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创新:歌剧《沂蒙山》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2-11-06 10:46张晓萌
齐鲁艺苑 2022年4期
关键词:沂蒙山小调沂蒙

张晓萌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光明日报》形容歌剧《沂蒙山》为“激荡人心的大江”,《求是》刊文称歌剧《沂蒙山》为“全景式、史诗性、真实感、具象化的历史画卷”,不仅如此,《沂蒙山》还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三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戏剧奖”提名,并入选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等,自2018年《沂蒙山》歌剧首演以来,其可谓是收获无数好评,成为新时期“现象级”的民族歌剧作品之一。基于此,本文将从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经典与创新的交融两方面入手,探讨歌剧《沂蒙山》成功背后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一、经典题材的新角度

余树苹在“什么是经典”的讨论中曾提及:所谓“经典”一是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二是具有普遍的认同性。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与文化背景,同时还是我国革命老区之一,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歌剧《沂蒙山》便是取材于山东地区经典的红色沂蒙为主要故事背景,强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可以说,歌剧《沂蒙山》的上演正是响应了总书记的指示,于新时代下进一步呈现红色历史,延续红色基因,因此歌剧《沂蒙山》对于题材的选择是经典的。

巍巍蒙山下镌刻着诸多先辈的革命事迹,亲亲沂水中流动着英烈的热血,这片革命热土上,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有用乳汁哺喂伤员的沂蒙母亲,有拥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更有众多已登上舞台与荧幕的,以沂蒙为主题的舞剧、电影等。然而,歌剧《沂蒙山》与以往选用“红色沂蒙”主题的文艺作品不同,它在沿用经典题材的基础上努力找寻新角度,在刻画民众拥军的基础上同时强调了八路军对于人民的爱护,形成军民间的“双向”故事线,其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为推进方式,于“奉献”间展现军民鱼水情,从“承诺”的新角度中,体现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一)军民间的彼此奉献

歌剧《沂蒙山》主要戏剧冲突爆发的两大叙事场景,分别为“渊子崖战役”以及“大青山突围”。这两个战役是我军抗日战争历史上的独立战役,之所以被统一融入了歌剧《沂蒙山》的故事情节之中,在于它们都体现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相依,保存并壮大敌后民族抗日力量直至胜利的坚定决心。

1.以渊子崖战役为背景

这一在我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村自卫战典范”的案例,于歌剧开篇时混合着日寇滚滚硝烟的炮火,在男女主角的婚礼中,伴随着婚礼的红色与村民的鲜血,于巨大的悲喜反差之下缓缓呈现出来。渊子崖战役中“土枪大炮”与日寇利器的惨烈对抗,被一声嘹亮的冲锋号打破,八路军闻讯赶来,救下了与日寇激战一天的崖子庄村民,八路军由此成为了崖子庄村民心中的守护神和亲人——八路军“军爱民”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为后文“民拥军”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这也就形成了歌剧《沂蒙山》中军民彼此奉献的第一对关系。

正是由于八路军的解危,崖子庄的村民意识到,原来素昧平生的八路军是真正守卫自己家园的忠诚之士,这促使他们与八路军成为了血脉相连的一体,合理的将情节顺利地推进到八路军在崖子庄建立政权,军民其乐融融,并顺利的引出林生与众村民响应号召,坚定地参军奔赴前线。在补充了新战士的八路军又一次出发后,崖子庄留下了夏荷等几名八路军伤员藏于大山深处的山洞中,而由于日寇的包围,村子里粮食无几,下山寻找的村民引来了日寇的袭击,准备放火烧洞,危机之中孙九龙带领几个村民顶替伤员,毅然赴死,这种以命换命的壮举形成了军民彼此奉献的第二对关系。

2.以大青山突围为背景

大青山突围,是我军一场非常惨重的突围战,有近千人壮烈牺牲,歌剧《沂蒙山》的第四场剧目便是围绕这场战役而展开的。在这一场中,男主角林生为了保护乡亲,引开敌人,在孙九龙与村民顶替伤员的同一场布下,拉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而尽,这种相近舞台布景下的军民彼此守护,再一次强调了鱼水之情的沂蒙精神;与此同时,八路军战士夏荷在掩护乡亲们撤退突围时身受重伤,奄奄一息地将刚出生的女婴托付给了女主角海棠,可以说正是由于山洞内村民的英勇大义,才有了夏荷后来毫不犹豫的托孤,也正是目睹了八路军不畏生死地掩护群众撤退,海棠才会毫不犹豫的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收养夏荷的孩子,由此,又一次的形成了军民彼此奉献的关系。

歌剧《沂蒙山》对于鱼水交融的沂蒙精神的阐发角度为交叠的军民间的彼此奉献,而观众也在这彼此交叠的内容推进下,更深刻地理解何为“鱼水交融”,何为“生死与共”,摆脱了空喊口号,单方面强调民拥军的“苍白感”,“军爱民”与“民拥军”的逻辑关系在这一交叠间得以合理化。

(二)军民间的彼此承诺

军民间的承诺总是伴随着戏剧矛盾。山洞内村民以命换命的壮举来自于他们在部队离开时许下的照顾好八路军伤员的承诺,而这个承诺却让本应是家庭中的父亲、儿子打破了维系“小家”的诺言;女主角海棠让儿子小山子引开敌人,完成了对于夏荷托孤的承诺,却放弃了一名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承诺;丈夫林生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慷慨赴死,是对海棠“活着回来”承诺的违背,却完成了八路军守护人民的承诺。与此同时,剧中的人物也在这一次次的承诺与背信中逐渐成长起来。女主海棠从最初不支持丈夫参军的普通妇女形象,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女性,男主角林生也在承诺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剧目中的其他人物,例如“崖洞就义”中下山找食物却引来日寇的福顺,也在目睹村民英勇就义后,一改贪生怕死的性格,完成了自我人格的成长。可以说歌剧《沂蒙山》并不刻意刻画每一位人物的完美品格,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最初并不完美,但在军民间承诺的一次次坚守下,完成了各自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展现了战争时期的矛盾与人性坚守的不易,这种对于承诺的新刻画视角,充分体现了山东人“坚守大义”的珍贵品格。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整个歌剧在内容的处理上,不仅选择了渊子崖战役和大青山突围等真实战役,还在沂蒙根据地无数抗日事迹的基础上,进行了戏剧性加工,让剧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据可依又满足戏剧冲突。例如,夏荷牺牲前用自己的鲜血哺乳幼儿、海棠组织村里妇女为前线送补给的情节分别借鉴和引用了“沂蒙母亲”与“沂蒙六姐妹”的感人事迹,这些真切而又符合剧情需求的内容,不仅增加了观看时的真实感,还于细枝末节中再一次强调了沂蒙精神。

由此可见,歌剧《沂蒙山》对于故事情节的处理是递进的,它在每一对军民关系的推进中,摈弃了以往“红色沂蒙”文艺作品中单向的“民拥军”的立意,从经典的题材中再次出发,于军民的双向奔赴间找寻新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刻画军民鱼水之情的沂蒙精神,同时其对于“承诺”角度的引入,充分体现了山东人的人物性格,使得整个歌剧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山东革命老区的精神风貌。

二、经典中国音乐元素的新引入

在音乐创作中吸取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是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歌剧《沂蒙山》主要通过引入山东地区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引入戏曲板腔体、曲艺音乐等中国经典传统音乐元素以及使用分节歌等方式,既将山东民间音乐的元素体现的淋漓尽致,又在保留歌剧民族性的同时,构建了完整的歌剧思维。

(一)《沂蒙山小调》的新引入

剧中很多唱段与器乐旋律的动机来自山东民歌,凸显了歌剧《沂蒙山》浓烈的山东地域特征,其中最为主要也是最为核心的山东民歌元素即运用《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其创作于1940年刚刚创立不久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歌曲以沂蒙民间俗曲曲调为基础,结合由山东逃荒至东北的卖唱人所演唱的丐歌进行加工,谱成曲调,其最初的名字叫做《打黄沙会》,1952年《沂蒙山小调》首次以配乐的身份出现于电影《南征北战》中,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对《沂蒙山小调》进行重新改谱,并将原曲中的抗日主题修改为歌颂家乡的内容,并定名为《沂蒙山小调》,由此《沂蒙山小调》正式诞生。可以说《沂蒙山小调》从诞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体现着“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精神”等文化元素,其在歌剧《沂蒙山》中的运用,代表着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歌剧对于《沂蒙山小调》的引入是经典的。但是,引入的同时,并不是“拿来主义”的直接使用,而是将《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掰开、揉碎,融入全剧音乐当中”。其首次出现于歌剧的《序曲》中,但当正式的唱段开始进行时,又转为了歌剧本身的原创音乐。《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元素不断地在场间曲、前奏、间奏中反复出现,只有在最后一场的咏叹调《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副歌高潮中才完整地出现了一次《沂蒙山小调》的变奏,这种对于民族歌曲创新的引用与运用,既保留了受众对于《沂蒙山小调》原曲音乐精神的共鸣,又符合了歌剧的整体思维,体现了歌剧独特的艺术表现本质和审美精神。

除此之外,歌剧《沂蒙山》也运用了山东其他经典民歌动机,例如《赶牛山》的音乐动机出现于第一场《婚礼歌》中,《凤阳歌》的音乐动机出现于第五场的《就在山水间》中,以及《我的家乡沂蒙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经典民歌动机的运用,既完成了民歌的时代化演绎,又体现了歌剧整体的山东特色,从而使观众在欣赏歌剧时于十足的“鲁味”中品味传统音乐与世界文化的交融。

(二)经典音乐的新引用

居其宏曾指出“民族歌剧除了具备中国歌剧应当具备的所有品格,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创作主要人物核心咏叹调的时候,用上戏曲板腔体的思维。”不同于以往的民族歌剧中对于咏叹调的运用,歌剧《沂蒙山》不仅适应时代特点在咏叹调的运用中增加了音乐剧的特色,还在表现剧中悲情色彩的段落中结合戏曲板腔体的特点来进行咏叹调的表现。例如,夏荷在临终真情告白时的咏叹调《沂蒙的女儿》以及海棠在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小山子引开敌人牺牲时所演唱的咏叹调《苍天把眼睁一睁》两个唱段中,加入了板腔体中的垛板、拖腔以及紧拉慢唱,丰富了唱段的节奏变化,加强了戏剧张力;在演唱方法中也更靠近民族与戏曲色彩。除此之外,歌剧《沂蒙山》中的咏叹调还兼有山东地方民歌特色,像海棠与夏荷的二重唱《世间哪有这样的情》中,采用了山东《凤阳歌》半音音型的地方音乐曲调。这样一来,原本带有西式色彩的咏叹调便增添了强烈的民族地域色彩,而整个音乐选段又统一于咏叹调的运用之下,没有违背歌剧的整体思维,这种西方与民族的巧妙结合既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又唤起了观众心底的民族认同感。

歌剧《沂蒙山》还将与“咏叹调”并重而置的“宣叙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例如,在《五子炮》《海棠呀,让他去吧》《怎么办,怎么办》中采用民间故事中常用的叙事体裁——“分节歌”作为载体,用以表现戏剧冲突中饱满的情感变化,避免了因传统宣叙调同音反复而形成的中西语境错位感。并且为了快速推进剧情发展,歌剧还采用了带有曲艺风格的三字句式,像日寇围剿与山洞袭击等危急时刻,避免了“话剧 + 唱”的突兀,又表现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将剧情与音乐进行了高度的统一。

除此之外,歌剧《沂蒙山》还吸纳了山东秧歌、山东快书的风格元素以及《八路军军歌》《解放区的天》等经典革命红歌主题的变形引用,让观众可以沉浸式地感受山东这一革命老区的红色戏剧氛围;乡土式的对白,更是融入了地方风土人情的特色。可以说,整个歌剧无论是经典的民歌选用还是经典的民族音乐形式的吸纳,均佐证了《沂蒙山》成为“歌剧民族化”的典范,这种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入与具有时代感的歌剧表现,为中国民族歌剧未来的音乐创作方向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经典剧目的新巡演

歌剧《沂蒙山》自2018年首演后,已累计完成各类演出150余场,现场观众约27万人次,网络观看量超4000万人次,创下了近年来国内歌剧舞台演出场次之最,毋庸置疑的成为了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之后,新时代的又一部现象级的经典力作。在2018年首演成功之后,歌剧《沂蒙山》开启了全国各地的巡演模式,与以往其他经典歌剧巡演方式不同,创演团队为适应不同的舞美体量,不同的演出场所,不同的受众需求,又一次引入了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方式,创新打造了多个巡演版本。

这多个巡演版本中,有以王丽达、杨小勇、王传亮、张卓、金郑建等全国知名演员为主演,山东歌舞剧院演职人员为班底,承担“门面担当”的首演舞台版;有为适应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剧场条件,打造的巡演舞台版本,主要通过对舞台搭建、具体舞美陈列、演员总量等方面的缩减,以及为适应范围广、场次密的巡演需求,将演员全部换成山东本地演员等方式进行展现;还有为适应县市区演出,走进基层等演出需求的音乐会简版,这个版本由于受缺少符合民族歌剧演出的标准化剧场的客观条件影响,主要采用高度浓缩的主要唱段、主要故事情节的巡演方式进行展现;同时还有为了针对乡村、社区、军营等场所,更为浓缩的九位主要人物的、将经典唱段串联而成的九人小版《沂蒙山》。除此之外还有戏剧音乐会版、重唱合唱版、山东临沂版等,这种从三百人到九个人的不同巡演版本,形成了不同舞美体量、不同演职员构成、不同成本费用的梯次结构,让民族歌剧更适应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真正实现了到人民中间去,为人民而歌唱。

这一系列的经典剧目的新巡演方式,将这座移动的“红色文化纪念馆”送到群众身边,更广泛地传播了沂蒙精神。同时,不同巡演版本的打造,不仅可以突破演出场地与资金预算的限制,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当地歌剧人才进行培养的积极意义。由于歌剧《沂蒙山》的主创团队、主演团队基本上来自于省外,演职人员的班底大部分采用山东省歌舞剧院的演员,像在首演舞台版中,女主角海棠的扮演者为王丽达,配角山妮子的扮演者为山东歌舞剧院青年演员袁野,到了巡演舞台版本中,袁野则成为了女主角海棠的扮演者,这种外请与本地结合、明星梯队带领着青年梯队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保障了歌剧《沂蒙山》的独特性,同时也为当地的演出团体进行了人才梯队的构建,还在某种程度上通过青年演员吸引年轻受众,通过这种“非明星效应”的青年歌剧演员的校园巡演,形成了沂蒙精神的新时代传承,同时让大学生更近距离的观赏民族歌剧,了解民族歌剧,这也为歌剧人才补充,构建歌剧艺术赏析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歌剧《沂蒙山》是一部史诗般全景反映沂蒙抗战历史进程的歌剧,是一部对中国民族歌剧继承与创新的精品力作,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源自对经典题材的创新性阐发,它是由真实的历史事迹提炼出来的既合理又符合戏剧冲突的故事,它于军民双向的奔赴间与承诺的“守”与“违”中,以小见大地颂扬了军民鱼水之情的沂蒙精神,它于民族性的经典红色题材与世界性的歌剧艺术体裁间遵循了歌剧艺术的审美特质;通过扎根传统民族音乐艺术,运用传统民族元素的方式,进行了传统美育的传播,增加了受众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通过对已成现象级的经典歌剧《沂蒙山》的新巡演版本的打造,立足于人民审美的诉求。习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歌剧《沂蒙山》的成功即在于以颂扬沂蒙精神为主题,其对于经典的多角度创新,其中的“民族”与“世界”的融合,既传承了历史性与民族性,又创造性发展了沂蒙精神的新时代审美价值,让沂蒙精神得以在新时代下继续传承。

猜你喜欢
沂蒙山小调沂蒙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和声小调音阶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