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麦翁”庄巧生

2022-11-12 08:43王志琴
中国新时代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麦

|文·本刊记者 王志琴

庄巧生对自己一生的评语很简短:“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

一是育成十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二是编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

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2022年9月12日,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上,我国已故著名小麦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被授予小麦研究领域“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为全球小麦科研事业和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庄巧生从20世纪中叶开始,投身小麦育种,育成了多个高产抗病早熟的小麦品种,带头推广三交和复合杂交育种方法,还引入了可在高海拔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把小麦种植的海拔高度提升了700米……

在后辈眼中,庄巧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崇德的贤者、睿智的师者。

然而,他对自己一生的评语却很简短:“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十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

结缘小麦育种

1916年,庄巧生出生在福建闽侯县(今属福州)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祖父、祖母一生务农,却有超前理念,节衣缩食供养庄巧生的父亲读书。其父中等师范毕业后,便前往东南亚闯荡,在苏门答腊的一个荒僻小岛上当小学教师。4 岁时,庄巧生随家迁居南洋,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民德小学。1925年,初小毕业后,他随全家回到福州城内定居,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学,后又转至福州私立三山中学。求学期间,一家四口仅靠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度日。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懂事的庄巧生勤奋学习,并因成绩优异豁免了数年的学费。

1935年,庄巧生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主系农艺,辅系植物。入学后,受到学习环境和周围气氛的熏陶,他的视野日渐开阔,领悟到学海无边,人生有限,惟有孜孜以求,才有可能达到理想境界。这时,他内心里已萌生了要在农学专业上不断进取的火种。

然而,战争年代的求学路,风波重重,坎坷遍地。1937年,当他在齐鲁大学合作农场暑期实习即将结束之际,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当年11月下旬,南京危在旦夕,学校决定西迁成都华西大学,他便随校紧急转移,途经武汉、宜昌、万县、重庆,最后抵达成都华西坝。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庄巧生始终不忘抓紧时间学习,稍有间隙便见缝插针。

大学最后一年,由于战火纷飞,实验条件不允许,庄巧生就以“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一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为选题,撰写出综述性研究论文,以替代毕业论文。这年夏天,他还参加了系里在川西平原开展的水稻单穗选种活动。1939年2月,庄巧生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获学士学位,并膺选为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

毕业后的庄巧生来到中央农业实验所设在贵阳的贵州工作站工作,跟随植物学家沈骊英学习和实践,那个时候,他主要从事小麦区域试验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庄巧生将那一时期系里掌握的下乡调查资料和所内两年试验结果,整理成《贵州之小麦》一文,对该省小麦生态环境、生产概况、品种类型、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做了系统阐述。此稿经沈骊英审阅定稿后,作为中央农业实验所专刊第24号发表,这是有关贵州省小麦的第一篇历史性文献。文中指出:地方品种遵义136丰产性好,可以在生产上过渡利用,这一论断已被后来的实践所证实。

1940年8月,庄巧生回到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给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靳自重教授当助教。靳自重讲授细胞遗传学,而庄巧生的毕业论文恰好是《小麦—黑麦属间杂种的遗传学研究》。他在两年半的助教生涯中,协助靳自重完成两篇小麦种属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报告。

1942年冬,庄巧生辞去助教工作,应作物育种学家戴松恩之邀到位于恩施的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任技师兼鄂北农场场长。1944年10月,经戴松恩推荐,庄巧生回到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任技士,从事小麦品种改良工作。这年冬天,正逢考试院招收工矿、交通、农业科技人员赴美实习,他应试后被录取了。在美期间,分别在堪萨斯州立学院、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联邦实验室学习小麦品质鉴定技术,他意识到品质检验与研究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性,并注意搜集有关文献,以便回国后创造条件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1946年,庄巧生回国工作。这一年秋天,他被派到北平农事试验场工作,这里后来成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的重要组建基础,自此,他潜心育种将毕生的光阴和心血都付诸麦田。

黄景达 摄庄巧生在田间调查自己杂交选育的小麦抗锈品种

小麦攻关70年

初到北平工作时,庄巧生根据华北平原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农作物两年三熟的特点,制定了以抗寒、耐旱、丰产稳产为主的育种目标。

华北平原上,在缺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当年,育种是一个格外漫长和艰辛的工作,科学家和农民一起,在农田里劳作,年复一年地杂交、选育、培养,即便一切顺利,最快也要8年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还要在试验田中进行3年的检验。而病虫害等小麦天敌的进化,却要快得多,以小麦条锈病为例,平均每5.5年就会产生一个变种。

1950年春,全国暴发了前所未见的小麦条锈病。庄巧生此前以抗逆育种为主的材料,几乎全部报废。庄巧生曾总结过一生憾事,这一次的记忆尤为深刻。

条锈病的大暴发,让庄巧生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育种的方向,开始研发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和防止条锈菌新小种的小麦新品种。为了缩短育种周期,他将“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全身心扑在事业上。

针对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和生产需要,他先后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等为代表的4批共20多个高产抗病早熟冬小麦新品种。

细数这些小麦品种,“北京8号”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的主栽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北京10号”曾在山西和河北广为种植;以“丰抗8号”为代表的“丰抗号”系列品种,20世纪80年代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长达10余年,年种植面积约占当时该区小麦面积的40%;近20年,他又指导育成“中麦175”“中麦895”等10个优质新品种……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的团队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已达约4亿亩,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育种之外,庄巧生还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为推动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作出重要贡献。他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提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做法,在国内较早倡导和实践了三交和复合杂交育种方法。他善于“因材施教”选配亲本,因地制宜处理杂交后代,在国内首次采用F2派生系统法简化操作程序,提前测产,为后期决选品系提供依据。他最早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提出了一些对品质育种有指导价值的量化指标。他还带头推动了数量遗传和计算机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等。

他的成就不只在麦田。“庄巧生先生不仅在新品种选育与育种方法改进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还勤于总结育种经验,主编(译)或参编(译)专著十多部,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追忆。庄巧生参加定稿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西藏农牧业资源开发和增产技术的历史文献。协助金善宝院士完成的《中国小麦学》是一部融合国内外小麦科技新进展的专著,是我国作物科学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标志。21世纪初,在《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基础上,他主持编写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小麦育种实践、技术成就和生产发展的进程留下了历史记载,并附录20世纪前半叶开创小麦改良工作时的简略情况,这在国内外尚属少见。

像育种一样培养年轻人

除了育种,庄巧生还是一位育人者。

20世纪80年代,庄巧生参与育种专家赵双宁主持的“冬小麦育种专家系统”开发,投入时间精力颇多,赵双宁在课题申请、验收和发表文章时均将庄巧生列为主持人,庄巧生在文章修改时,把自己从第一作者的位置调到最后一位。

“我和他的接触不是最多的,但他对我的影响、教诲、引领却是最大的。”庄巧生的去世,让刘旭更加缅怀他的教诲和指导。刘旭还记得1993年第一次亲耳聆听庄巧生的教诲。那时他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请庄巧生对申请书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几天后庄巧生亲自给刘旭打电话,让他到家中讨论申请书一事。

刘旭说,他心中忐忑地走进了庄巧生家,十分崇敬地站着。庄巧生和蔼地说“坐下,坐下,不要拘束”。他详细谈了对申请书的看法和修改建议,初稿上有许多用铅笔写的如楷书一样的密密麻麻小字,既有修改,也有批注,还有对标点的修订,使刘旭深受感动。“年近八旬的院士对后生能如此认真指导,彰显了庄先生严谨的科学作风与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当年这个基金项目获得资助,庄先生非常高兴,并打电话鼓励我继续努力。”刘旭说。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回忆文章中说,他从硕士时代的研究项目,到博士毕业的论文,再到毕业后的科研,曾3次得到庄巧生的指导,“他对青年学生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坚定了投身小麦科研的信心和决心,也让我受益终生。”

“小麦育种工作是个单调枯燥的活儿,年复一年。但是,这么大的国家,要保证大家吃饱、吃好,我们一定要努力做些工作。”庄巧生深知个人才智与精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因此,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时,他立即将所得奖金10万元港币捐献出来,支持冬小麦育种课题组,以鼓励后进。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自2007年以来已奖励了28人,推动了中国小麦遗传育种事业发展。2012年,曾受庄巧生推荐深造的何中虎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并将20万元奖金捐献给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延续庄巧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多年来,庄巧生十分关注、扶持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他不仅在科研工作上给予后辈指导,更是在各项工作中给予他们有力的支持。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时,他经常鼓励周围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加强中外文修养,养成博览文献的习惯。他十分热心帮助年轻人修改文稿,凡经他审阅的文稿,必字斟句酌,使其准确精练,有说服力。

2018年,已年过百岁的庄巧生正式退休,但他始终放不下的还是麦田。即使年事已高,晚年的庄巧生仍然身体力行,在小麦关键季节都要到试验田,重点考察有苗头的材料和有望在生产上利用的新品种。

这位百岁老人生前始终惦记祖国农业科研事业,在自述中,庄巧生感慨道,我国人力充沛,“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我们的科研与科普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需要追、赶、超、补(填空白)的工作还很多,而且要“只争朝夕”,所以要科学地、经济地、节约地分配使用人力、物力。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不能忘记。

而今,麦香泽被华夏,庄巧生的身影终化作麦浪千重。

猜你喜欢
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种植流翔高钙小麦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哭娃小麦
新季小麦市场运行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