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位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2-11-05 09:53赵堂红
商业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宽度物种个体

郭 琦,赵堂红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9)

一、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社会给予了毕业生更多的就业选择。然而,在中国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求职大学生人数也在稳步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生态位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决策提供参考,帮助求职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从而产生最大的个人“生态效能”和社会“生态效能”。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佟玉权对大学生就业决策进行了生态位分析,提出了调适生态位宽度、认知生态空间、提高生存能力等建议。丁国昌研究了限制大学生就业的生态位表现形式,同时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生态位指导原则。邓自发等通过生态位理论分析了限制大学生及时就业的生态位因子,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宜采取“泛化—特化”战略、苦练内功战略、避强就弱战略、资源配置与多维引导的生态位优化战略。逄元魁和刘璐构建了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生态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现,建议政府等相关指导部门应该不断优化现存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刘超根据生态位理论阐述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于生态位维度、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适宜度三个度量的标准,认为大学生应该苦练内功、拓展眼界、积极正确利用社会资源。王崇等基于生态位的视角分析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发现在实践中大学生应该选择“态”与“势”最佳搭配,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宽度,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选择。王晓萍对大学生职业心理错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现实生态位、潜在生态位以及理想生态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定位。蒋瑾和高云刚从就业生态位视角出发构建分析模型,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大学生就业的差异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政府多维引导战略以及高校就业指导策略。

综上,学者们结合生态位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仅限于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不足。本文基于生态位理论,运用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的大学生就业数据,从生态位适宜度、生态位重叠度、生态位宽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蓝皮书系列《2021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该报告基于应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毕业五年后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2016-2020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等状况。

(二)研究方法

1.生态位与大学生就业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态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Grinnell 首次正式提出“生态位”的概念,他指出生态位是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位置和发挥的功能作用。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延伸和拓展,生态位被界定为: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空间位置、发挥的功能以及与其他生物单元、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生态位理论的发展,该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产业、城市、人力资本等领域。大学生个体、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就业市场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大学生相当于系统中的组织体,他们所特有的专业、学校、理想、自身综合素质等特征构成了生态位基础。因此,可以运用生态位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可以看作是大学生个体在就业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发挥的功能以及与其他大学生个体、社会环境等相互作用的关系。

2.生态位密度

Hutchinson 将生态位分为基本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其中基本生态位是不存在竞争和捕食者的条件下,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得以繁荣的理论最大空间。然而,由于竞争与捕食者的存在,每一物种只能占据基本生态位的一部分,现实生态位就是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根据基本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的概念,可以得到大学生就业基本生态位和就业现实生态位。大学生就业基本生态位指在不存在其他竞争者的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生态位空间。大学生就业现实生态位则是在存在其他竞争者的现实就业环境下的实际的生态位空间。显然,竞争者越多,现实生态位越容易被挤压。生态系统中竞争者数量的多少,可以用生态位密度描述,生态位密度越大,竞争强度越大。图1 所示为大学毕业生A 的生态位示意图。图中的大学毕业生个体A 与另外两个大学毕业生个体B 和C形成了竞争关系,图中虚线椭圆部分表示大学毕业生A的基本生态位,由于大学毕业生个体B 和C 带来的竞争压力,大学毕业生A 的实际生态位小于基本生态位,即图中斜线阴影部分。大学毕业生生态位密度越高,求职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强度就越大。

图1 大学毕业生A 的生态位

3.生态位适宜度

中国学者李自珍最早提出生态位适宜度的概念,他提出生态位适宜度是某个物种的现实生态环境条件与最适生态环境条件的接近程度。生态位适宜度表征现实生态位与最适生态位之间的匹配关系。根据生态位适宜度的概念,可以得到大学生就业生态位适宜度的概念。其中,现实生态位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生态位,反映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关于最适生态位,本文用大学生就业的期望生态位来表示,反映大学生对就业的心理期望或理想状态。就业现实生态位与就业期望生态位越匹配,就业生态位适宜度越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越高。

图2 所示为就业现实生态位与就业期望生态位的匹配关系示意图。R 表示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生态位,E 表示大学生就业的期望生态位。图(a)表示就业现实生态位与期望生态位完全重合,大学生的现实就业恰好符合心理期望,这种情况较为极端,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图(b)表示现实生态位完全包含期望生态位,即大学生现实就业超出心理预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这种情况也比较少见。图(c)表示大学生就业现实生态位与期望生态位完全分离,在完全分离的状态下,大学生的现实就业完全不符合心理预期,大学生对就业极端不满意,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较少见。图(d)表示大学生就业现实生态位与期望生态位交错,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与错位。重合范围的大小反映生态位适宜度的高低,重合范围越大,生态位适宜度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图(e)表示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生态位包含于期望生态位之中,即大学生的现实就业部分实现了心理预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但与理想还存在一定差距。

图2 现实生态位与期望生态位的匹配关系

4.生态位重叠

Colwell 认为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物种对同一资源的共同利用程度。在特定的生态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共同争夺某一资源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说明两个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接近,相应的利益冲突和竞争强度也会增大。根据Cause 提出的竞争排斥原理,当生态位产生重叠时,重叠部分会存在竞争排斥现象。当生态资源缺乏时,不同种群之间会为争夺资源、食物以及生存空间等而产生激烈的竞争,最终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逐出。在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有着明显的生态位重叠现象。图3 所示为生态位重叠表现形式,其中群体X 与群体Y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图(a)表示两个群体可利用的资源没有重叠,群体X 与群体Y 不存在竞争关系;图(b)表示两个群体之间可利用的资源重叠度较低,此时群体X 与群体Y 会存在较小的竞争;图(c)表示两个群体之间可利用的资源存在高度重叠现象,此时两个群体会为了争夺各自生存资源而产生激烈的竞争,直到其中一方被淘汰。

图3 生态位重叠表现形式

5.生态位宽度

Valen 将生态位宽度定义为一个物种或者群落片段在多维生态空间中所能利用的资源的比例。一个物种或者种群对现实资源的利用能力由生态位宽度的大小决定。在某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生物的生态位宽度越宽,个体占据的资源就越多,该物种的泛化程度就越大,即“泛化物种”。相反,当某个体生物的生态位宽度越窄,个体占据的资源就越少,该物种的特化程度就越大,即“特化物种”。本文将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宽度定义为大学生就业时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毕业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宽度越大,对生态系统中现有的资源利用越广泛,自身竞争力越强。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宽度是由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构成,求职大学生的毕业院校、个人理想追求、自身专业水平以及自身价值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就业生态位宽度,任何一维生态空间的能力缺陷都会导致就业竞争力低下。

如图4 所示,个体Q、Q、Q分别表示三个求职大学生个体,由图可以看出,个体Q占据的资源数量,大于个体Q占据的资源数量,大于个体Q占据的资源数量。根据生态位宽度理论,Q属于“泛化物种”,该个体在社会中占据的资源数量最多,个体竞争力最大,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当“泛化物种”的某种资源被其他物种抢夺时,可以利用其他资源,因此“泛化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特化物种”可利用的资源数量较少,当有限的资源被抢夺时,物种的生存受到胁迫,个体甚至整个群体可能面临淘汰的危险。

图4 大学毕业生生态位的宽度

三、数据分析

(一)就业生态位密度增高,竞争强度增大

近年来,中国各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步增加,因此大学生求职者不断增加,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图5 所示为2016-2020 年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2016 年至2020 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从704.20 万人增加到797.20 万人,然而2016 年到2020 年大学生就业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16 年93.1%降低到2020 年的89%。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率下降表明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密度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强度不断增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图5 2016-2020 年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

(二)就业生态位适宜度呈上升趋势,但仍待提升

就业生态位适宜度即就业现实生态位与期望生态位的匹配程度,可以由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来衡量。图6 所示为2016-2020 年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的变化,2016 年就业满意度为66%,2017 年增长到68%,其后两年的就业满意度一直保持稳定,总体保持在68%,2020 年达到了71%。2016 年到2020 年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就业生态位适宜度提高。虽然2016 年到2020 年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满意度水平不高,就业生态位适宜度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6 2016-2020 年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的变化

图7 所示为2019 届和2020 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由图可以看出,收入水平和发展空间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因收入低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接近70%,因发展空间不够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超过50%。其次,就业时加班太多、自身工作能力不够导致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条件不好以及工作氛围不好导致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都在20%至30%之间,工作不被领导认可导致本科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占比最低,为7%。由于大学生刚毕业时,对社会上的就业现状认识不清,就业的期望生态位容易理想化,个人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成为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的普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实生态位与期望生态位差距较大,导致生态位适宜度低,就业满意度整体不高。

图7 2019 届和2020 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

(三)就业生态位重叠度较高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位重叠现象,主要体现在就业地域取向的趋同性和就业单位选取的趋同性。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生态位重叠度较高。图8 所示为2020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2020 届中国大学生就业地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比达65%。具体而言,泛长江三角地区就业分布占比最大,达到25%,泛珠江以及泛渤海湾三角地区占比分别为21%和19%。偏远地区大学生就业人数较少,其中,西部生态地区、东北地区和陕甘宁青地区就业分布占比分别为2%、4%和4%。中国大学生就业地域取向表现出趋同性,总体呈现内陆流向沿海、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这是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所导致的。相对于偏远地区,毕业大学生在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更大,会吸引众多大学生前往就业,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然而,尽管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但相对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求职大学生数量较多,个人拥有的资源有限,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为接近,生态位重叠度较高,个体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因此相对于每个求职大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位重叠度较高,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会大为降低,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图8 2020 届大学生就业地分布情况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类型选择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生态位重叠度较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0 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期望进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如图9 所示,大学生期望进入国企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6%,其次是民营企业,达到了25.1%,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分别占比为16%、14%和5.6%。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国有企业存在强烈的期望,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限制了就业单位的选取。

图9 2020 届大学生期望就业的企业类型

(四)生态位宽度不断增加,但仍有待提升

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宽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来反映。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就业单位更看重的是基本工作能力。麦可思研究院参考美国SCANS 标准,将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由图10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从2016 届的56%增长到2020 届的58%,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生态位宽度不断增加。但整体而言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不足60%,生态位宽度仍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大学生需要进一步通过学习、工作以及自身努力来适应社会生态环境,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有效提升就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减缓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

图10 2016-2020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文基于生态位理论,运用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的2016-2020 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从生态位密度、生态位适宜度、生态位重叠度、生态位宽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结论如下:第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生态位密度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强度不断增大。第二,大学生就业现实生态位与期望生态位的匹配程度即就业生态位适宜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收入水平和发展空间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生态位适宜度的主要因素。第三,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位重叠现象,主要体现在就业地域取向的趋同性和就业单位选取的趋同性。第四,大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生态位宽度不断增加。但整体而言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不足60%,生态位宽度仍需要进一步拓展。

求职大学生要在就业生态位中占据最合适的位置,首先在择业前应明确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个人能力以及工作需求进行准确的评估,提高就业适宜度。另外求职大学生需要以现实生态位为基本着眼点,分析目标单位的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动态调整人生目标结构。其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放平心态,多数人追逐的岗位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职业,错位竞争,减少生态位重叠现象。第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弥补自己的短处,发展自身长处,做到专业和专长相结合,不断扩宽自身的生态位宽度。

猜你喜欢
宽度物种个体
基于滑门MPV的整车宽度优化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丽水发现新物种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你有“马屁股的宽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