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2-11-14 05:36范华莉
活力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教协同校企

范华莉

(盐城师范学院,盐城 224000)

进入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受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在结构、质量上不能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是高校改革时期向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和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打通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关于人才需求、产学研资源融合、市场供给等多方元素,激发各方发展活力,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但是目前,高校在主动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协同育人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不利于高校的转型发展,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应正视学校发展中的育人模式的构建问题,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育人新路径,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现状

(一)协同育人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虽然教育部门针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了关于校企合作育人、发展产教融合教育新模式的策略引导,试图以此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质量差、师资队伍产学研融合能力低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断层等问题,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效果却不容乐观。由于大多数高校受到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不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优惠,而企业作为营利组织,在合作过程中,在产教成果孵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受到较大约束,使得企业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失去了合作的积极性。另外,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只能作为大方向的政策引领,不能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进行具体指导,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可能仅呈现出专业嵌入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形式,缺乏形式创新和模式优化。除此之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没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高校和企业合作教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在相互的资源共享上,双方均存在保留空间,没有从观念上深入执行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在教学实施、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上,没有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

(二)产教融合育人深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在专业课程建设、产教成果转化、人次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例如:教学过程和企业发展之间不协调,出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中资源对接和资金投入不对等,作为合作主导者的高校不能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企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设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导致师资力量在对接上存在一定错位;校企合作过程中搭建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需要;企业更重视经济效益和成果转化的现实利益,高校更注人才培养实现和专业转型等综合长远利益,两者之间的有限衔接出现问题。在产学研成果转化方面:理科、工科等实验性成果转化的效果较为突出,但是其成果转化周期长,高校人员流动快,导致在具体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可持续的高效运行模式;文科方面的协同育人合作触及行业、产业方面的变革,往往也需要较长时间的调研和研判,在短期的学生培养中难以触及深度发展。这些不同层面的无法深入的问题,也导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合作止于表面,不能推动深入合作的进行。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在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等方面的调研不够持续,导致关于协同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毕业设计等的各项内容存在不足,最终导致协同育人流于表面。企业主要参与的学生培养环节主要集中在实习阶段,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最终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甚至草草收场。高校难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合作途径和环境,政府和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低,协同育人的构建过程仍旧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没有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企业需要和高校转型的需求,从而制约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进和发展。在实际的育人过程中,往往出现校方重视专业基础掌握,企业课程重视企业观、行业观输出,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融合模式的问题,最终让学生产生学习分离的感觉。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高校和企业之间没有根据合作需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模式,如教育教学过程督导机制、教学评价激励机制、调研反馈机制等良性闭环。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的合作激情比较高涨,进入合作中后期,往往动力不足、效果不佳。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是实现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95后”“00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种种变化均对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层面也对高校建设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和人才培养动力。在高校层面,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也面临着重大改革需要,特别是无优势学科和专业的普通本科学校,仅仅依靠内部改革已经无法形成建设优势。因此,普通本科高校应提高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的专业增设和政策倾斜,明确以“市场需求”“产业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融合创新教育理念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面深化改革。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新的发展要求为高校“三全育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引。新时代,人才的竞争才是最根本的竞争,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在人才需求和培养上都是有共同目标和需求的,“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要求融合,联结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优化产学研体系,让学生的培养牢牢围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提升。而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度优化,能够实现产业体系、市场供需上的良性循环,更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供给侧改革。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优化“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需要

在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目前,在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内部,教师的职称评定基本上还是围绕教育教学、科研立项为主,但是考核标准没有具体体现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教学实践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也削弱了高校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产教相互结合的政策引导下,将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搭建人才培养和资源合作的桥梁,能有效推进产教成果转化,强化人才激励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实施

(一)明确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理念

在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方面,高校应该深刻理解国家政策,紧跟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走向,积极寻求服务社会和地方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首先,在思想层面,政府、高校、企业要积极从自身需要出发,精准研判,加强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联动力,多方协作,共同促进协同育人合作的落实。在合作过程中,要厘清各方工作责任和目标分解,搭建互动反馈、定期考核的畅通渠道,校企双方的教职工和员工要树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坚定信念。

其次,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将人才培养工作和产业需求、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学生的培养和产学研究紧密结合实际,并落到实处。

最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充分激发和调动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活力,除了需要发挥政府等政策部门的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和社会公众等各方的发展内驱力。高校可以根据地方需求和高校改革趋向,搭建校企合作教育平台,不仅仅实现“一校一企”的合作,可以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多校多企”的循环交集,盘活协同育人资源,实现行业企业与大学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优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系统育人的重要保障。协同育人模式的创建需要从学科建设、资源对接、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建立既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又适应高校改革需要的科学机制。学科建设是多方合作的基础,在机制建设上要着重突出企业创新人才、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学生特点等,导向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在资源对接上,要加强资源共享。

首先,要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通过人员交流、企业挂职、企业冠名班等形式将企业和校园的人才资源实现互通互动。其次,可以通过合作科研、共同开展承办行业会议、共建科研基地等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为产学研成果转化提供良好基础。

最后,实现就业创业资源共享。通过校园招聘会、企业定点实习、创新项目合作等,将师生和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既提升企业影响力,也帮助学院实现学生就业岗位适配度的提升,实现双赢。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要从顶层设计方面完善引企入校、合作共建的制度和政策优惠,重视二级学院,结合专业设置进行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合作程序,优化引企入校的人才、技术、资金、制度保障。在人才培养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企业实践需求,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业教师、企业课教师等师资队伍,共同打造校企精品课程,精准贯通教学课程和企业产业实践全过程,培养专业素质高、岗位适应性好的综合性人才。

(三)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评价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激励能够为校企合作模式的存续提供更有力的动力支持。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评价方面,一定要坚持内外评价双向进行,建立规范的校内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产学研成果转化检测等体系,强化企业、高校、学生等多方面的教学督导。评价时要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员工绩效考核、学生培养考核相结合。在合作激励方面,应该对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企业和高校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产学研成果转化方面提供多方保障,对于企业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和行业支持等,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全过程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表现比较良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评奖评优、实践学分认定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另外,充分重视反馈机制的构建,在不同阶段及时进行各方的满意度调查,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有效沟通,形成良性循环。

结 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需要,高校应该联合多方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引进企业、行业等高端人才,参与到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产学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重要首选,高校特别是普通本科高校应该抓住机遇,主动搭建多样化、多元化的育人新模式,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行业进步输送高质量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产教协同校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