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分析

2022-11-14 17:45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农产品一带一路农业

王 卉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兰州 730070)

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不仅可以促进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还有力推动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体系构建,为进一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力和产品附加值都在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在世界舞台上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同时我国的农业对外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与框架,以利用我国自身的农业优势,实现双边、多边交流,带动区域甚至全球性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农业企业对外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对外援助时期、多种形式共同发展时期、农业企业“走出去”初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针对亚非等国家开展了包含农牧业、水产养殖、水利工程等基础农业及农业设施的援助,这一阶段的援助主要是为了帮助受援助国家建立自己的农业基础设施,帮助受援助国家发展农业,主要援助对象为越南和蒙古。到了20世纪60年代,对外援助对象范围逐步扩大到了西亚以及非洲、东欧等国家。70年代,随着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农业援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总的来说,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经营模式主要以援助为主。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使得我国农业企业在海外的经营也变得越发多样。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农企在对外援助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利用租赁经营和合资经营等模式加深合作并且对境外项目进行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型国企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管理经验,率先开始对境外农业进行投资,如1998年在赞比亚修建农场的农垦集团。这一时期我国农企由单一援助逐渐转变为对外投资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

2001年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农企进入了新的“走出去”层面。2006年我国农业部和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更是明确了我国农业的对外发展需要与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良好交流的重要意义,要求不断加深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深化我国农企的对外发展进程。

二、我国农业企业的对外发展现状

(一)企业数量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在早期阶段,我国农企对外发展的“领头羊”是大型国企,如上文提到的农垦集团。随后我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也逐步有了在我国境外进行农业资源开发的实力。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发布的《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报告(2014年)》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企在境外设立了443家农业企业,业务范围涵盖从生产到加工、仓储、运输等,投资范围已经覆盖了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企对外发展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我国农企对外投资存量增加但占比偏低

截至2014年,我国农企的直接对外投资存量已经达到了28亿美元,并且农业领域的海外并购案件也比之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以中粮集团收购来宝农业51%的股权为代表,我国农企的海外并购总金额高达35.6亿美元,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著。

虽然我国农企的对投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根据《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报告(2014年)》提供的数据,我国农企32.7%的对外投资覆盖率与我国76.8%的对外投资总覆盖率相比发现,我国农业企业的对外投资依旧呈现出规模较小、在总体投资中占比较低、投资机构分布不均等问题。因此,我国农业企业的对外投资仍处于较弱地位。

(三)项目合作与示范工程发展迅速

为了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国际间的农业合作,已经先后向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农业方面的专家与技术指导人员,帮助当地建立农业示范田,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向当地人民教授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与产量。

三、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SWOT分析

SWOT模型是一种常用的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分析比较模型,包括企业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比较和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准确、详细的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及规划。

(一)Strength: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广阔的地貌也让我国拥有了丰富的农业耕种经验与培育技术。并且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且推广至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当地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而“一带一路”贯穿亚洲、中东欧、非洲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红利巨大,这些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将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如利用农业沼气和风力发电,能为当地提供清洁、安全、节能的绿色资源,对于农业配套设施及产业链升级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Weakness:劣势

从目前我国农企涉外投资的规模来看,民营企业占大多数,但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由于自身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差,造成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较大困难,也阻碍了其发展。

我国由于人力成本上涨,原本的低廉劳动力优势也逐渐消失,这就造成了农产品的成产成本增加,其中棉花、粮油等大宗产品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面对进口商品的冲击,我国如果不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下功夫,就很难在价格方面与国外商品进行竞争,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农企还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农业企业也不例外。农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相比,我国在农企的经营管理方面与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培养集农业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经营营销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对我国农企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不对此加以重视,我国农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站稳脚跟,也无法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发展,这都对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了阻碍。

(三)Opportunity: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有了更多进入世界舞台的机会,这也从侧面推动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结构优化,扩大了市场规模,企业也能从中获取更多利润。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国际市场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机遇,增加销售额和企业利润,也能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督促其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优化内部结构,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以便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

由于地理因素和种植传统等原因,我国农业产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之间的出口优势并不冲突。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对于农产品也有着巨大的需求,为了保证国民吃得健康,我国运用了多种措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因此对于供大于求的优质农产品可以大量出口,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良好的品质打开市场,树立品牌与口碑。

(四)Threat:威胁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众对于农产品的追求已经从“吃饱饭”逐步转变为“吃好饭”,这一转变说明人们选择农产品的时候,更加关注农产品是否绿色、健康。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大量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给国内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是国际农产品市场又被四大粮商(ABCD)占据,这进一步挤压了我国农企的国际市场份额,给我国农企的对外扩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我国的劳动力红利已经不复从前,因此在价格上又不具备明显优势,所以始终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

因为农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各国对于农业问题都十分“敏感”,对于外国企业在农业上的投资也十分谨慎,这给我国农业的“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欧美市场,我国农业企业屡次遭高门槛限制和技术壁垒,大型的并购案件也会因为当地的舆论压力而动摇,后续的整合和经营也重重受阻。

四、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方面

跨国企业的顺利经营需要所在国拥有稳定的政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当地战乱频发、政局动荡,政权频繁更迭,都将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作,这一点对于农业企业也不例外。如非洲等国家基础建设薄弱,政局也不稳定,无法给农业产业的运作提供配套设施,政策朝令夕改,许多持续性的建设工作无法正常推进,工作模式烦琐,效率低下,这都会给我国农业企业的对外投资建设增加很多风险。

(二)政策方面

由于各国的政策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进口政策和结算方式也有不同的规定,特别是农业方面,还涉及检疫检测,如果因为不清楚当地的规定而造成误会或商品无法按时通关,则会导致许多合作无法顺利进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检疫检测方面还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分歧,在进行农业贸易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

(三)经济方面

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了低增长阶段,如欧元区、美元区等各大经济体经济态势始终在低位徘徊,虽然在2010年有触底反弹迹象,但整体情况仍旧不容乐观。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全球GDP的增长率明显下跌,虽然通过经济刺激计划各国经济有了回暖迹象,但许多问题仍未解决,全球的经济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面对国际上复杂的经济局面,我国农企要充分做好面对危机与挑战的准备,密切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避免陷入经济风险之中。

(四)文化方面

我国农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因素也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余个国家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样的文化习俗,如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不甚了解,不仅会使我国农企在经营过程中遭受损失,也有可能造成双方的隔阂和摩擦,严重的话甚至会上升到外交层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文化方面是我国农企“走出去”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五、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分析

(一)与沿线各国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

国际间的贸易合作需要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需要友好的外交关系作为有力保证。因此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各国需通过交流互访、高层会议等形式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动互联互通,在相关产业方面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以稳定发展的外交关系为经济间的交流合作保驾护航,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创造稳固的平台。

(二)搭建农业信息平台

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农产品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信息不匹配,农产品的供给端缺失市场的需求信息,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快速调整生产销售策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农企“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农业企业要牢牢把握住时代机遇,搭建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平台,将农业信息系统引入到农业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来,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实时动态,对市场前景做出预测和判断,加速实现农业企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三)尊重他国习俗,助力农业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也不尽相同。我国农企需注意东道国与我国的文化差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深入了解当地的农业发展结构;根据不同国家的农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制订发展计划;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为经营理念,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展现大国担当,以获得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顺利开展后续的经营管理活动,共同推动农业领域的全面合作。

(四)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人员大多还是受教育程度有限、依靠传统生产种植经验的农民。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升级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而推动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大力引导农业生产职业化,转变对农业生产者的偏见,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农业人;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让我国农业产业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了我国农业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农企拥有了更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也使得我国农企面临不少的挑战与风险。在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各区域之间不同的农业特征,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策略与计划,并且加快自身产业升级与信息化建设,积极培养专业人才,进一步拓宽农业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渠道。

猜你喜欢
农产品一带一路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产品争奇斗艳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