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赏析

2022-11-05 19:48吴一凡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3期
关键词:运笔收笔楷书

吴一凡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褚遂良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硕果累累,而他早期书法尚显稚嫩,笔锋微婉转,但在时间的磨砺下,他晚期的作品《雁塔圣教序》可谓独领风骚,至今仍在书法界占据重要地位。《雁塔圣教序》别名《慈恩寺圣教序》,因其为唐太宗和唐高宗撰文,政治影响下,由褚遂良书写的《雁塔圣教序》至今保存尚显完整,由后人不断研究。《雁塔圣教序》以行书为源,汇楷入笔,笔锋婉转,颇有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之态。而其特色之处尤以运笔为主,以点带画,节奏分明,笔锋略锋利,秀中带力,柔中带刚,自成其书法特色。

一、《雁塔圣教序》产生的文化背景

《雁塔圣教序》的由来与大雁塔密不可分。大雁塔又被称为慈恩寺塔,位于唐代长安城晋昌坊房的大慈恩寺内,受百姓供奉。大雁塔有其独特的宗教性色彩,传承了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法典,而唐朝盛行佛教,周正、端庄等佛性色彩被纳入到大雁塔中,既是对佛教的一种文化认可,也是对印度和中国文化往来的肯定,这也为中印缔结了友好关系。大雁塔有七层塔身,隐含佛家历经七七四十九劫,追求幸福和平的愿望。唐朝文人多有赋诗提字之雅兴,这也为大雁塔平添不少文人韵味,吸引才子驻足一观,这也铸就了大雁塔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

二、《雁塔圣教序》的风格特征

(一)用笔——生动多元

1.横

《雁塔圣教序》起笔圆滑,摒弃传统刻板的行文风格,时而婉转,时而锐利,悠扬婉转,柔锐得宜。以“三”为例,起笔收笔都有其特色,妙趣横生。第一横画,笔势略锋,以点入斜,利落干脆;第二横画,笔尖微挑,若黛眉微蹙,圆润有神;第三横画,收笔略顿,勾点接洽,一气呵成。而“唐”字更显出作家出色的下笔功底,唐字有四横两折,横折对扣,不显笨重,甚为灵动,虽大小一致,但其细微处却处理不同。比如第一笔长横,以右下为点切入笔锋,笔锋略尖,向右上斜拉,缓却有力,灵而不锐,滑而不顿,婉转呈弧。收笔时以力加锋,向左上翻转,略显弧圆,但不笨重,灵而有韧,灵气飘逸,如松柏翠竹杂揉甘露,润而有神;第二笔横折,切入点干脆,颇有隶书行文之感,但其平稳却有楷书之意;第三笔短横和第四笔短横,有呼应之势,以墨牵引,顺墨而为,自然娟秀,有轻灵之感,但更多显示作家自由、豪爽之气;第五笔横折,借短竖之力攀岩至右上,隐其锋利,却又暗自蓄力,蛰选方向,婉转落笔;第六笔为封口横,笔力略重。六笔看似形似,却各有千秋,匠心独具,充分显示了褚字的魅力。

2.竖

悬针竖和垂露竖是竖的不同笔法,各有特色。前者以圆弧作为笔尖方向,中有重心拉锯,形似叶片尖,悬而不垂,其玄机在于运笔时由中垂悬而低,轻提笔尖于手,其落笔之处有如细叶挑针,锐中带秀。而垂露竖更需笔力,尤妙在落笔之处微微用劲,落下墨滴,使得落笔之处若珠玉般圆润,而内含墨汁,饱满如露。但就其细微之处,悬针竖可要更为细致,在书写时需集中注意力,反复观察其粗细变化,调整笔力,避免落笔过重,破了悬针的美感。以“年”和“十”为例,褚遂良虽都采用了垂露竖,但两字之间的粗细秀美程度自是不同。更值得研究的是,褚遂良同一个“十”却能写出不同的竖,一个悬针,另一个垂露,细致精巧,繁复错杂,却更显作品底蕴。若仔细研究《雁塔圣教序》,更能突显竖的丰富多彩,比如当下不盛行的弯头竖和短竖,以“高”字为例。第一笔竖是弯头竖,由上一笔横划顺势而写,婉转流泻,似蜿蜒写意的“S”状,露锋隐有左下低头趋势,但笔中之骨却昂扬向上,行至正右略微鼓起,不显突兀,反而更具美感,收笔时则略偏左,整体平衡,字字铿锵;而在第三竖笔,也称短笔中,笔法形似垂露,却更显魁梧,具有庄重之感。

3.撇

在《雁塔圣教序》笔法中,尤其值得后人称谓的是撇,这在其书法中更是一绝。撇较之竖,有更多的书写手法,而在褚遂良的部分创新下,使得原本的平撇、斜撇、竖撇和回锋撇更加生动,更具有书法的艺术感染力。褚遂良的书写收放自如,既有磅礴之势,也有小意婉转之情,灵动飘逸,自成体系。如他写的“皇”字第一笔,自右下发力切入,锐意成方,再提至左下运笔出尖,一气呵成。斜撇以“含”和“举”为例,清俊秀丽,挺拔修长,取一点顺势蜿蜒,有笔走龙蛇之感,在《雁塔圣教序》中,虽常见但却各有其特色。“含”字以切为起,“举”字以圆点带中。而斜撇更注重运笔方向和运笔力道,错综蜿蜒,弧度相接,以点为轴,顺滑干练,笔锋飘逸,看似无章法,却有迹可循。“然”和“大”则为竖撇,是褚体的代表性笔画之一,但并不常见,主要在《雁塔圣教序中》常见,因其隐秘性特色,反而使得众多书法家趋之若鹜。竖撇的特色之处在于其笔画的三分之二处并非圆滑成章,而是笔锋微顿,迅速发力,上直如松,下弯如弧,呈现分支之势,但其不失圆润,反而细中有圆,柔韧得体。回锋撇以“形”和“锋”为例,起笔右切,运笔藏锋,左上挑锋收笔。“形”字周正圆润,略显厚重,端庄持仪。回锋撇在书写时先起笔向右下方切入,转锋向下运笔不出锋,反而向左上方挑锋收笔。“形”字方正厚重,用笔遒劲有力,而回锋撇减其厚重,增其活力,翘而入斜,回归天真,颇有返璞归真之态。“风”字娟秀俊美,若丝带飘逸,左回锋撇,右横折弯略微夹击,遥相呼应,若轻勾微合,难言妩媚。然细细察之,《雁塔圣教序》中字字飞扬,或秀或魅,或遒劲有力,或委婉柔顺,无一不独特,无一不令人神往。观字之蹁跹落舞,淡赏其运笔流泻,妙趣横生,难以忘怀。

4.捺

《雁塔圣教序》中的捺伸缩有时,运笔有神,下笔有力,不拖不急,更显提笔之人心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平捺,第二种是斜捺,第三种是反捺。平捺大都贴于字底,如“足”字和“之”字。平捺书法技巧颇多,考验功底。时而连绵如水,时而威武如山,山水夹色,浑然一体,刚柔并济,但书写时需调整笔速,方能助字中山水。以横起首,右下蓄意,控稳笔锋,轻收捺脚。“之”字厚中藏朴,有隶书侧重中轻之感,欲右先左,以藏锋起笔,中锋轻运笔,行云流水,潇洒用笔下顿收锋,如山间蓓蕾,温柔绽放,含蓄幽深,饱满多情。“火”字和“文”字属于斜捺,角法独特,取四十五度,或露锋起笔,或藏锋起笔,“火”字是前者,需运笔加力,收笔时需轻按笔肚,缓慢提笔。而“文”字和“火”字虽同属斜撇,却各有千秋。“文”字依靠藏锋起笔,但收笔时“火”字的捺脚上扬,使得两字特色不同。“故”字和“覆”字是反捺,虽写法大致相同,但反捺长短不一,这也是褚字妙处,虽形体相似,却构造不一,唯有细细观摩,方可见其不同。反捺弧度有鼓起之感,但顺势露锋入纸。

(二)结字——方正紧结

历朝历代,皆有法度,唐朝尤盛。雁塔圣教序与政治密不可分,受两朝皇帝影响,更需注重礼仪法度。褚遂良受命皇恩,布局严谨,皆是有章可循,遵循法度,服务政治。然而受唐代楷书书风的影响,加之对唐初欧阳询的研究,民风开化,朝代繁荣,助力文化,逐渐建立起来的森严“法度”到了褚遂良这里开始有所转变。褚遂良结合楷书、隶书、行书等特点,摆脱刻板和生硬,变得灵秀清俊,但从其布局来说,仍然大方得体,突出了皇室威严,而就其字形,巧妙自由,更具特点。虽“而”字在《雁塔圣教序》中出现次数较多,略显平凡,但通过研察,发现每个字的结体都不尽相同,其妙处就在于“而”字底部两个短竖的粗细、长短,使得字体灵活多变,生动嫣然。但在点画分割上,长横通常受另外笔画影响,多被分割开了,有繁重且体态臃肿之感,比如“其”“真”等字。但这也是褚书和其他楷书,如欧体结构区别较大之处,这也影响了后来柳公权等人的结字方式。另外还有一些如“摄”“寒”“骤”等字,不仅空间均匀对称,字体本身亦是周正匀称。但褚书的体势较为扁细修长,因其用笔提按痕迹明显,自由弯曲弧度悠扬,使其字轮廓分明,体势变化多姿,更增其气质。如“託”字自左上长横上扬,呈呼吁之仰势,而“善”字长横两端下压,呈飞鹰划峰之俯势。“坠”字以向势为主,而“力”字却呈背势,无论其势态如何,皆是山中翘锋,字迹铿锵。“幽”“山”的两边,以中长竖为轴而对称,平衡而周正,大气磅礴。若要理解褚书结体的奥秘,就要研究其向背关系。如在碑刻中出现的贤字,其上部左竖与右点成向势,渭泾分明,但“而”与下部分的捺画形成背势,意趣盎然。值得一提的是,褚体结体的奥秘之处在于其趣味横生,有其隐蔽性的美感,非思之忖之不可得,且探索无穷,既迎合了朝代需求,却又与人情风俗相结合,字体变化多端,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果说褚氏其《伊阙佛龛碑》的结体是无序已让人惊叹,那无序中的自由婉转又令人神往,但若仔细研说,尚缺庄重。而《孟法师碑》是生硬尚缺系统的整合,那么《雁塔圣教序》中褚氏的结体则是方正开张,既显大唐威严,又显示在严谨的政治环境下,文人笔墨的肆意流畅,更增其活跃和吸引力。

(三)章法——自然和谐

章法如兵法,行文须有方向,下笔须有定力,勾画须得体。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含概正文、落款、印章。正文又称作品章法的管家,为文之首,定行文之成败。《雁塔圣教序》字有字序,章有章规,大方得体,不仅适用于官学,也适用民教。但《雁塔圣教序》本源为楷书,这就注定了会有楷书不可否认的劣势,受格子局限。因此,书写时需要时刻注意字长字宽,受规格限制,失去部分自由之态,增其原则化和规格化。但《雁塔圣教序》在章法布局方面秉持和谐统一,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而在中国,有悠久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更讲究道法自然,受其影响,《雁塔圣教序》更具有一定的佛道智慧。而褚遂良在书写时就刚柔并济,力求达到统一,掌握节奏,调理作品脉络,以整体化的思维判断问题,但在整体化布局的同时保留单个字体的特色。无论从布局,还是个体字,都无可挑剔。而节奏可以理解成整幅作品的气息脉络,笔者认为节奏是行文的眼与心,是作者内心情感抒发的源流,表现出作者要表达的气韵。《雁塔圣教序》节奏把控合理,兼具巍峨与质朴,既能彰显国之威,也能显示民之乐,这也是对中国文字发展历史的补充,展示了先人智慧的探索性与创新性。褚遂良容纳楷书、隶书,甚至于行书,既有行书之自由,也有楷书之周正,更有隶书之娟秀。由《雁塔圣教序》观书法之变革,可谓有踪迹可循。在褚体之前,不少书法家仍循旧制,尚未有楷隶结合的意识。甚至于,就时代而言,更加追求时代的书法变革的前沿性,忽略了书法的后补性,即冲锋性强,但对优秀书法的继承性显然不足。但褚体可谓是开了楷隶结合之先河,真正让每个字都自由,赋予每个字体独一无二的色彩。

三、《雁塔圣教序》对后世的影响

《雁塔圣教序》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徐无闻、沈尹默和潘伯鹰等人都在对《雁塔圣教序》的实践与学习中,拓宽了后世的认知了解,也为今后的褚体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沈尹默在《雁塔圣教序》 的研究成果主要彰显于褚遂良的书法水平方面,其融合了汉隶中的古朴之风,阐述了《雁塔圣教序》与其他书法作品的关联。沈尹默的成品具有精美的特点,其中不乏平和与风度,近似于欧体,呈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佳作。而潘伯鹰则引起了“褚体何以能继右军”这个话题,并收录到了《中国书法简论》当中,潘伯鹰认为褚体的字形变化较多,与新体有着不同之处。他行书时笔劲有力,以古朴端庄著称,被褚遂良影响颇深。而对研究褚体有心得的,还有徐无闻。徐无闻从小便喜爱书法艺术,不断研究这一领域,他认为楷书要转变藏锋与中锋的正宗论,学习其中种类多样的笔法。谈及徐无闻,应与其著作《褚遂良书法试论》相联系,他谋求新角度,模仿褚体,甚至有不输于褚体的灵动飘逸。并且,他从笔的角度,辨别了《倪宽赞》和《阴符经》的真伪,并且他所临摹的褚体摒弃了传统的“套化”式模仿,反而从摹的角度创新了部分褚体。从徐无闻留下的作品中,笔者愈发感受到褚体的魅力,非时间可磨其锋芒。褚遂良的书法因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而愈发充满神秘感,也因一代又一代人的临摹而吸取其精华,至今仍让笔者震撼不已。《雁塔圣教序》用自身的魅力,为大唐楷书新格树立旗帜,也在书法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初唐之时,初唐三家——欧、虞、褚并称书坛,但若要究其造诣,真正地为唐代楷书打开新方向的非褚氏遂良一人莫属。甚至于著名的书法大家,颜真卿、徐浩等都深受褚遂良的影响,也可以说,唐朝中后期书坛风貌是由褚遂良启导的,特别是《雁塔圣教序》更具有创新的时代意义。这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但传承到这个时代,亦然是不朽的经典,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其能历经百年仍旧不朽,仍就能为书法界带来一股新的书法气息。

四、《雁塔圣教序》创作实践应用

(一)以笔法为基础

相关人员在创作时,要尽可能的模仿褚遂良的笔法,在临摹了数百遍原帖之后,笔力和眼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以《水调歌头》为例,在临摹创作前,会先进行“集字”,即将其中每个字都搜集起来。比如《水调歌头》中出现了四次“有”字,那么便用不同的笔法对“有”开展创作,提升其多样性,显得更加生动。当作品完成后,也会注重笔法的使用,在轻佻与过重中中和,摒弃死板现象,精细琢磨。再以“青”字为例,将其上半部分加重些许,显露出字体的沉重感,对于下半部分,则要采用提笔的方式,将其弹性彰显出来。《水调歌头》全篇95 字符,在创作时会将每一个字的笔法都梳理完毕后再进行系统书写,继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书法水平。创作引荐褚体,但并非完全一体式的临摹。褚体之精髓,难窥全貌,但笔者以褚体为例,辅之以个人的见解,不断创新与突破。其“横竖撇捺”都有其特点,但究其本质,仍有其规律,学习褚体之路尚长,但对笔法的研究,不可懈怠。

(二)结字与章法

相关人员在楷书创作时,结字和章法部分可以参照《雁塔圣教序》,秉承着字体多变、千姿百态的原则向褚书靠拢,注重笔画的运行,以及行文的写意与流畅。以《节录苏轼放鹤亭记》为例,笔者在创作时采用左高右低的结字原则,其中“则”字的竖钩朝下延伸,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字体;而“鹤”字的左侧要稍微高于右侧,产生错落感,直观看上去结体便不再单调;“大”“二” 等单一结构的汉字则需要将其线条拉长,加强波折感。而传统写法是一笔划之,略微停顿,但美感就随之下降,褚体却以波纹式的流畅,赋予了字体自然特色,既不失字体的正,也不失自然的烂漫天真。比如“夏”字,需要将捺向左下方拉长,长横要左边高、右边低,向右上倾斜。与此同时,笔者还较为注重《雁塔圣教序》中的动静关系,并在“之”“领”等字中体现出来,动静要相互结合,不可舍去其一。例如“领”字,要变化山字头的方向,烘托出动态的效果;“之”字的捺则要应用舒展的风格,使其灵动。除了结字部分,章法领域笔者也有所借鉴,在创作过程中会将行距、字距的间隔接近,以此在整体空间布局中确保“气”的流通。这种“气”难以描述,但其在字体中,可完善其布局美,增版面之辉。“结”字在《雁塔圣教序》中颇值得玩味,虽形体有不对称,左略高之感,但整体磅礴有力。此字虽常见,但很少能有人写出这般独特的气质,这也是褚体的奥秘所在,能让每个字体都找准最合适的位置,不再因为独立而单调。这恰巧把握了文字的精髓,以“字体”为引,行文流畅,纸中之精化作笔中之动,而笔中之动赋予作品神韵,使得文字不再富有动态美和艺术美。对于笔者来说,尚难以模仿其三分神韵,但笔者对字体的训练,仍未曾懈怠。如何为字体注入灵气,将单个的字体流畅化的引入纸张,让字体不失其浑然天成的魅力,是未来要追求的方向。

五、结语

褚遂良曾被称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后世也有众多书法家对其临摹效仿,就连平日多讥讽书法的米芾也佩服褚遂良的才华。用笔灵巧多变、结体虚灵冲和、心态高雅潇洒,使得褚体广受赞誉。而《雁塔圣教序》属于其中的必学之贴,无论入门、熟练、精通,此贴都有着时刻值得书家学习的地方,并使得学习者的字体气雅挺瘦、如金如玉。若想习得褚体之精华,必得日日勤练,以锐意进取之心态,方可有所造诣。纵观褚遂良的一生,学习与实践是他日常的生活,他习得隶书的精良,辅之以楷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不同点在于,褚遂良的实践能力。他在书法上的创新性与他大胆而创新的笔法密不可分,也与他所处时代开明的政治密不可分。

猜你喜欢
运笔收笔楷书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四)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二)
楷书的教与学
苕溪诗蜀素帖技法精讲(九)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字钉运笔
一字千进
浅谈水墨画中的“笔、墨”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