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农业部门职能融合效应分析

2022-11-11 04:51张秀玥张啟东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业部门农业农村

张秀玥,杨 平,许 磊,张啟东

(1.正安县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贵州,遵义 563499;2. 正安县庙塘镇农业服务中心 贵州,遵义 563416)

正安县辖20 个镇(乡、街道)、154 个村(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110万亩,人口66万,是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遵义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近年来,县乡农业农村部门以“肉粮保供、产业革命、农村改革、人居治理、集体经济壮大”为要,202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56.72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4 元,部门职能融合效应明显,跑出了基层农业农村部门助力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1 基层农业部门职责职能

县乡两级农业部门在我国行政体系组织中处于最基层的位置,对乡村产业兴旺、农村综合改革、“三农”政策落实及推进农业现代化担负着重要职责。因其职能定位、独特优势以及“三农”服务需求,决定了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个阶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统筹组织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工作部门。全县有23个农技推广机构,20 个镇(乡、街道办)农业服务中心推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2 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农业部门职能融合效应

2.1 产业兴农,发挥农技推广机构基础性作用

结合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群众意愿、市场需求,县乡两级农业部门围绕白茶、方竹、辣椒、生态畜牧业,完善“特色产业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中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在全省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特色产业。

2.1.1 严格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 随着城镇化推进、食品消费升级、耕地和水资源硬约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等,粮食需求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县乡两级农业部门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牢粮食生产“基本盘”,实现粮食播种面积76.01万亩,比上年增4.63%。全年粮食产量实现18.51万吨,比上年增1.36万吨。

2.1.2 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增收,重点在科技,基础在产业。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围绕“2+4”产业布局,念好“山字金”、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1],全县三年累计调减低效作物种植13.42万亩。2020年,烤烟种植4万亩、辣椒12.17万亩、蔬菜23.9万亩次、中药材19.89万亩、高粱3.02万亩、食用菌1558万棒、稻田综合种养示范0.45万亩、投产果园1.52万亩;生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23.1 万头、2.72 万头、2.85万头、298.54万羽。努力打造乡村产业发展主战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2%。

2.2 改革强农,全面落实法定政策执行职能

作为劳动力迁移主力军的80后及90后的离土、不回村、不返农,乡村人地关系松解、农地权利重塑、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等,在正安县这类多山、土地零碎的典型山区农村,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乡村振兴面临新挑战。县乡两级农业部门牵头落实“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颁证、“三变”改革及宅基地改革等。目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完成,成立150 个农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完成耕地确权122.61 万亩、12.28 万户,示范村创建20 个。受理宅基地申请825 宗,颁发《宅基地批准书》522 宗,完成易地搬迁户采取拆除老房复耕宅基地4315宗、746.8亩。全力激活土地要素潜能,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体制,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2.3 品牌富农,着力培育市场化科技服务力量。当地基层

农业农村部门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方向,深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努力构建两者的理论逻辑。一是发挥主渠道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参加茶博会、辣博会、东西部产品推荐会,努力实现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大众农业”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转变,先后获中国白茶之乡、中华蜜蜂之乡、中国大鲵之乡、中国特色竹乡、辣椒标准化示范区等荣誉,正安白茶、正安白及获地理标志产品,《保鲜方竹笋与干制方竹笋》《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获贵州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国家林业局、南京林业大学在顶箐村建立了竹资源培育工程研究中心。二是培育经营主体,推进社会化服务。现有龙头企业40家、合作社447家、家庭农场618家,2020年获批省市级龙头企业12家、示范家庭农场3家,3家企业、3个绿色食品及10个有机食品申报认证,上海杨浦区对口援建黄花生产基地1000亩,茅台集团发展订单高粱4 万亩、有机小麦1500 亩。全县涌现出产业链延伸、产业集聚区、互联网+农业、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

2.4 装备助农,全力抓好农业投资管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着力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的转变。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理念,2020 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0011.49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0859 亩、500 亩以上坝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1.28 万亩;在5 个镇12 村完成“一县一业”鹅棚建设341 座,修建冷库9600 立方米、烘干设施23条、育苗棚15.5 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棚364 个。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依托,在农户等经营主体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2],34家养殖场与大型养殖集团集群融合“抱团”发展生猪产能2 万头、家禽产能220 万羽。“正安县顶箐步月方竹笋农旅一体化示范园区”新获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称号,新增农机具482台(套),农机总动力42万千瓦,“机器换人”再上台阶。

2.5 生态立农,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职能

聚焦农业绿色发展,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为目标,协同推进“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化。一是牵头组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完成92951户户厕、农村213间公厕的建设改造,行政村公厕全覆盖。二是承担动植物防疫和检疫体系建设工作,2020年完成草地贪夜蛾“三区三带”安装高空灯13台布防及40 个监测点建设,完成153 批次送检、247 个定量检测、6021 个农残快检;开展绿色防控54.2 万亩,绿色防控率33.85%;完成动物产地检疫60.68 万只、屠宰检疫9.73 万只、动物产品检疫3935.31 万公斤;受污染耕地台账建立完成,严格管控0.2 万亩。与中科院、中国水产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合作,投资1.4亿元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项目,模拟海洋生态产出“山区海鲜”,填补了贵州省渔业工厂化设施养殖空白,利益联结750户贫困户。

2.6 政策助农,提高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任务,把“2+4”产业扶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衔接点,累计脱贫31958 户128491 人、90 个贫困村。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发放资金4369.17 万元、农户12.23 万户,享受购机补贴农户393 户(贫困户81 户);实施生猪家庭农场建设40 个,利益联结贫困户386 户;扶持1166 户烟农生产,户均收入10.95 万元。免费开展7天以上的集中培训农民5304人,培育“新青校”农民导师1364 人,真正形成了培训育人才、人才兴产业、产业促发展的联动格局,推动人才服务农业农村工作走在前列。

基层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刻认识“农业优先发展”的政治考量,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通过处理好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农业农村部门职能融合发展关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全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切实将乡村振兴工作走在黔东北中心城市前列,让乡村振兴成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猜你喜欢
农业部门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人才培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