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水环境功能分析

2022-11-09 12:57庞聪聪谢祥财
四川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村落图谱聚类

庞聪聪, 谢祥财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传统村落是具有历史文化、科学和社会价值的应该被保护的村落[1]。传统村落水环境是指在村落中水体与其涉及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各构成要素的总和[2]。研究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知识网络图谱,探讨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的方向,对于促进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传统村落水环境被破坏严重,其中水质的污染和水文化的衰败已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李跃军[3]从水环境现状问题出发,提出传统村落水环境整治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方案;鲍红兵等[4]针对研究地历史文化,实地调查分析传统村落水文化构成,提出传统村落水文化的传承建议;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王敏、王晓军等[5-6]运用实地调研法、地理信息技术、雨洪模拟等技术,分析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生态雨洪管理智慧,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的文献也层出不穷。罗晓薇等[7]从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的角度对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展望,但却对相关文献的定性梳理,在文献筛选、归纳、热点追踪与研究方向总结等方面主观性较强;吴双等[8]虽然运用Citespace对传统村落水环境进行了的可视化图谱的定量分析但数据年限过少,也没有深入分析文献中水环境功能的研究成果。虽然Citespace的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可视化定量分析功能为分析和梳理研究领域提供图谱数据支撑,对研究领域的前沿分析具有指导意义与预见价值[9],但是也有不能完整表现研究体系的缺点[10]。

综上所述,国内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发展较为缓慢,仅对水环境有比较浅显的介绍,缺乏深入地探索与合理地规划。同时,我国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缺少对其研究脉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全面梳理与分析。因此,本文在李雪等[10]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法与Citespace知识图谱,对中国传统村落水环境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1991—2022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作为核心数据库,以“传统村落、传统聚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和“水”作为检索词,检索时间跨度为1991年(检索到最早文献)2022年(数据获取日期为2022年5月15日),人工筛选得到的937篇文献检索结果,去除报纸、图片和内容与传统村落水环境无关的条目,最后获取有效期刊文献210篇。将入选的有效数据导出为Refworks格式,在CitespaceV软件中进行数据运算后生成传统村落水环境知识图谱。

1.2 研究方法

当前,学术界可视化研究工具有很多,相比VOSviewer、Ucinet和SPSS等工具,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的Citespace软件是最常用的工具[11]。Citespace软件的可以分析关键词共现、研究机构、作者等文献信息,能够直观地可视化学科脉络与前沿。在CitespaceV中转化中国知网数据后,运行软件绘制“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知识网络图谱,通过节点大小、连接度等要素展示研究领域的热点动向,为了避免Citespace不能全面反映完整研究体系的弊端,本文辅以文献分析法,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和整理相关科研成果,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本文使用的可视化工具是CitespaceV软件,版本为2022年4月29日更新的6.1.R2(64-bit)。

2 数据统计与可视化分析

2.1 发文时间分布与突现词分析

将知网检索文献进行逐年量化统计(图1)。自2003年我国首次评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后,关于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发文量从基本停滞状态开始缓慢增长;2012年,启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后,文献量增速达到峰值,随着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文献量持续呈上升趋势。在突现词图谱(图2)中,“古村落”“传统村落”和“海绵城市”都与国家决策直接相关,由此可知,政府决策是影响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进展的重要因素。

图1 1991—2022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论文年度发表分布统计

图2 1991—2022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突现词图谱

2.2 发文作者与合作网络分析

绘制作者分析图谱能通过线条的数量和粗细可视化该领域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学者及其作者间的合作情况。在CitespaceV软件中运行210篇有效文献数据后,调整图谱表现参数,导出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3)。图3中共有144个节点,60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5 8。由线条连接网络可知,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已经形成了3个较为核心的团队,但各团队之间联系强度极弱,其中党天洁、唐子清、董艳平组成的研究团队发文量和合作强度最突出。由线条粗细可知,团队内研究学者有紧密的合作强度,但团队间还处于各自独立阶段,这样对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有不利影响。从共现频次和发文量统计来看,党天洁排在第一位,发文量达到8篇,有11位学者的发文量达到3篇及以上。前11位学者的发文量占文献总数的21.9%,是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的重要作者群,奠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基础(表1)。

2.3 发文机构统计分析

绘制机构分析图谱能可视化该领域内研究机构的科研状态和成果贡献(表2)。从数据分析看,高校是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的主要机构,极少有规划院和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其中太原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共有9篇。发文量排前5位的研究机构,发文量总和能达到前17个机构发文数的46.5%,这说明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机构相对集中。从研究机构的区位来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这表明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与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总体看,合作机构间几乎没有建立合作联系,跨学科的机构合作也几乎没有。

图3 1991—2022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作者合作网络

表1 1991—2022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前11位作者及所在机构

表2 1991—2022年前17个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重要机构

2.4 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CitespaceV软件可视化关键词聚类分析(图4),运算得出8个聚类词:海绵城市(#1)、空间形态(#5)、水文化(#7)等。衡量聚类的指标有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一般认为Q>0.3代表聚类结构清晰,S>0.5代表聚类划分合理[12]。本次聚类运算Q=0.6456,S=0.9009,即结果具有科学性。结合文献分析法对聚类文献仔细阅读后,发现近30年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在“传统村落保护、水环境、空间形态”等方向,与建筑学、社会学紧密联系;另外,“生态智慧、水文化、水口景观”等热点词,与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关系紧密。从关键词的演变趋势可知,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视角呈现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

图4 1991—2022年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将聚类内关键词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直线上(图5)。研究发现,在1991年最早出现研究热点的是“#0传统村落”聚类、“#1海绵城市”聚类和“#5空间形态”聚类,出现的研究热点并与后续的研究紧密相关;发展较为均衡的聚类是“#1海绵城市”聚类,一直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比如传统村落生态理水智慧、景观构成要素、水系景观设计是近几年该聚类新产生的研究热点;“#0传统村落”聚类中再生水景观和景观特征是最新形成的研究热点;“#2水环境”聚类在2004年出现水系形态和水环境的热点后,研究进程缓慢,至今还停留在研究的初始阶段。

图5 1991—2022年传统村落水环境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3 关键词研究热点内容分析

通过上述图谱分析,结合文献研究法,将传统村落水环境聚类运算得到的8个主题进行归类总结,得出该领域大致沿3个研究方向发展: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基础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

3.1 传统村落水环境基础功能研究

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基础功能研究是最早涉及的层面,热点词是传统村落风水、外部环境、聚落形态、防洪排涝、空间形态等,从文献分析来看,以上关键词是从风水学理论、生产、生活、安全、小气候等角度进行选址方面的研究。

1991年,殷永达最早以徽州传统村落水口的防卫、生产、交通等基础功能入手研究了水环境的基础功能[13],为水环境的研究打开了视角。随着学科融合与多元视角加入,李跃军依托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水质测定和小气候数据测定等技术对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基础功能做量化探索,提出传统村落水环境整治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方案[3]。随着宜居环境的提出,王丹等通过对村落不同形式水的小气候数据测量,证实传统村落水环境具有生态降温、增湿、减少能源消耗的功能,提出通过改善小气候营造宜居环境的建议[14],拓展了传统村落水环境基础功能探索的视角。

从研究趋势来看,传统村落水环境的基础功能研究,从宏观选址、安全剖析,到中观生产、生活、交通的分析,再过渡到微观村落小气候的研究,能看出传统村落水环境具有满足生存-生活-舒适的基础功能。研究方法也从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法,逐渐扩展到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与数据测定技术,有利于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定性与定量的科学发展。

3.2 传统村落水环境生态功能研究

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生态功能涉及的热点词主要有理水、海绵城市、水适应性和生态智慧。结合文献研究法,发现文献主要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生态理水智慧及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这2个方面展开对以上热点关键词的研究。传统村落水环境生态功能的研究,从徽州向京西山地、江西等其他地区扩展,通过对村落的实地调查结合文献研究,分析外部面状水环境与村落形态、村落内部线状街巷理水系统、点状建筑功能单元用水3部分的生态理水智慧[15-17],总结对现代城市发展或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进一步明确了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生态艺术和科学价值;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张泉和李哲等[18-1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运用ArcGIS软件、SCS-CN降雨-径流模型、3D信息采集、三维点云计算等研究方法,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生态雨洪管理智慧,为现代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谢光园等[20]分析传统村落对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等多手段的自然利用,研究人、水、村落一体的海绵理水智慧,总结其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从研究趋势来看,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宏观上涵盖传统村落水环境“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分析,中观上涉及分析村落选址、布局、功能单元的生态雨洪管理智慧,微观上深入挖掘海绵村落的水景观元素,但是文献多为借鉴单个传统村落的生态理水经验建设现代宜居环境,缺乏区域传统村落的总结。研究方法也从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法,逐渐扩展到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与雨洪模拟技术,有利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生态理水智慧。

3.3 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功能研究

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独特,构景形式多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聚空间。传统村落水环境的景观,主要涉及传统村落水环境的人文景观分析、水文化及地域特征研究、水景观空间研究等3个方面。

近30年出现大量文献,将徽州传统村落水环境文化内涵投射于当代“居水”的设计中[21],分析传统村落水环境的景观功能,总结其对当代水景观设计的启示;传统村落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涉及水环境地域特征和水文化的研究,如冀凤全和许自力都通过研究传统村落水景观和当地特色传承的依存关系,提出了当今水景观设计策略[22-23];鲍红兵[4]针对研究地历史文化,分析传统村落水文化组成,提出该传统村落水文化的传承建议。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功能与人的活动分不开,王俊朝等通过视线分析法、SD定量分析法、行为观察法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认知水环境景观自然因子与人的关联,总结滨水空间景观节点设计及景观活力提升策略[24-26]。

总体来说,相对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功能的文献相对分散,研究方法逐渐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虽然从研究趋势来看,传统村落水环境的景观功能研究,宏观上从传统村落水循环系统“天人合一”的人文景观分析,逐渐发展到水文化和水系景观地域特征研究;中观上探索了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的景观活力与设计策略;微观上则涉及到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和与水景观的用水来源分析等,但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功能研究深度、学科融合度、研究方法创新都需要更多的努力。

4 结论与展望

图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从理论的多维度认知、与社会议题的融合度、学科融合的研究框架等方面进行该领域的探索,未来该领域需要关注3个方面:

(1)重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扩展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尺度。目前,传统村落水环境研究多针对某个村落水环境的案例分析,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研究结果。综合来看,村落实例分析远超于理论总结,可以在村落-地区-流域多尺度中总结一般性规律,形成从个体到一般的系统性传统村落水环境理论体系。

(2)深化研究内容,挖掘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议题。综合来看,现有研究进度较慢,研究内容相对固化,急需扩展新的研究议题。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传统村落水环境遭受诸多困扰,表现出多元化的矛盾与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创新空间。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村落以农业生产、交通为主的水环境生活景观转变为以观赏为主的水文化景观,这种生活场景向旅游场景的转变应当如何应对?水环境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提取与转译机制是什么?如何平衡传统村落水环境功能演变过程中的利害关系?这些议题的研究都需要经过详尽的社会调查和深入的理论总结,也将丰富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议题。

(3)加强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完善传统村落水环境的研究框架。传统村落水环境不仅涉及了物质景观、制度文化、水文化景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还涉及了政策、社区居民、市场经济等多方面,因此,相关研究需要景观生态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积极融合。从学科融合中突破方法的创新,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比如,传统村落水环境数字化保护在当前具有前瞻性,通过学科融合将遥感、三维云计算、虚拟仿真等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用于传统村落水环境的保护、修复与监测中,有利于三维数据与水文化特征的提取、保存与共享,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统保护手段形成互补。

猜你喜欢
村落图谱聚类
绘一张成长图谱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