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潮头生 潮乐舞潮魂
——李廷波潮剧音乐作品研讨会综评

2022-11-05 20:51邓绮雯
岭南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潮剧李先生作曲家

文|邓绮雯

2021年11月12日晚,由广东潮剧院主办的著名潮剧作曲家李廷波的“李廷波作曲艺术研讨会”暨潮剧艺术传承与发展调研活动在广东汕头潮剧院举行。出席研讨会的除一部分潮剧艺术家外,还有来自天津音乐学院和省内的专家、教授。广东潮剧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奕瑄指出,此次研讨会旨在号召潮剧艺术工作者,认真总结老一辈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深切体会和宝贵成果,这些总结对当前潮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和启示意义。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有着“南国奇葩”的美誉。李廷波先生是岭南地区著名的潮剧音乐作曲家。1957—1962年,他师承潮丑名家谢大目先生和徐坤全先生,学习潮剧表演。1962—1964年,李先生先后在多部经典潮剧剧目中扮演重要角色。1963年,他在潮剧电影《刘明珠》中扮演穆宗皇帝,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此外,他经常向马飞、陈华等作曲家请教潮剧的作曲方法。1972年,李先生正式转向专业作曲领域。40多年来,他创作了200多部潮剧音乐作品,在潮汕地区影响之巨、口碑之佳,无人可比。

本文将从音乐形态学、文化艺术以及哲学美学三个角度,对专家在讨论中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结合李廷波作品音乐会,综评如左。

从音乐形态学角度谈“廷波曲”之“技”

广东潮剧是流行于潮汕方言地区的地方戏曲,其唱腔清新秀丽,悠扬婉转,它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板腔体和曲牌体为唱腔,主要使用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四种调。李廷波先生在继承潮剧传统的音乐形态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原本活五调幽怨悲戚,反线调流畅清扬,李先生有时候会反其道而行之,活五调也可以用来表现抒情细腻的情感。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指出,“廷波曲”技法别具匠心,精巧绝伦。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赞发教授形容“廷波曲”为“天籁之音”。随后,黄教授指出“廷波曲”脍炙人口的原因:其一,李先生善于在文化层面上,把握潮剧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其二,李先生在创作中善于发挥演员的特长,发挥潮剧的声腔特色;其三,他在创作中融入新音乐元素,使唱腔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有时代气息;其四,李先生的创作博采众多乐种之长,为我所用。

广东省当代文艺研究所陈浚辉研究员认为,李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潮剧唱腔设计者,他对传统潮剧唱腔和调式的研究非常深入透彻。此外,“廷波曲”整体构思精巧,汇聚精髓,乐曲不拖沓,不无病呻吟,故能留下很多经典唱段。由此可见,李先生创作技法之高超和艰深。正因如此,广东省文联戏剧影视工作部二级调研员胡琦认为,李先生是一位天才作曲家,作品高质高产,其独步“潮剧武林”四十年,至今无人望其项背。笔者深以为然。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谈“廷波曲”之“艺”

广东潮剧院一级编剧范莎侠老师从戏曲艺术的层面指出,戏曲表演要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舞台语言,其矛盾的展开、情感的刻画、高潮的安排、舞台气氛的变化都与音乐息息相关。“廷波曲”正是这样的潮剧音乐,推动了潮剧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叙述。范老师进一步表明,戏曲剧本的创作要有音乐思维,要为二度创作提供音乐化的文字;而音乐创作要有文学思维,要在文化的层面上,为全剧整体的音乐进行风格定位和结构构思。简言之,潮剧音乐的创作要像写作一个故事般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同时创造鲜明而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靳学东教授提出,李先生的潮剧音乐创作深深根植于底蕴深厚的潮州文化。著名打击乐演奏家陈佐辉也谈到,李先生始终遵循潮汕文化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作品质量和数量。陈先生还提到李先生心系潮剧艺术的发展,对潮剧音乐的教育事业有着博大的情怀。他自退休后,多年来为潮剧界培养了大量唱腔设计、作曲等人才,如今桃李芬芳,学术成果丰硕。对此,陈浚辉老师补充道:“李先生的音乐创作、唱腔设计,造就了几代潮剧名角,比如郑健英,这为潮剧的兴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先生的学生曾惠刚、陈彦桐、杨穗丰等人也在研讨会现场发言,感恩李先生多年的栽培,向老师致敬。真正的潮剧创作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潮剧作曲家必须真正理解潮州文化的内核。李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植根于潮州历史文化的作曲家,因此他能够创作出潮州民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

关于潮剧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陈浚辉先生认为“我们应该守住潮剧传统的根,若传统的根都没有了,谈何发展?”著名音乐学家刘富琳博士也指出“守正才能创新”,为了让潮剧音乐保留“潮味”,必须要很好地继承传统。靳学东教授认为,“潮剧”应当姓“潮”,在发展的过程中,潮剧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元素。有“潮乐”就有“潮人”,有“潮人”就有“潮剧”,唯有如此,潮剧方能永立于时代潮头。“廷波曲”的艺术内涵与广博深厚的潮州文化血脉相连,其审美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廷波曲”正是这样一批立于时代潮头的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百世流芳。

从哲学美学的角度谈“廷波曲”之“道”

星海音乐学院王少明教授认为,一位真正的作曲家,其作品当中一定包含“三种积淀”:其一,“历史积淀”;其二,“艺术积淀”;其三,“生活积淀”。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说,有着丰富“积淀”的作曲家,必定善于感受世界的变化、社会的潮流以及时代的气息,他们既敏感又锐利,快速地体察到人性的变化、需要和期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炽热的情感与冷静的思考交织,从而淬炼出一种深刻的生命感悟。因此他们才能创作出直指人心的音乐作品,将对世界的观照和洞察全然融入艺术创作当中。王教授认为,李廷波先生正是具有丰富“积淀”作曲家。

其次,从哲学美学的层面而言,李廷波先生的潮剧音乐能够给人带来三个方面的感受,尤其强调: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可以给人带来高尚的道德感。“廷波曲”的内容,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比如,潮剧《德政碑》的唱段《语语如刀穿心过》当中唱道:“立身不败苦磨练,正道直行求公卿”,揭示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歌颂主人公苦求正道的坚定决心。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廷波曲”既是优美的、凄美的,又是壮美的。正如著名戏曲理论家刘汉光先生指出,“廷波曲”以各种曲调板式的丰富灵活运用,充分表现各种行当和角色的情感世界,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一方面体现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一方面又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世态人生的洞察力以及细腻的感受力,故而凝聚了生命的各种不同的美的形式。从元哲学的角度,“廷波曲”给人以灵魂的幸福感。正如著名作家周国平所说:“幸福是灵魂的歌唱。”真正的幸福感需要经过刻骨铭心的苦难感才能获得。“廷波曲”展现了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生命的大爱,“廷波曲”是先生灵魂的歌唱。这是李先生创作之“道”,更是一位真正的作曲家生命和灵魂之“道”。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者认为,这正对应了李廷波先生艺术生命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青年时期确定人生目标,成为潮剧演员,打下扎实的表演和作曲理论基础。独自求学的道路常常是迷茫的,独上高楼,眺望天涯路,更是在思量生命的茫茫旅途。第二阶段,李先生毕业后在青年潮剧团工作,在潮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其精彩演绎的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艰辛。这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笃定和决然,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如痴如醉,李先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戏痴”。第三阶段,从1972年正式转向专业作曲领域以来,四十年来收获丰硕的艺术成果,这位“戏痴”不曾辜负光阴,岁月也不曾负他。

潮剧潮头生,潮乐舞潮魂,潮剧是时代的选择和文化的精粹,因此它得以诞生和发展。李廷波先生的潮乐作品在技术、艺术以及哲学高度等方面的成就是超越古人的,“廷波曲”凝聚潮人精神,舞动潮人潮魂,是潮剧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时代的“弄潮儿”们在历史的海岸一次次扬帆起航,书写他们的“伊利亚特”出征史诗。其中有一位卓越的年轻人,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反复打磨演技和潮剧音乐作曲技艺,在半世浮沉中寻找他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根”,续写关于他的“奥德赛”传奇。当他归来时,已是古稀之年,他仍坚定地立于时代的潮头,赋予潮剧源源不断的艺术生命力。他站在潮头上,依然思索,依然守望……

猜你喜欢
潮剧李先生作曲家
非遗项目
长大可当作曲家
南国奇葩——潮剧
谁是最佳选手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已无头发可寄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文心悠悠步匆匆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