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及教育的重要性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2022-11-13 03:49黄薇颖
戏剧之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塔拉信仰母亲

黄薇颖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30)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与书为伴,就像跟许多高尚的人在一起。读一本好书,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Educated》是它的英文名,封面由一支笔,一座山峰而构成。读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里慢慢感受女孩一生的努力和挣扎。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它讲述了塔拉极端的童年生活和她身上发生的与众不同的故事。作为一本回忆录引起所有人的深思,也包括我。

一、父亲的定义

这个发生在全球最为发达的国家里面的故事,真实的就像任何穷苦国家里面发生的日常一样,让我不禁感慨,原来其他国家也有如此封建落后的现状。大部分国家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而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摩门教就是父亲所向往的,也是因为这样,父亲非常偏执,一味按照自己想法的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样一来,显然塔拉的生活是不幸的,在我看来塔拉的父亲不仅仅是忠诚的信徒,在精神上也有类似精神分裂的症状,父亲不让孩子们上学,而且极其抗拒走出大山去开始新的生活,家里的几个孩子的知识都是在父亲日复一日的言语行动中灌输进去的,就这样,家里的几个孩子度过了封闭无知的童年。我想,其实正因为塔拉·韦斯特弗出生在了这异于常人的家庭,才使她后来能够背负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塔拉在童年时期没有去过医院,因为父母将体会苦难视为神明的一种赏赐,而在十七岁之前一直将学校视为禁区,这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现在的她。读完第一部分的时候我放下书整理自己的情绪,生活在国强民富环境下的我对自己的平庸和无作为而感到羞愧。与此同时我想起了另一本描写中国封建时候的书——《叛教者》,我觉得两书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角徐闻音陈述了他是因为信仰惹上官司而且患上晚期癌症,在他的认知里他看得见死期的“祷告医生”,这一点与塔拉的父亲非常相似,塔拉的父亲遭受过几次事故但仍旧不去医院,而徐闻音经历了信仰的崩塌后,他成了第一个揭发者。与塔拉的父亲不同的是,在最后,父亲也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信仰下,他以偏执而近乎癫狂的方式遵从着上帝。他始终坚信着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他与政府对立,坚信着世界末日时自己的储藏库能够自救。他用偏执控制着他人,用信仰束缚他人。所有人都要在他的安排下生活,强迫母亲当助产士、让自己的孩子退学在家务工、不让孩子们碰任何书籍等。他想束缚住家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想要用这种野蛮的方式去获得上帝的救赎与维系家庭的和睦。他身为父亲又在不知不觉中打破着他的信仰,为塔拉去教堂听她唱歌,跨过大洋彼岸去“拯救”女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其实我从书中的细微处,可以看到这位父亲用他偏执独特的温柔呵护着他的孩子。书中有一处提到父亲参加完塔拉的毕业典礼后,送塔拉到了机场,知道塔拉是定心要去英国的剑桥大学留学了,那一段文字我记忆犹深,原文是这样描写的:就在这时,我回头一撇,看见爸爸还站在安检口目送我离开。他双手插在口袋里,肩膀耷拉着,嘴巴松弛。我挥挥手,他向前走了几步,好像要跟上来。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一刻,当高压电线将旅行车盖住,母亲被困在车内时,爸爸站在旁边,一副无助的样子。我拐过那个弯,他仍旧保持着那个姿势。父亲的那个形象我将永远铭记,他脸上的表情充满爱意、恐惧和失落。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我在巴克峰的最后一夜,就是他说不会来参加我毕业典礼的那一夜,他无意中吐露过“如果你在美国”,父亲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这一段的描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都表达了父亲对子女的关心关爱,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意。然而可惜的是,他的偏执大过了温柔,当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挣脱了他的束缚,并且用另一种力量与他抗衡,他便放下温柔与之割舍。换言之,塔拉的父亲虽然偏执和暴躁,但却有他自己的那份朴实,在我们眼中可能无法理解他的做法,但是换位到父亲的位置去仔细感受自身,又会发现不一样的感受,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活,而母亲也在用她的方式付出着。

二、母亲的角色

书中的母亲这个角色的转变给我留下深刻影响。先说母亲的身世,她生活在一个严谨的家庭。这里面的严谨,是她母亲对她穿着精确到颜色的控制。当初母亲之所以能够与浪荡的父亲结为夫妻,那时的她渴望自由,为了脱离自己母亲的控制,不顾一切阻挠来到与世隔绝的山野。后来,在父亲的要求下她成为了助产士,也因此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不过后来出车祸受了伤,被迫中止了这门生计。因为工作的性质她开始学着用自己的能力去控场和处理经济情况,那时的她知道如何去看待后期母亲的行为,母亲给过塔拉希望,在塔拉寄给家里的邮件中,母亲有在解开塔拉的疑惑并在信中给塔拉心理上慰藉。但是从这本书所描述的故事来看,当女儿不断在理性世界中提升,作为母亲她仍留在最初的保守世界,未进而且在慢慢倒退,最终屈服于强势的丈夫,母亲只有默不作声,在上帝的意志面前,母亲没有了捍卫的权利。人人都说母爱是最伟大的,可是在这之前,她们也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在书中明显可以看出塔拉的母亲拥有着自己的独立思维,可是在最后也沦为信仰的教徒,留在了最原始的保守世界。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长辈中也有深受封建思想的折磨,最终妥协于现实。在以前的时代重男轻女的现象极其严重,女婴成为了妈妈们的担忧,在一些人中有思想先进的认为男女平等,可是在自己成为妻子,成为儿媳后,被生活的残酷磨平了自己,在世人的指点中做到他们认为对的,认为合理的事情,这难道不是塔拉的母亲的真实写照吗?我记忆最深的一本书《活着》里面的家珍,本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她接受过教育,拥有着美丽的外表,可是这一切在嫁给福贵之后都不复存在了,她用自己委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可这一切并没有成为她想要的。可是她在经历过苦难之后依旧说道: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是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我相信她是向往美好的,可是她已经选择了。并且留在了最原始的世界里面,我觉得这与塔拉的母亲是一样的,她们是伟大的,勇敢的。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在家庭和自己中取舍,是令我敬佩的。

三、教育的重要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书中的三个孩子。首先是泰勒、理查德和塔拉。在书中,他们是最后走出大山,走入大学,走向教育的人。泰勒,是家中的先锋者,与他静默的外表不同的是,他对于知识与理性的渴求。他是最先与父母对立的人,他对塔拉的影响不仅是儿时关于音乐的潜移默化,更是往后艰难日子里的信任与帮扶。因为这位哥哥,塔拉的求学之路才开始有了点点光亮。理查德与泰勒不同,他的求学是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成为父亲向世界证明超越爱因斯坦的美梦,他背负着父亲的希望和压力。书中对于描写理查德的篇目不多,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经受教育后的他与家中其他三个孩子明显的不同。在书中,塔拉的求学之路看起来顺风顺水,从杨百翰走到剑桥,再从剑桥走向哈佛。这一切都幸运,其后都是她淡化的非常人的努力与坚持。作者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有意识淡化了自己所获得的荣誉和学位,更多关注她在求学路上艰难的转变,关于自我的救赎。读者会在阅读的时候,为她的犹豫而揪心,为她的自卑而心疼,为她无奈而愤怒。她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女孩,她有自己的倔强,打工为自己赚取学费、努力争取奖学金;她有自己的自卑,与男友交往时会害怕自己的身世、走向大学时会为自己的穿着而伤心;她有自己的努力,为了论文细细钻研、为了赶上欠下17 年的缺口不断地填充。这样一个上进并且努力的女孩,谁能不喜欢?她如今的成就都是源于她自己的付出,不可否认也有她的天赋的因素,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可我们又为之付出了几分呢,我们应该好好从这本书里去总结和反思,一个关于家庭、教育、成长的故事。于我,接受着正常教育,我应该像塔拉一样去为自己努力。正如塔拉·韦斯特弗在《福布斯杂志》访谈里说的那样。这段经历对于塔拉来说是独一无二的的,在阅读里面我跟着塔拉一起走到了大学,陪她取得了成就,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蜕变,这是难能可贵的。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就有提到贫富教育的差别,他们将大山里贫困的孩子和衣食无忧的孩子进行互换,去经历着自己从来没有过的生活。有的孩子志存高远,为了自己的梦想一直都在努力,或有失望,或有如意,但无论如何努力过。塔拉是成功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教育改变了自己。可现实下,仍有许许多多被生活,被信仰所束缚的孩子,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文盲”一词诞生,这是社会发展下的结果,我国也正在为了这些而不断努力着,继而提在1986 年出了《九年义务教育法》,表示九年义务教育是强制性的义务与权力,为了普及性、强制性和公益性,让国民的素质都能提高保障了所有适龄儿童读书的重要条件,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充分保护孩子们的受教育权,体现出教育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可是在影片《何以为家》中,十二岁的男孩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他为了躲避战争,跟随父母来到黎巴嫩当难民,无奈父母生了太多小孩,更顾不上读书。不过小男孩勇敢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就如塔拉在艰难的抉择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去追寻自己心里的答案。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让他们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去接纳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四、总结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从塔拉的父亲母亲的角度来评论我对于这本书的一些浅浅的看法,正是在如此的环境下,父亲性格偏执的特点,母亲的循规蹈矩,兄弟姐妹之间的援助或伤害,在塔拉的生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塔拉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解放在谷底的自己。如若塔拉没有选择这一条通往教育的道路,或是平平淡淡生活,听父亲的话,永远不踏出大山,做父母的女儿。可是我认为,在如此的环境下,定会有其他像塔拉一样的人,在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塔拉,更是大部分人在不幸的家庭教育中自我救赎的过程,可是在现实面前大多数人却没有塔拉幸运,就算努力了也有可能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但我们不应该放弃,就像塔拉自己说过: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执着坚定地做自己。对于我来说生活在一个富强的国家,更应该像塔拉那样努力去找寻自己,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是一只自由且强大的鸟,不管遇见什么样的困难,仍然向着心中的大山飞去。

猜你喜欢
塔拉信仰母亲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意大利塔拉莫纳奇奥遗址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