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伟大历程和现实启示

2022-11-10 05:43荣开明
观察与思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荣开明

提 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为指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矢志不渝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是破解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过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工程。研究我们党百年推进共同富裕的历程,对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共同富裕作了两个阶段的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共同富裕更加真实可感,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期盼。如何看待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艰辛探索,对于我们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怎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初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期盼,是关于社会发展与财富分享的一种观念表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没有一个社会不追求发展和富裕,但社会主义是不同于以往阶级社会的文明新形态。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形态中,由于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贪欲无度,不断增强对内剥削人民,对外掠夺别国财富,这就使得他们在实际行动上无法消除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也无法实现人类社会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期盼。我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则与其他道路完全不同,“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后,将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他们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同时,初创了共同富裕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实现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实现途径、发展阶段,以及共同富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等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人类梦想,但将这种梦想变成现实并不容易,必须具备很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构想时作过一个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在未来社会,工人群众成为自身创造的剩余劳动占有者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未来社会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就能做到“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阐明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后,未来社会要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第二阶段由于物质资料极其丰富,人们的精神文明高度提升,可以实行按需分配。这就告诉我们共同富裕的形成及其富裕程度,不是靠理想、正义、真理的主观臆断,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的进步所决定的,也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协调和变革密切相关。故而,实现共同富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有条件的、分阶段的、渐进性的,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并进行长期艰难复杂的奋斗而取得的。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应该“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采取“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等十项措施。这些理念和措施,既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举措。

以列宁为主要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变为实践,取得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后,进而将其转化为苏联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列宁多次指出,我们在建设中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该用来减轻大家的劳动,不应该用来使少数人发财,让千百万人民受穷。”列宁、斯大林从苏联实际出发,领导广大工人、农民及其他阶层的劳动者,将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享受,人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共同富裕,激发了人民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短短的20 多年内,实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工业化,以农庄为主体的农业集体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将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落后国家,快速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其经济地位在世界上居第二位、欧洲居第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中国在内、横跨欧亚拉三大洲的15 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统天下,取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空前胜利。可是,20 世纪50 年代初经济调整,以及斯大林逝世后,继续执政的几代苏共主要领导人,却在治国理政方向路线上犯了颠覆性错误,没有使广大人民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胜利中实现共同富裕,获得实惠感、安全感、幸福感,最终酿成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苏东社会主义剧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伟大历程与成就

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和主要目标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后来又将为世界谋大同纳入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增加了“为人类谋进步”。这就完整地提出了“四谋”:“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而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视之为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奋斗、共建共享的过程。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在构想中国未来社会时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要使“人人均能享受平均供给,得最大的幸福”。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最高纲领是铲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成立以来的100年,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对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了持续的探索。这种探索经历了如下四个主要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和近现代中国极端贫困和落后的实际相结合,认为在旧中国工业不发达,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国情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他和战友们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我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正确道路后,就把“打土豪、分田地”作为农民翻身当家作主、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主要手段,把“耕者有其田”作为实现农民富裕的必要条件。1925 年,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943 年,毛泽东提出,要使分散的个体的农民不陷入长期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这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后来,毛泽东谈及如何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时多次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为了实现这个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经过28 年的浴血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摆脱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困境,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为创造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多、底子薄,百姓尚不能温饱,国家还面临着赶超发展的重任。于是,政府动员资源,倡导储蓄,提高积累率,加快资本形成,就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及后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制订并执行了“一化”(工业化)、“三改造”(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总路线,党团结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集体制的根本制度基础,并将其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视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1953 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明确提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 年10 月29 日,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还是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并强调“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才能获得巩固。”正因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理论,并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使之深入民心,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推进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初步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权,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探索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拨乱反正,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明确指出:“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创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这个阶段的实际,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打开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大门。对共同富裕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他还以简单明快的话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如何达成共同富裕,他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调研中明确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还以“小康社会”形容我国分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不断鼓励人们敢闯敢试,摆脱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平均主义错误倾向,用辛勤劳动,闯出致富的新路,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快速发展生产力上体现出来。邓小平还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先是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农产品逐步商品化改革,让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继而在城市推出以厂长负责制、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在世纪末达到了预期的温饱目标。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考验面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大胆探索,明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管理体系,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前一段所产生的财富分配失序、社会公共产品过度商品化等问题,在效率与公平之间采取更加平衡的方针和策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此,他提出,“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依据上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描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

正是由于上述努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从改善民生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他又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提出了新时代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为我国立足新阶段,执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指明了方向,为在21 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各方面的扎实准备。

为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21 年先后推出了多项战略举措。其一,是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领,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二,是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个意见现实针对性很强,内涵广泛精深,要求具体明确。其三,是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专门研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问题,公开发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分析共同富裕的背景,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富裕。提出了“总体思路”“四项原则”和“六大思路举措”。为我们深入践行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国立足新阶段,执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其四,是2021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等五个我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丰富和发展。

三、推进共同富裕探索的现实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上述探索中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170 多年,推进共同富裕既取得过辉煌成就,也出现过重大挫折,有过严重教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100 年,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充分考虑中国实际,继承和弘扬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已经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历史中求得有益启示,可以从诸多角度去作分析和概括。笔者之见,联系当今中国现实,应该着力解决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回答。“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追求和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以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阶级社会的批判和超越。这里所说的“全体人民”是一个整体,泛指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人,还包括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这里所说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解决党为什么人服务的根本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要从全局上来看。我们要实现14 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个长期奋进的过程,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等领域,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

(二)充分认识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发展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导力、政治执行力。能否正确地看待和处置好这一执政根基问题,关乎民生福祉,关乎世界百年未有的新变局,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全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严重挫折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真理。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是破解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过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工程。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十分重大,决不可等闲视之。

(三)在现实条件下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程

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工作,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着力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尤其要增强党对推进共同富裕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根本保障作用。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推进共同富裕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的解决。比如:在生产和分配关系上,要正确处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在所有制关系上,要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分配方式上,“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要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上,要正确处理物质方面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在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的关系上,要正确处理国内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等等。力图从实际出发,掌握好发展的时机和限度,防止极端、片面的做法,尽其可能地做到高度统一与和谐。我们坚信,在当今中国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只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和“五个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达到在高质量发展条件下建设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首发暨研讨会召开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出席会议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