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琴心 推琴史
——评苏巧筝《古冈琴缘》

2022-11-05 20:51吴琪
岭南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杨先生古琴岭南

文|吴琪

苏巧筝作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第一代传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古筝演奏家,而且是潮州音乐理论研究专家。除此以外,其和古琴的缘分也很深,而结下这段“琴缘”的便是杨新伦先生。《古冈琴缘》既书写了苏女士与杨先生的琴缘轶事,也通过资料整理、历史事件梳理等研究呈现出广东岭南古琴的发展脉络。

一片丹心塑琴缘

苏巧筝在梅庵派古琴大师程午嘉的举荐下拜杨新伦先生为师,跟着杨先生一学便八年。书中回忆恩师杨新伦的琴缘,详细记载了杨新伦先生的古琴之路,怀揣琴心,致力古琴发展,在杨新伦先生的努力下成立了广东古琴研究会,岭南古琴进入新时代。杨新伦先生为岭南古琴的继承和发展奋斗一生,苏巧筝作为其学生,也接过了这个接力棒,这本书正是杨新伦先生精神传承和勉励新一代琴人的成果体现。

杨新伦先生与古琴之缘并非顺意,而是一波三折。因为生活动荡,杨先生当年不得不习武学拳,其时在广东武坛已小有成就时,又逢丹青技艺,望作画享趣,而最终还是被广东音乐之“行云流水,清丽秀美,宛转悠扬”触动乡情,从而开启其古琴之路。从武术养身到弹琴养心,杨先生将拳法琴法融于本心,学琴之路,步履蹒跚,但琴心不改,终究学有所成。无论是引趣之人王绍祯,还是启道之人卢家炳,或是授曲之人郑建侯,杨先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跟随着师者的步伐一以贯之。

杨先生带着大爱情怀回归故里,当国家百废待兴时,毅然决然将地契捐给国家,国之大爱在其心中掀起一波波涟漪,一片丹心使其余生致力于广东音乐发展。“古琴是一件载道之器,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还有儒释道三家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杨先生希望可以把博大精深的古琴技艺传承下去,可在授业解惑中频频碰壁。当时古琴生态环境不利于古琴发展,而杨先生依然葆有琴韵,坚持本真古朴,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广东古琴名家招学庵先生的助力下,各派琴人集结交流,推动了广东古琴艺术的发展。

在书中,苏巧筝学者介绍了杨先生如何教授她琴法,学琴从学拳开始,通过学拳“在身体内形成一条中轴,通过运气,得到生命的能量,锁住人有限的精气。”杨先生用学拳与弹琴相通之处指导苏女士“用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律去修心,去顺应天地的节奏弹琴。”苏女士和杨先生学琴八年,共学七首古琴,苏女士不仅学会,还溯源探本,把一音一韵记录下来。此书中苏巧筝学者梳理历史脉络对七曲追根溯源、详细探究,随书还附上了很多杨先生的琴谱手稿和拳法书稿,著者之用心正显示其技艺之用心,苏女士谨遵师者教诲,将技法内蕴于心,并有意收集和整理,才有了书中遗留下来布满历史印记和岁月痕迹的珍贵手稿,本书浓郁的师生情和对古琴事业执着崇敬之心处处在笔尖涌现。

致力岭南古琴发展

苏巧筝学者从本土音乐出发,以“古冈琴坛”作为切入口阐释了广东琴坛的发展。书中苏女士解释道:“广东琴人将宣五音之和,养性情之正,藉修身理性的地方称作‘古冈琴坛’。”在梳理这段历史时,高度肯定了岭南琴学奠基人陈白沙,其淡泊静观、乐在自然的气度成为后辈琴人尊崇的典范。陈子升、云智高及广陵派在广东琴谱琴理创作上开先河,促进广东琴派的形成和发展。

广州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为古琴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1980年广州春季交易会开幕,古琴表演重登舞台,表达出中华传统文化渴望自由驰骋于现代疆土的声音。随后北京古琴家吴景略先生南来拜访杨先生,南北携手促成了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成立。书中附上了当年的《广东古琴研究会章程》《广东古琴研究会会员通讯录》,像这样“有组织、有领导、有纲领、有宗旨的社团组织,在广东琴坛上是第一个,在广东琴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作者苏巧筝学者见证了这历史性的时刻,书中的老照片带有岁月的痕迹,却也展示出广东老一代古琴人为广东古琴发展做出的贡献。

苏巧筝学者指出了广东古琴研究会的主要任务,即“开展对琴曲、琴史、琴家、琴派的学术研究”。广东省民研室林韵主任重视岭南古琴的发展,肯定杨新伦老先生在岭南古琴界的地位,希望苏巧筝女士能执笔撰文介绍杨新伦先生,宣传杨先生的琴学,宣传广东古琴研究会。苏女士撰文《艺精功厚,剑胆琴心——记广东古琴家杨新伦先生》发表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从此开启了古琴宣传之路。

在林韵先生的助力下,广东古琴展览会获批举办,可是展览会里展出的资料要如何整理,这着实让苏巧筝学者力不从心,尤其是要找杨先生早年捐给中国音乐家协会的20张古琴资料,时过境迁,难寻踪迹,苏女士书中记叙了她如何和中国音乐研究所联系,如何亲自去北京沟通,如何失望而归,苏女士对杨先生一腔热血付之东流而遗憾,也激起对现有杨先生古琴材料的留据整理。在杨新伦先生的琴学上,苏巧筝学者认真严谨梳理资料,厘清历史脉络,才有了书中留下的珍贵资料。

杨先生一直致力广东古琴的研究,也因此一直挂念《琴学汇成》这本书,当年因为听闻要做研究,把手头上正在抄写的书稿停笔,把书交给说要研究的周毅,哪知后来此书却不见踪影,也成了杨先生的遗憾,委托苏女士去找,但也无果,杨先生把珍贵的手抄稿交给了苏巧筝,希望对此书的研究可以延续下去。苏女士说“我接过杨先生的手稿,感受到他对古琴的热心,更感受到他心中的无奈,他一定会忘记这件事情对他感情的再度伤害。”也正因为杨先生对古琴艺术的执着追求,才有了广东古琴现在的发展成就,也丰富了岭南音乐的成果。

杨新伦先生和苏巧筝学者,因古琴结缘,他们的师生情是一辈子的,苏巧筝学者说:“杨先生将拳、琴、道熔于一炉,自成一格,就像广东特有的红棉,苍劲,挺拔,俊俏,不蔓不枝。杨先生授我琴艺,让我今天能跻身古琴艺术的百花园中遍赏美景,这是一种福分,我应该像梅花一样,不教不严,疏影暗香。”杨先生立德树人,展现出“人、拳、琴一如”的天地境界,他执着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一路并非顺意,但他依然在坚守。

本书作者苏巧筝学者,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她记录了与杨先生的琴缘,也展现出杨先生在逆境中如何坚守琴心,推动岭南古琴的发展,苏巧筝学者悉心挖掘整理的珍贵名琴资料以及留下的琴坛印记,为研究岭南古琴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猜你喜欢
杨先生古琴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古琴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