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2022-11-09 00:23王浩
大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职生中华思政

王浩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基于儒家文化为导向的本民族历史文化,有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开放性十足,且包容性极强,尤其是民族特色十分鲜明。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营养池,不仅民族标识十分鲜明,而且代表了民族价值追求,在民族精神凝聚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其内涵:第一维度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维度下包含的核心素养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其中人文底蕴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是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而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敢于探究。第二维度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维度下包含的核心素养有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其中,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是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维度的基本要点是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第三维度是社会参与,社会参与维度下包含的核心素养有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其中,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是: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而实践创新这一内涵的基本要点是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

(一)促进关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不仅记录了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程,而且蕴含了无穷的文化智慧,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更好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三个方面汲取精华。而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意义就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观念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因此,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融合关系

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更好地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进行诠释、发展。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践行者和传承人。由此可见,二者在价值观方面高度融合,二者的关系是融合关系。

(三)互助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大量的教化思想与道德理念,这给我们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尤其是人文精神更是我们的思想内核,能直接关切到人的尊严与价值,也是精神化人、精神育人的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而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维度首先就是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强化文化素质,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不断提升自我和锤炼品格。

除人文精神外,还有很多中华传统美德也是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如自强不息、见义勇为、敬业乐群、孝老爱亲、扶危济困等,都为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肥沃土壤和精神食粮,也是高职生成为大国工匠和复合型人才必备的思想素养。因此从精神的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互促中发展,在发展中践行,在践行中培育,最终将高职生培育成核心素养健全的新生代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优势

(一)有助于高职生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的实施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于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实施具有框架作用,在高职生核心素养养成教育中,只有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核心素养落地落实奠定基础。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人与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能对高职生的精神、思想、行为带来深刻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高职生核心素养养成教育实施的土壤,能有效实现高职生发展与国家发展方向的契合,强化高职生的文化自信。既能将高职生爱国情怀激发出来,又能增强高职生的文化自信,为核心素养养成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有效完成这一根本任务,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更好地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为,教育是促进学生修身成德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导高职生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修缮,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其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产生深刻影响。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强化自我道德修养,这又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加强道德修养的要求不谋而合,将传统优秀文化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传统文化渊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滋润。

(三)有助于大国工匠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大国工匠的形成和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如协作奋进的团队精神是现代匠心精神的内核,而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培养高职生精益求精和臻于完美的工匠品质,还能建立产品追溯与质量监督的工匠机制,督促高职生更好地参与到复合型人才的行列中。

(四)有助于高职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高职思政课堂的核心素养教育主要有理性精神、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全面提升高职思政核心素养培育效果,需要教师基于历史文化建设、中国建设发展、社会政治建设、群众基本权益四个方面进行。历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始终秉承文化育人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政核心素养的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理念与质量内涵,形成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文化育人的改革创新道路。

四、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落实的对策

(一)以思政课堂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形成

高职思政课堂不仅是高职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和思政教育的抓手,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高职思政教师,应切实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在思政课程中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思政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思政课程方法得以创新,采取生动、多元的方式引导高职生及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熏陶,在本课题实施中,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和精心配合后,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与专家、学者开展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讨论,采取专家对经典的解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涵养文明和怡情养志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校园内营造出崇德向善和积极健康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在课程教育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始终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指导,使得思政工作贯穿整个教育全程,同时从文化素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不同的维度,结合各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教化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再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将其作为科学精神的思想之源,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进步下不断发展和形成科学精神,将儒家、道家、墨家蕴含的科学精神作为渗透的主要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养成。此外,可将重德修身作为学生担当责任能力的基础,在爱国思想的引领下,不断坚定学生的认同理念,在尊重劳动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得高职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得到提升。

(二)以课程思政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

思政课堂只是传承的载体之一,为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还要在思政课堂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课程思政。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各专业课的教师均有意识地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使得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更加浓厚,在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还能达到春风化雨的良好育人成效。为了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在课程思政中传承时,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结合课程实际深度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髓要义,始终采用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得到不断激发,教育学生只有不忘历史,方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方能善于创新。因此,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将思想资源与课程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内心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得到唤醒,切实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家国荣誉感。

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对传统文化价值进行科学审视,在传统文化面前,要学会取精华去糟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时,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相融合,通过时代精神不断激活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迸发出来,使得高职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认同、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三是不断探索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的路径,且需要结合课程讲授内容与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既要从内容上重视,又要在形式上优化,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加深刻的解读,并在解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践行理念

高职生核心素养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在高职生的日常社会实践中不断践行,需要强化学生的践行理念,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学生作为传承主体,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践行中得到不断培育。

如在每年的清明节,为了引导学生祭奠先烈、先贤、先人,让学生在秉承慎终追远和缅怀先辈的情怀中加强对传统的认知、尊重、继承和弘扬,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三观,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熏陶下深刻地接受思想教育和践行核心素养的发展理念,开展缅怀英雄先烈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崇高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英雄精神表征,再引导学生采取网上祭扫的方式,传达对革命烈士英雄的哀思,再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将所学的精神内核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

(四)以文化自信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践行能力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尤其是在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践行过程中,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对中华优秀文化内在价值进行科学评价,加强高职生对其的认知,又要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教师可在就业指导和思政理论课以及校内外专业实习与校园文化生活等环节中,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调研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生活认知水准、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以课程体系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职业能力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夯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职业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强化的过程中,通过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既要从课标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逻辑起点之一,又要渗透到校本教材中,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且注重地方化、校本化的彰显,能更好地夯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职业能力。

(六)以多元评价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进行多元评价,能更好地对传承带来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来修正。这就需要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情况作为评价的重点,以正确科学的理论评价体系,使得高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水平得到提升,在对高职生核心素养评价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再采取线上评价、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的方式,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强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于高职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切实利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强化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猜你喜欢
高职生中华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