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视角下城市社区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

2022-11-14 17:45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赋权环境治理居民

樊 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随着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确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以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如此一来,公民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进力量,环境治理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受现代化进程和市场化机制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建设的突出短板。社区作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居民感受环境变化和参与环境治理的基本场域。居民对社区环境公共事务的有效参与,不仅关系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城市和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成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城市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从参与主体、参与过程、参与层次等方面分析社区环境治理现状,并提出采取社区介入、社区营造、社会组织参与等方式解决社区环境治理难题。二是对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模式与路径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合作治理、协同治理、自主治理等治理模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路径。

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是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多元主体在社区环境治理中的互动关系。而以居民为主体,探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驱动力量和必要条件,以实现居民参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还较少,而居民的主动参与恰恰是社区自治和公民社会能否长效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以居民视角出发,将参与式治理理论应用到社区环境治理中,分析城市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现状,探索城市社区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可行路径,为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启示。

二、参与式治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一)社区环境参与式治理的概念

参与式治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其要义是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通过赋权、协商和资源分配等形式,找到共同利益,采取共同行动,以培养公民参与的主动性、增进治理的科学性。将参与式治理应用到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则是指居民能够直接、主动参与到社区环境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充分表达环境诉求,积极参与环境政策决议,形成社区居民自治与政府管理良性互动的社区环境善治格局。

(二)社区环境参与式治理的主要特征

参与式治理作为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新模式,以社区认同、民主协商、公民赋权为主要特征。

1.社区认同:居民主动参与的前提。社区居民作为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主体,社区认同是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前提和内在动力,缺乏认同的参与仅仅是一种强制性动员。其中,社区认同主要包括社区共同体意识激活、参与的能力与意愿提升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养成。居民只有把社区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将个人利益与社区整体利益融合,才会持续关注社区的变化。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认同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才能自觉采取环保行动和主动参与社区环境治理。

2.民主协商:居民有效行使权利的保障。民主协商作为参与环境决策和保护公民环境合法权益的有效机制,是居民行使环境权利的保障。社区环境治理中的民主协商主要包括:协商渠道的畅通、居民话语表达权的激发和协商所达成共识目标的实现。其实质是在保证参与主体权力平等的情况下,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协商渠道,拓宽公民话语表达空间,增加居民的参与机会并提升参与技巧,让各利益主体在互动与沟通中达成共识,以实现共同目标。

3.公民赋权: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关键。在城市社区环境参与式治理的过程中,公民赋权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关键,代表居民作为环境治理参与主体资格的确立。其中,公民赋权主要包括居民权利意识的激活、居民和自组织的赋权增能,强调了在政府权力下沉和为社区组织提供资源支持、制度保障的过程中,让居民意识到自身有能力且有权利参与社区环境治理,进一步形成参与力量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形成有序、有效的参与。

三、城市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居民共同体意识薄弱,社区认同度不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异质性和流动性急剧加大,打破了原本计划经济背景下“熟人社会”中相对稳定、单一的社会共同体结构。原本由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瓦解,社区以家庭为单位变成一个个分散的单元,邻里关系变得疏远,随之而来的是社区集体意识淡化引起的社区认同度不高和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如今人们更多怀着“各扫门前雪”的态度,只注重自家门内环境的好坏,而对与自身利益联系不紧密的社区公共环境漠不关心。甚至有居民认为在“陌生人”情境下的社区,自身的行动也不会得到其他居民的关注,即使个人参与到社区环境治理当中其效果也很微弱。由此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偏低,大部分是被动参与。

(二)居民协商渠道不通畅,参与机制不健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管居民的环保意愿在不断地上升,但总体上社区环境治理参与度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呈现出“个人环保行为较高,公共环境参与较低”的现象。《2020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时间地点不方便、难以获取活动信息和组织建设不规范是阻碍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主要因素;对举报途径不了解、投诉效果不理想和举报者利益缺乏保障是阻碍居民监督举报的主要因素。由于参与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居民参与的成本不断提高且参与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协商渠道的不畅通,让居民无法及时提出意见并得到反馈,降低了居民参与的获得感和效能感,导致居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成本参与社区环境公共事务的治理。

(三)居民治理能力有限,社区自组织程度较低

社区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公共事务,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环保部发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该由政府、环保部门和社区负责,对社区环境治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呈现出“依赖性”的特点。其次,由于社区组织存在内部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和人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社区自治效果依旧不理想。并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发展,很少有居民愿意主动成为社区治理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导致无法形成组织化、规范化的社区自治模式,居民对社区环境公共事务的参与依旧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社区自组织化程度较低。

四、居民视角下:城市社区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激发社区共同体意识,提升居民社区认同

增强居民互动,提升社区认同,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通过组织不同主题的社区活动,让居民在互动和交往过程中培养社区共同体意识,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激发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让居民逐渐意识到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是每个居民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随着社区人际网络的扩大,社会规范开始发挥作用。社区社会规范是由社区自发形成的并被居民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能让居民在他人行为的示范下和舆论的监督下,进行自我行为的调整,将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以养成良好的个人环保习惯。

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首先要培养居民的环保认同。通过邀请专业人员到社区进行环保知识的科普和环保技巧的分享,调动居民对环境保护的兴趣,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认知,培育居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其次,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社区景观的建设,共同完成绿色社区的营造,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也有自己的一份力量,促使其将环保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转化为真正的环保行动。最后,可以将中国的传统习俗与现代化环境治理理念结合,形成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增进居民的环保认同。

(二)搭建多样化的协商平台,畅通居民参与渠道

通过社区、社会组织搭建社区环境治理的协商平台,拓宽居民参与渠道。社区、社区组织发挥其专业能力,针对社区的具体问题制定社区民主协商程序,构建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的民主协商机制,例如环保交流会、环境圆桌会等。为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提供组织平台,引导居民合理表达自己的生态利益诉求,实现“大家管事”和“众人议事”的社区治理模式,汇聚集体力量共同解决社区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政府和社区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推进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智能化。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发专属APP等渠道,实现社区环境信息的及时公开和居民意见的快速反馈,不仅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参与渠道,让居民在互动中了解社区发展,达成利益共识;还能让政府、社区准确把握居民的根本需求,以制定更加科学民主的环境政策和社区环境治理方案。

(三)提升社区组织化水平,实现居民的赋权增能

政府权力向下转移,为社区提供资源、人才、制度保障,实现个体和社区组织的赋权与增能。权力系统的开放性是社区居民自治得以发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居民和社区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居民自治的关键。一方面,政府通过培育和支持社区的发展,赋予社区组织一定的自治权力,并通过制度化措施确保居民参与的合法地位和权利,让社区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高效的自我运转。另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借鉴社区治理的先进经验,如“三社联动”“政社联动”等,在自发的学习和实践中主动提升居民和社区组织的参与能力,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和优势,实现组织的自我管理。

实现社区居民的增能赋权,不仅要规范社区居民参与制度,还要发挥骨干精英的带头作用,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自组织网络,提升社区组织化水平。首先,通过规范社区环境治理参与制度,制定符合社区特色的治理方案,让居民能有目标、有方向、有标准地参与到社区环境公共事务当中。其次,要挖掘和培养社区骨干精英,将社区利益、居民利益和骨干利益有机关联,激发骨干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发动个人威信和社会资本,带动居民参与环保行动。最后,在党建引领下形成社区自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价值引导和利益协同功能,让个体化、碎片化的居民环境参与行为转化为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行动,以提升社区组织化水平,实现城市社区环境参与式治理。

猜你喜欢
赋权环境治理居民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期刊评价中小同客观赋权法权重比较及其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赋权理论
石器时代的居民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教师赋权增能的内涵、问题、策略与走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