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戏”结构在电视晚会中的运用
——浅析《2022元宵戏曲晚会》的结构创新

2022-11-11 14:05陆海宁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娘子晚会戏曲

□陆海宁/文

“戏中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结构和创作手法,对戏剧故事的情节发展与设计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将结合自身导演经历,试析如何在电视晚会中设计“戏中戏”结构及其表演形式、发挥的作用等。

从戏剧创作角度来看,“结构”关系到一个故事如何被叙述,一个人物如何被呈现,一个思想如何被阐释。“所谓‘结构’,可以看作是对剧本所反映的生活材料进行组织,也可以称之为‘布局’”。如果按结构方式来分,剧本结构通常分为单线、复线、散点、套层等,“戏中戏”就是“套层结构”。

1“戏中戏”的概念

“戏中戏”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从英国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到中国古代徐渭的《四声猿》、王衡的《真傀儡》、李渔的《比目鱼》,以及中国当代戏剧如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邹静之的《我爱桃花》等等,“戏中戏”作品可谓层出不穷。

“戏中戏”,简言之就是在一部戏中套演另一部戏,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解释、彼此依赖,形成一种特殊的互连关系。作为一种戏剧结构和创作手法,“戏中戏”对戏剧故事的情节发展与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让作品呈现出别样的美学概念和多重艺术效果,同时实现更加丰富的内涵层次。

尽管“戏中戏”多用于戏剧或电影、电视剧的艺术创作,但笔者从事电视工作二十余年,尤其是在主题晚会的导演创作中,越来越觉得在晚会中借鉴戏剧艺术的一些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往往会产生耳目一新、出其不意的效果。“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艺术都能创造出表现情感生活的形式,而所有艺术创造又都遵循着同一个基本原则进行的,这个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各门艺术的相似之处。”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人的艺术,它需要有人物、事件、规定情境等要素并通过一定的舞台调度,由演员的表演来完成一系列的舞台行动,进而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情感生活、揭示主题思想;而电视晚会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样也需要以人为本,它通过嘉宾和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配以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视听表现手法与创新技术,表达思想、展现主题。

传统的晚会结构大多采用主持人串联的形式,将不同风格、题材、内容的一个个节目通过串联词形成一台完整、统一的晚会。而今年的《2022元宵戏曲晚会》却打破常规,以精心设计的一出“戏中戏”来呈现晚会内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观演体验。

电视主题晚会,即围绕着一个特定鲜明的主题而展开的综合艺术晚会,如大家所熟知的春节晚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等。传统的晚会结构大多采用主持人串联的形式,将不同风格、题材、内容的一个个节目通过串联词形成一台完整、统一的晚会。而今年的《2022元宵戏曲晚会》却打破常规,以精心设计的一出“戏中戏”来呈现晚会内容,形成一种独特的观演体验。

2 “戏中戏”在电视晚会中的运用

元宵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笔者在导演此台晚会前,查阅了《史记》《礼记》《汉书》《后汉书》等相关史籍,了解元宵的来历、溯源与其相关的礼节风俗、传说故事等。在众多有关元宵的奇闻趣事中,“王安石双喜临门”的典故吸引了笔者,特定的人物、事件、规定情境了然于胸,于是以“戏剧”的结构方式来创作这台晚会的想法日渐成形。

2.1 如何设计“戏中戏”

曼弗雷德·普菲斯特在他的《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中提到,“戏中戏”的嵌入方式有两种:一是采取片段的形式嵌入到一个更大的主情节系列中,这样他就可以汇聚作品的焦点;二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出主情节,使主情节缩减为一个框架——有时就剩一个序幕和尾声。作为元宵戏曲晚会,“元宵”是主题,“戏曲晚会”是体裁,围绕着主题,选择与体裁相关的内容,采用第一种方式,即以片段的形式,把与“元宵”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嵌入其中。具体来说,设计了主人公书生汤元赴京赶考,元宵节登科成亲、双喜临门,随后与娘子在观花灯时不幸走散,穿越至现代邂逅年轻的戏曲老师元宵姑娘,几番经历之后最终与娘子重逢等多个事件,以人物的这些戏剧行动串联起一个个戏曲节目。

该台晚会中的“戏中戏”分成了两层,外层的“戏”是书生汤元的一场古今穿越大戏,厘清元宵节的发展脉络及各历史朝代的元宵节特色和风俗,而内层的“戏”则是一段段与“元宵”主题息息相关的戏曲节目,从经典的传统京剧到异彩纷呈的地方戏,再到创新的诗词吟唱和跨界戏歌,如《庆丰年》《观灯》《梦回元宵》《天南地北庆团圆》等,每一个节目即内层的“戏”,都随汤元娶妻、丢妻、寻妻、会妻这一串行动线组成的外层“戏”跌宕起伏、步步推进,让观众在关注人物命运、掌握剧情发展的同时,也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里知晓“元宵”这一中国传统佳节的历史知识和戏曲人物、经典剧目,多层次、多角度、多时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现结合剧本第一场“上元夜双喜盈门”台词,进一步细论。

汤元:小生虽与娘子素昧平生,却是一见倾心,惟愿与娘子琴瑟和鸣、共赴白头!

汤娘子:相公文高八斗,才富五车,爹爹求贤若渴,早就高兴得合不拢嘴,奴家也想借佳节之际,向相公讨教一二。奴家这里有一首灯谜诗,还望相公细细思量。第一,孤王酒醉桃花宫;第二,悔教夫婿觅封侯;第三,定救人民出水火;第四,天上人间两渺茫……

娘子言犹在耳,汤元却早已酒酣耳热,不觉间浑然睡去,却见众仙下凡,赐福人间。

汤元:天上人间两渺茫……天上人间……两渺茫……?这是……

【戏曲节目《庆丰年》】

汤元:列位仙师在上,请受小生一拜。

天女:(并不理会他,对天官)仙长,所谓天上一日,凡间千年,如今人间正值佳节,烟火盛放,热闹非凡。此次我等下界历游,何不一同前去观赏一番?

天官:甚好,甚好。

天女云袖一挥,顷刻间,众仙与汤元已来到元宵灯会现场。

该段台词中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汤娘子提及的四句诗,也是双关。既为元宵节猜灯谜的设计,同时每一句诗都暗藏了一出戏曲节目,这也为后来的剧情发展及节目设计做了一个铺垫。第二,汤元酒醉,半梦半醒之间听到最后一句“天上人间两渺茫”,这句灯谜诗本是隐写《长生殿》这出戏,但用在这里是为了衔接第一个戏曲节目《庆丰年》,即京剧《天官赐福》。剧中主人公汤元梦见天上众神、天官、仙女下凡赐福,这是外层的戏剧情节,引出内层的戏曲节目,由不同戏曲演员扮演的福、禄、财神及麻姑、红线女等载歌载舞,赐福人间,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祝福,热烈和谐,普天同庆。《庆丰年》唱罢后,汤元与仙女、天官又融入到戏剧情境中,一番对话之后引起了新的戏剧行动——观灯,进而将晚会继续推动下去。从这段“戏中戏”结构不难看出,通过汤元新婚之夜所梦见天官赐福,介绍元宵“上元天官赐福”的传说,而这出京剧本身也就是节目。如此设计,戏里戏外环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

2.2 “戏中戏”的表演形式

较比于戏剧或电影,电视晚会是个综合体,说唱弹跳多元化,可谓各门艺术的集中展现。在《2022元宵戏曲晚会》中,尽管采用创新设计,一反传统晚会的串联方式,用一出横跨古今的完整戏剧串联起整场晚会所有节目,但从表演形式来说,内层的“戏曲”主要还是以唱为主,而外层的“戏剧”则是以话剧的表演形式呈现。

戏曲晚会,听的是戏,看的是角。古往今来名家荟萃,南腔北调轮番登场,古典现代有机融合,经典唱段精彩不断。在内层的“戏曲”节目设计上,如京剧就呈现出流派荟萃唱段、经典对唱等,旦角联唱《别样女儿情》集合了“梅尚程荀张”五大派别,青年演员演绎经典唱段,韵味十足;老生联唱则以“马谭言奚高”流派组合,呈现出老生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此外,在《经典重现》里,《二进宫》《长生殿》《春闺梦》《赤桑镇》等这些传统大戏精彩纷呈,将人情、爱情、家国情、天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戏曲之外的戏剧,则是两位主人公汤元与汤娘子、元宵姑娘的一场“穿越”话剧。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与戏曲相比,两位主人公并无唱念打做等表演形式,更多是通过对白和行动推动事件的发展。根据剧情需要,其中汤娘子与元宵姑娘由一人分饰两角。汤元与汤娘子新婚夜一梦之间,从千年之前的北宋穿越到了2022年“元宵戏曲晚会”的排练现场,遇见了正在给孩子们辅导排练的戏曲老师元宵姑娘,汤元误以为元宵就是自家娘子,由此,一串让人啼笑皆非的对话和古今生活的对比由此展开,而这个对比本身就是内容。

2.3 “戏中戏”的作用

2.3.1 承上启下、巧妙串联

在这台晚会中,“戏中戏”结构打破了既往的主持人串联形式,以一种新颖的结构,将一段段原本看似本无联系的戏曲节目,以一定的逻辑顺序连缀成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它还巧妙勾连起不同朝代戏曲人物之间的关系,将不同的经典剧目汇聚一堂,百花齐放、包罗万象。再来看一段剧本中的台词:

元宵:我叫元宵,你就叫我元老师吧。

汤元:老师?

元宵:对呀,就是你们所说的“夫子”。

汤元:姑娘莫要说笑话,女孩子怎么可以做夫子?

元宵:先生此言差矣。在我们这个时代妇女可当半边天,古往今来的女人不仅能文能武,出则带兵打仗,入则金科中举,也会为爱牺牲,也会有家国情怀,丝毫不输男人,不信你瞧……

接下来是一组旦角联唱《穆桂英挂帅》《双阳公主》《锁麟囊》《桃花村》《彩楼记》,这组节目既满足了广大戏迷票友在戏曲晚会中过足戏瘾的需求,又顺应了当下观众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五大派别、五位戏曲新秀淋漓尽致地将古往今来女性的小情大爱展现在方寸舞台间,正对应了戏剧中元宵姑娘所言。

2.3.2 双关多义、拓深内涵

“戏中戏”多次用到双关,即借打灯谜的形式设计经典剧目名称;“天上人间两渺茫”与《庆丰年》前后的双关呼应等,在此不再赘述。而剧本中书生汤元的另一句台词,“那四句诗,对应的正是《桃花宫》《春闺怨》《赤桑镇》《长生殿》,娘子出这道题,是要提醒我,好男儿应当树凌云之志,先修身、后齐家,方能有治国之略,才有平天下之雄心。”这番话,恰借汤元之口,道出了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涵。我们都知道,传统戏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文化价值尤其是哲学价值,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戏剧中的寥寥数语台词,凝练了剧目思想,提升了作品高度,是对戏曲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

2.3.3 推波助澜、引人入胜

如前所言,“戏中戏”由于采用的是套层结构,戏里戏外皆是戏,所以在大的故事情节中,又都有各自的小情节。它们互相推波助澜,推动着事件、节目的发展和演变。同时,在故事情节本身的逻辑线下,对节目气氛节奏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观众的心理感受来处理和把握舞台调度,就会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比如晚会中一开场,主舞台上大雪纷飞,书生汤元赴京赶考途中遇一大户人家,见“对联招亲”,院门左侧贴上联书“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汤元留步沉思,心想“好对”,继而赶路。倏忽盈月,恰逢上元佳节,主考官以灯谜出对曰:“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汤元忆起日前所见大户之上联,以对之。随后,少年得文意,春风马蹄疾。汤元快马加鞭赶赴大户之家,提笔疾书,以主考官之灯谜为下联,完成了这一千古绝对。进而转到侧舞台,汤元与娘子洞房花烛夜,便拉开了双喜临门、天官赐福、上元观灯的一幕幕大戏。

不仅如此,晚会“戏中戏”结构中也融入和展现了一系列元宵节传统风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赏花灯、猜灯谜、做元宵、皮影戏等等。还与时俱进,关注北京冬奥时事,彰显了新时代精神与传统节日的融合,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剧情完美融合在一起,弘扬了经典艺术,树立了文化自信。

回顾《2022元宵戏曲晚会》的整体内容,晚会打破墨守陈规的结构形式,尝试用“戏中戏”,在规定情境中设置了符合逻辑的故事线、行动线,通过人物命运和情节的起承转合,将戏曲艺术和传统佳节有机融合,由小见大,从古至今,赓续文化根脉,传承创新发展,展现出“那年元夕今宵情”的晚会主题,也寄托了每一位中国人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情感诉求。正如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里说道,“每当情感由一种间接的表现方式传达出来的时候,就标志着艺术表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那些直接的和为人们熟悉的惯用模仿中间,一种感性的转化所起的作用有点儿像是一种强烈的暗喻在那些惯用的和简单易懂的直接陈述中所起的作用,它传达的感情比起普通的交流方式传达的感情更为主动透澈,它传递的意义也更为深刻感人、更为完整和一针见血。”■

引用

[1] 谭霈生,路海波.话剧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67.

[2]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76.

[3]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00.

猜你喜欢
娘子晚会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下下签
戏曲从哪里来
三娘子
迷人的娘子关
花鸡娘子出嫁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