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1]

2022-11-07 11:04黄发有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媒介山东文艺

◆黄发有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文艺战线的重要成就,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文艺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阐明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引领文艺实践,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催人奋进。在新形势下,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把讲话精神落实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书写伟大的人民史诗。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为了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应当以创新引领发展,实现更多新的突破。

首先,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充分肯定文艺战线“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

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的“为工农兵和怎样为工农兵的基本方针问题”,到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中倡导文艺要“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这些重大论断都是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的理论结晶。习总书记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实现了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大理论创新,他在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文艺作为时代的号角,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建功立业。他的讲话在实践中完成对实践的提炼与升华,既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又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总书记生动地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由众多血肉丰满的鲜活个体凝聚而成的生命长城,在时代洪流与社会熔炉中直面各种考验,展现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成长。山东广大作家要投身伟大时代,讴歌伟大实践,文学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要书写丰满的、鲜活的人民故事,而不是图解抽象的、空洞的人民概念,“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我们要记录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坚强步伐,表现万众同心、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作家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激励人民,见证并赞颂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历程,让文学成为火炬与号角。山东作协和各地市、县级作协要积极推动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高举旗帜,坚定方向,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学领域开疆拓土。让山东文学翻开新篇章,书写新史诗。

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各级作家协会应当进一步创新文学人才选拔、培养、监督机制,创新文艺作品创作、引导、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巩固并完善文学资助与文学评奖制度。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塑造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自觉地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创作倾向。追求速成、追求数量、追求利润的写作,很难避免粗制滥造,注定无法打造出精品。广大作家要真正沉下去,才能立起来。只有精益求精,久久为功,才能写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习总书记指出:“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会接受,时代也不会接受!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只有追求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就像习总书记经常提到的柳青、路遥、贾大山那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感染人民,温暖人民,凝聚人民。

其次,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作出了独特贡献,山东作家得地利之便,应当更为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文艺创新的资源与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句话:“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时代精神在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中继往开来,在实践中对富有当代意义的中华文化内涵和形式进行新的凝练和发展。习总书记指出:“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精辟地分析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新时代优秀的山东作家要善于从这片文化厚土中汲取精神滋养,一方面赓续文脉,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作家应当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发展作出及时的回应,在艺术创造中拓展中华文化价值,在新的文化环境里重塑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弘扬中国精神。

新中国的山东作家深深地热爱并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自然、历史、文化展开多元对话,为人民写作,为时代歌唱。依靠一代代山东作家的接力奋斗,“文学鲁军”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构筑起磅礴、雄浑、稳健的审美品格,根脉深厚,又始终走在生活的前沿,在与时代的密切互动中保持创新活力。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交相辉映,独特的人文环境赋予山东文学以文化和审美的多样性,既有巍巍泰山的雄伟与厚重,也有黄河入海的浩荡与包容。山东作家善于从本土文脉中挖掘精神宝藏,从厚重而质朴的民间文化中获得联翩而至的创作灵感,在接地气的探索中持续生长。现在有一些作家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创作“土气”,凌空蹈虚,片面地追逐时尚,这种写作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背靠传统,创新就有了底气,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清楚自己要往哪儿去,不至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至于迷失方向。当代山东作家创作的那些深接地气的优秀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也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走出去”,丰富了世界文学的面貌。山东文坛新人层出不穷,他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了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见证了祖国繁荣发展的辉煌成就。

山东作家要深入耕耘齐鲁大地,根深才能叶茂,以创新培育新动能,开拓新空间。我们要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用情用力讲好山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时代,阐释并塑造“仁者爱人”“日新为道”“刚健笃实”的中华文化形象。山东文学既要保持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深厚文脉,光大中国气派与中国风范,又要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再次,媒介融合与文学破圈的价值创造。媒介在变,文学在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媒体格局和文学环境。报刊在一百年前也是新媒体,现代媒介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形态,改变了作品的文体面貌,还改变了作家的写作方式和生存方式,稿酬制度的出现催生了新型的文学阶层。网络的出现与崛起,不仅仅增加了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一方面它通过媒介竞争,对旧媒体形成了挤压与挑战,另一方面,其互联互通的活力重塑了媒介环境,将所有媒体都串联起来,给旧媒体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媒体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而且对文学、对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以新媒体为依托平台的新兴文学样式,也并非传统文学的对立面,其差异性给文学发展带来新的参照系,催生了新的审美可能性。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创作类型,发挥网络媒介的技术优势,更为贴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在起步阶段与传统纸面文学错位发展,在幻想、言情、历史题材等领域展现了自己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与变异,构建了以沉浸性、交互性、幻象性为特征的独特的虚拟美学,以外在于客观世界的视野,展现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复杂关联。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产业特性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产业链条。最近五年,在各级宣传部门和作家协会的正确引领下,网络文学在现实题材、IP开发与转化、网文出海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在主流化、经典化的动态进程中与传统纸面文学互补互促,拓展了文学持续生长的审美疆域与文化空间,强化了文学融入现实、介入现实的热度、力度与深度,使得文学格局更加多元而充满活力,优化了文学生态。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新媒体跟旧媒体的界线在慢慢消失。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现在网络文学跟传统文学的界线也逐渐模糊,正慢慢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文学要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正如宏森书记所言,文学应当和媒体密切合作,“建立完善文学作品改编、衍生、转化的有效机制,推动文学与电影、电视、戏剧以及网络视听、游戏等文艺形态的深度融合、联通发展,将文学的创造力转化为文艺和文化的创造力”。有一部分文学期刊和文学图书,其作者、编者忽略时代的变化与现实的发展,和鲜活的生活脱节,闭门造车,书刊印出来之后无人问津,缺乏有效的阅读。这些传统媒体要勇于打破自我循环,摆脱惯性,直面新媒体时代文学生态的新现象新趋势,挖掘潜能,在内容生产上做出特色,发挥文学作品的“母本”功能,促进文学期刊、文学出版与新媒介的融合,增强文学的传播效果。

张宏森书记在中国作协十大的报告中强调:“要始终树立互联网思维,开拓和延伸文学的价值。”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文学通过与其他文艺形式的互渗,进行“跨界”与“破圈”的探索与创造,使得文学的价值变得更为丰富,在原有价值结构中融入新的价值,将其他文艺形式的特性、价值叠加进来,重组与文学有关的资源,形成新的价值链。对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创造性运用,有利于强化文艺的价值创造能力,促进文艺与外部世界多层次、多向度、多形式的及时互动,构建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文艺新格局。

注释:

[1]此文根据笔者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山东代表团两次分组会议上的发言扩充而成。

[2]张宏森:《高举伟大旗帜 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之一,2021年12月15日。

猜你喜欢
媒介山东文艺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1942,文艺之春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