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戏曲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2022-11-13 03:49季吴瑕
戏剧之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戏曲动画受众

刘 旎,季吴瑕

(扬州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发展水平也在以惊人的速度爬升,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在快速革新。网络技术以及各类数字化多媒体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成为继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后的新信息传播途径,也就是大众口中的“第五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于1967 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提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其实就是说,利用新媒体这一信息传播途径,每个人都是传播者的同时每个人也都是信息的受众,而新媒体则是能为大众提供更个性化、全面性、多元性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媒体。新媒体在各个领域的定义有很多,但是无论其定义如何,媒体形态都在以极其多元化的趋势进行扩展。而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本应顺势发展的多种艺术文化反而遭遇了传播瓶颈,多种传统艺术文化在信息传播的滚滚河流中渐渐没了声音,其中,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传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戏曲文化传承的革新迫在眉睫。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举步维艰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文化形式之一,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标准,有着极高的传承价值。戏曲生于市井,是过去民间普遍接受且欢迎的娱乐方式。

但不难发现,现在的戏曲文化爱好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这一群体,极少部分的青年人能良好地学习、欣赏戏曲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促使娱乐休闲方式不断创新,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短视频等大众娱乐模式相较于戏曲文化更适应大众的生活,究其原因,来源于多个层面。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戏曲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所展现出的高雅性与艺术性本身为戏曲欣赏设置了门槛,再者,戏曲文化的欣赏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戏曲知识与艺术素养的,但如今普遍“应试教育”的局面还未完全改变,青年人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课业的学习,由于缺乏对戏曲文化的基础性认知,大部分青年人对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戏曲文化会由于听不懂戏而不爱听戏。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娱乐方式的选择,也较前人发生了改变,比起似“茶”越品越有味的戏曲,他们更偏爱于如“饮料”立刻满足的其余娱乐方式。新媒体环境之下,传统戏剧文化的受众断层问题极其严重,网络用户并不等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受众,而游离于网络之外的大部分老年人则是传统戏剧文化的受众主体。喜欢戏剧的这一代人终将逝去,若没有后力军,那么就意味着只有少部分人会继续传承戏曲文化,戏曲文化也会不断地流失,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举步维艰。

二、多元化环境下戏曲传播创新分析

在中国还没有进入信息通讯时代的时候,人们的休闲娱乐模式是相对简单的,那时的娱乐多半以书画、舞台表演、现场演奏为载体,时间与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网络诞生发展起来之后,原本娱乐受局限的格局被全方位地打破,各类更贴近现代大众生活的休闲娱乐方式开始蓬勃发展。例如,近几年,短视频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开始流行,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得到自我表达的空间,并且提高受众的时间消耗效率,利用大数据,使得受众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与此同时,由于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这使得人们无法放慢脚步去欣赏戏曲这一慢节奏的传统文化,并且也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所以在与流行文化相竞争的这一困境之下,全方位、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是重点所在,戏曲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流行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都将成为下一步戏曲文化发展的主要思考课题。

首先着手于戏曲观念,戏曲观念是剧作者和表、导演观照现实生活,驾驭提炼戏曲创作题材的参照坐标。它是戏曲的灵魂,它的塑造高度不仅体现着戏曲本身的精神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戏曲是否能在戏曲文化中存活下去,在大众的眼中是否有一席之地。它是戏曲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灯塔”,没了它的支撑,就如同一道美食,只有好看的摆盘,虚有其表,却失去了最重要的本味。现在的戏曲受众断层现象严重,大部分青年人不能完全接受戏曲文化的主要原因是戏曲相较于现代的艺术方式,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不大,观念的呈现也有些老套,甚至有些戏曲偏离了当代的价值观。我国的戏曲文化,所蕴含的艺术内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传承,但由于起源于封建社会,其中不乏一些封建简陋的思想存在,那么对于这些观念,我们必要加以甄别,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戏曲观念与时俱进,进而从戏曲根本上创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大众文化受到很多外国文化的冲击,国家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很多传统戏曲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进行了取精华,去糟粕的改动,故事内容上更加完善,使其加速和新媒体时代接轨。

再者便是剧本,若把戏曲比作一位美人,戏曲观念是美人的气质所在,那么剧本便是“美人骨”。剧本是“一剧之本”,这是戏曲创作里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一部戏曲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剧本,一个好的剧本也将提供给导演、演员二次创作的好的出发点,激发其二次创作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灯光、音响等舞美设备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给戏曲艺术表演增添了一些别样的魅力,这也让有些戏曲创作者偏了方向,开始过度注重戏曲表演中的舞美等表象,或许会给受众以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但实质到底是好是坏,受众必能很快看到那一时炫目下的空洞与苍白,古人云“美人在骨不在皮”,究其根本,要想戏曲文化长久传承,剧本的创新是必然之势。

与此同时,传统戏曲展现形式和平台是有限的,大多以剧院、线下舞台为媒介进行戏曲艺术表演。传统戏曲是一种舞台艺术,它通过舞台上演员的绝技绝活以及超高的表演技艺来展现,但同时,它也将传统戏曲束缚在舞台之上,要进行有效的戏曲文化传播,则应转变其传统传播想法,将戏曲艺术以元素化的形式与各类传播方式相结合,进行创新传播。

三、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结合新媒体多路径探索

近几年来,众多的影视作品将戏曲作为元素融入其创作,戏曲电影以及戏曲动画逐渐成熟,慢慢开辟了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另一战场。结合电脑技术,戏曲电影及戏曲动画通过镜头上的设计,给人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再加上采用新的数字技术达成的特别的视觉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在舞台与布局上,数字时代的技术也使得戏曲有所突破,例如2021 年6 月上映的《白蛇传·情》,我国第一部4K 全景声戏曲电影,也被评为“年轻人的戏剧电影”,特效技术的出现,将这份真实感建立在了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场景之中,场景上也有了质的改善,由原本的舞台到现场取景以及场景搭建、虚拟场景等,每一帧画面都令人赏心悦目。不足的地方便是,作为一部电影来讲,它的内容又显得单薄了。实际上这部戏曲电影已经在部分细节上做出不同的修改,由于戏曲故事是从古流传至今,人物与情节上都多少有些缺陷,所以后续内容上的改编着重于丰富人物形象及修改故事极细节处,使得情节更加合理,人物更加立体,从而使戏曲文化更贴合大众的生活和审美,在此基础上也促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受众对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改观。所以,结合各种传播形式的优势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承来说是一条可行的明道,但是如何将艺术文化传承的重点突出、体现核心观念也是文化传承结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于受众断层,结合新媒体传承这一切入点也可作为路径导向,青少年儿童从小通过网络接触多种类的流行文化,戏曲文化便很难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若将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青年发展特点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戏曲文化受众断层现状,从而走出一条新路。例如,从动画入手,现在动画的受众面较广,并且以儿童和青年为主体受众。谈到戏曲动画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学派”1956 年的动画电影《骄傲的将军》,该动画借鉴了中国京剧的脸谱艺术,被视为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充满中国民俗气息的动画被创作出来,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从各方面都与其他国家的风格区分开,形成一个派系,便是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动画很大一部分特点在于对民俗风情的吸收,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人物、背景音乐及动作等也充满了京剧的味道,是中国动画史上的杰作。戏曲与动画的结合方式可以参考这样成功的典例,动画加入戏曲的风格、元素,可使青年儿童群体能够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无形之间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路径是多样的,戏曲形式上的变化是否能很好地融合大众文化趋势,并以新形式受到认可,这需要去大胆尝试,不能将其一成不变地封闭起来,网络发展于戏曲而言是把双刃剑,是挡路石,也是新机遇,如何使传统戏曲文化在泱泱文化大潮中“活起来”,并且以更夺目的姿态“走出去”,这才是戏曲文化传承的目标所在。

四、结语

新媒体发展之下,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必将或多或少受到来自现代艺术文化的冲击,所以探求新时代下的传统戏曲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和路径以及更全面化地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成为戏曲文化传承发展应对的举措,这些的实现都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凝练。在汲取传统戏曲艺术文化形式营养的基础上,将戏曲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现代艺术走向相结合,以更大众化的姿态创造属于当代人的新的戏曲文化表现形式,从而使传统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重新焕发属于戏曲文化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戏曲动画受众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