稳,当然不能打。但是后来女人的小脚解放了,变成大脚了,还是没人愿意加入,这可能一是跟观念有关,二主要是跟体力有关吧。现在要是有女人愿意加入进来,我们也很欢迎,但是她们沿门子可以,但不能参与谒庙、抬楼子等敬神活动。因为老辈人传下话说是“神灵见不得不干净的东西”,女人有月信,所以怕万一来了会惹怒神灵,所以干脆没有女人参与了。“全体观众们看分明,我们的秧歌就没女人,四六年拜过毛泽东,发扬那前辈的老传统。”这就是我们上次表演的开场唱词。

严格来讲,横山的老腰鼓不允许女人参与,现在观念转变了,女人不讲究了,也能参加了,但是女学员敬神的时候自觉就退出来了,原来的队伍中的女角都是男扮女装。我们对要加入进来的队员或者学员没有硬性要求,只要你自己觉得体力够,能拿下来,都欢迎参加。体力和功力是打老腰鼓的基础,要有体质的人来。比如“坐船”,你看着一直上身不动没什么技术,但是双腿要一直保持直立,非常累人。

张:现在都提倡创新或者转型,您对于横山老腰鼓的创新有什么看法?您觉得是保留原汁原味的老腰鼓好还是要做一些创新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

李:电视上呈现的安塞腰鼓,没有了踢场子的那种勇猛刚烈舒展洒脱的气势与韵味,动作别扭。还有一些特为上镜头准备的表演,一群人在那里击鼓奔腾跳跃齐声呐喊,飘起一片鼓锤红绸布扬起一堆黄尘,画面是好看了,看起来像是集体狂舞,但由于缺少真情,火侯未到,沸点未达,不是舞到尽兴处那种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的狂欢亢奋而是矫揉造作。有些动作也不顺眼,左右倒浪摇摆,宛如蒙人摔跤前左右踏步摇晃示威亮相,被我们老一炮的人说是“一群兔鼠子”,彻底变了味。横山老腰鼓历经数百年的筛选,几代人的切磋雕琢,其传统歌舞动作音乐韵味都达到极致,己成经典。不熟悉其动作,不了解其精华,只能越改越糟,把好东西给糟蹋了。

我们的腰鼓我个人认为不鼓励创新,不能走网红路线。一旦创新,别人就会认为你打的腰鼓不地道。只有原汁原味,才叫横山老腰鼓。

张:您认为横山腰鼓在传承和发展发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李:唉!时过境迁,当年风光无限的横山老腰鼓现在处境堪忧啊。

首先就是后继无人。横山老腰鼓最精彩之处就是比硬功。要求演员年轻力壮有基本功,这需要长期的练习和足够好的体力。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挣钱了,平日里没人在家,更别提农闲时操起基本功的日日练习。所以,即使我现在愿意老当益壮去教徒弟,也找不来合适的人和愿意跟我学的人了,所以“比硬功”最先凋谢。

还有就是人才匮乏。腰鼓队的灵魂人物伞头,非一朝一夕所能成长。老的渐次谢世,新的难以递补,形成断层,甚至后继无人。大批充满生机活力的青年鼓手也非常缺乏。在农村,青年人进城务工经商,成了空壳村,老弱病残上不了阵,踢不动,跳不起。在城里,也同样如此,愿意坚持传统的往往是五十岁以上的“大妈”,没男人上场,过去腰鼓队里是男扮女装,现在倒成了女扮男装。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缺男将,女人打鼓跳不起来,腰鼓便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锣钗换成了扇子,幌子变成了伞。一半人举伞,一半人摇扇,不是“闹秧歌”而是“扭秧歌”。军旅腰鼓“和平演变”了,昂扬奋发,奔腾激越的精气神也消失了。

再就是需求严重缩水,市场塌陷。社会与科技发展,更精美的文艺作品充斥文艺舞台,伴随电视、网络、手机,不可逆转地强势占领文艺市场,老腰鼓难以匹敌,被逼到墙角。若说这种变化是无奈之举,但人为的“创新”则实为糟蹋。

三、 老当益壮表演,培养潜能队员

张:咱们村里有人专门以“腰鼓”为职业吗?

李:我们这里没有人以腰鼓为职业,就是个民俗活动。我自从十三岁开始就在这个行当里研究、模仿、探索。年年闹秧歌,我一直劳动,现在依然留下了腿疼的后遗症,这个闹秧歌不挣钱,只有过年的时候沿门子时,庄户人家给点香烟、瓜子等,就算是最多的报酬了,再没有其他收入。我们小时候沿门子秧歌,一下子能走40多家,家家户户都要重新编词,针对每家不同的情况说唱,比如有孩子当年要参加高考的,有老人的给老人祝寿,一般都说吉庆词,家里提前准备好香烟、瓜子、鞭炮等,秧歌队伍会有专门的人拿一个大袋子装这些东西。

闹秧歌完全没有收入。不同于陕北说书在酒店开业、老人祝寿的演出收入,闹秧歌没有收入。只有腊月的时候,庄里把人聚集起来排练几天,为的是过年时候的沿门子,庙会上每家人家都会上布施敬神,那是给神的钱,咱们不能拿,队员们吃饭都是回自己家里解决。如果沿门子过程中有人家要给神神拿出200元的布施,你还得转交给庙会,庙会用于请专业演员给庙上唱戏等的开支,腰鼓队演员由于都是本村人,所以没有这部分劳务费。腰鼓队员都是自愿参加的,而且都是有腰鼓基础的人。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神神的崇敬,出于敬神的目的参加的。只有去天安门演出那次,领到了一天200的补助,其他场合从来没有得到过资金上的收入。(李老师向我们展示他儿子在北京天安门参加活动时的视频资料,压抑不住的自豪和骄傲,溢于言表。)我们村里有800多人,除了我现在没有人能把全场拿下来的。我20岁的时候已经把整个秧歌角色及过程全部弄清楚,已经成熟老练了。

张:请问李老师您有徒弟吗?培养传承人吗?

李:我一共有60多个徒弟。但是这些都是跟我学过的,我们不拜师,就是指导。李云、李栓栓、李道光、李有禄都是我培训出来的。文化部门也会要求我们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解或者辅导。我今年就在苏庄则横山五小给小学生教腰鼓。从五月八号到排练到六一,每小时150元请我给他们教。小学生,一天只能学一两个动作,早上体育课时进行学习排练,由于已经上四五年级,课程作业较重,没时间练习,路道明白了,但是姿势不到位。

今年我还在榆林生态园拍摄腰鼓。去年在广场上,有很多50多岁的老年妇女要跟我学腰鼓,我发现不行,她们年龄大了跳不起来,今年我就招收30多岁的,能跳起来的。我现在就教了一个全是女学员的腰鼓队,但是由于疫情中断了。我现在免费教着一个19个人的自己组织的腰鼓队,他们本来是歌舞团的,我不收学费,义务教,只要有人学。我准备招到32个人。

张:你现在还能表演腰鼓吗?还会现场指导吗?

李:我现在虽然腿疼了,但是还能跳动,我跳起来非常投入,别人都说我是“二杆子”“二大圪梁”。这些硬功我一样也没落下,天天练着了(李老师边说边在家里的地板上做了劈叉,下腰,朝天蹬等高难度动作),有家具打上就不一样了,现在手里没有家什都提不起来劲儿。在广场上跳不如在硬土地上跳,虽然尘土飞扬但是有阵势,黄尘能踢起来。在沙地上也不行,土地上的黄尘是磕起来的,不是专门用脚勾起来的。

张:现在横山老腰鼓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绩呢?

李:横山老腰鼓这几年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也取得了不少成绩。2007年由榆林群艺馆的孟海平导演的,咱们横山腰鼓队员表演的《吉祥腰鼓》获得了第十届“群星奖”。2008年咱们的腰鼓队到北京奥运广场进行过文艺演出。2011年年底文化部将“横山老腰鼓”之乡的横山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2019年,横山腰鼓队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了70周年联欢活动;2021年,又参加了党成立100周年的文艺盛典《伟大征程》。正所谓“唱上个正月正,打起腰鼓耍威风;腰鼓打到了北京城,我们都是横(hong)山(san)人!”

张:您对横山老腰鼓的发展有什么建议或者说是期望?

李:秧歌不同于说书,需要场地。秧歌不能走市场化道路,只能靠民俗活动传承。没有别的渠道,就有可能失传。村里的腰鼓队员即使没有观众,也会尽力演,是为敬神不为表演。现在的活动主要是过年时,加上排练一般持续六七天,如果有牛王会的话会持续半个月左右。甚至有的会长提议,不回老家排秧歌,就在城市的广场排,敬神的时候再回去。有的把本村的秧歌队带到县上,给有关部门单位拜年,会有一部分收入,政府、人大、政协、一般是2000-4000不等,这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农村的庙会上,会长是核心人物,庙会上的负责人,平时的服装、乐器等都在庙会集体管理。现在的新会长李平很有想法,成立了一个公司,以后准备接单演出,比如给事业单位、煤炭公司、医疗卫生等部门演出拜年等,由于疫情影响,这个公司暂时还未正式运营。以前市里县里还经常组织调演,现在一方面是疫情原因,另一方面是领导不愿意承担安全责任,就不组织了。“陕北过大年”的过节巡演也全部取消,十二个县的系列活动也都不安排了。

我脑子里有很多场图。一场腰鼓时间的长短由伞头来定。一个小时能变三个场子。有32个人的场子,也有226个人的场子,我全都记忆在我脑海。但是不实用,没人愿意学,都觉得没有用。小区里面有很多人在跳秧歌,但是我根本看不下,他们没有基本功。横山老腰鼓主要是靠口头、现场传承,不是靠“武功秘笈”。比如你们学校给我组织226个人,我就可以给排练一场大型腰鼓。我今年在苏庄则教了22天,培养了四个伞头,平时练的还行了,但是到了最后表演的时候还是出了差错。所有人的位置最后是一个循环,人数不同,队形不同,可以根据场头进行创新,但原生态的味道不能丢。

现在我们村腰鼓打得比较好的,我儿子算一个。我儿子是体校毕业的,2006年的时候,来了八个国家的老外,展示了两天,我儿子参加了。我的儿子平时跑车,共产党百年庆典时他38岁又参加了一次到北京天安门的演出,上一次去北京演出是36岁,这对于个人是无上的荣誉。我儿子是横山县第三名,第一名是团长,是个武僧。我现在知道动作到位与否,能指导,但是体力远远赶不上年轻人。我的动作和现在我儿子的动作也不一样,他们为了舞台效果,加了很多动作,只能排成行,一直向前,拼命打,浑身充满力量,离开那个舞台,再去打出那样的效果反倒怎么也做不到了,打得快要吐出来了都。老腰鼓不是排成行进行,而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位置都会进行一次完全的循环。咱们横山腰鼓的市级传承人有两个人,省级传承人没有。我儿子打的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我已经是国家级传承人了,得把名额让给别的人。

我现在不为挣钱,只要能把人给我组织起来,我可以义务教,为了传承。2008年,横山腰鼓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后,有很多人愿意加入腰鼓队伍。现在村子里也有传习所,传习所的管理还存在问题,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农村没有人。过年的时候村里才有人,平时都很少年轻人。参加庙会的人都是非常勤恳的,平时打工,过年时回家闹秧歌。我现在最着急的事就是想把我会的东西教出来,传下去。

后记:本次采访,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成元老师反复多次强调的“我想教,但是没人学啊”。那种急切、那种真诚、那种迫切想做事情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可奈何,让我心痛不已。

腰鼓艺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完整而独特的行为艺术,根植于劳动人民之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据史料记载,世代相传的陕北民间艺术精髓横山老腰鼓,是宋、金、辽和西夏时期河套一带广为流传的军中“讶鼓”的遗存,其牧人风格、战争气氛和宗教色彩,都与党项民族息息相关,是横山精神的体现,更是高原灵魂的呐喊。唢呐响起来,腰鼓舞起来,横山老腰鼓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饱含着人们朴实的情怀和独特的艺术思维,表达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种技艺需要传承,这种精神更需要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现和传承,希望有关部门对横山老腰鼓的传承现状重视起来,让民族精神后继有人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横山安塞腰鼓
情暖横山
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红楼遗梦在常州
你好,腰鼓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
drum dance in ansai 安塞腰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