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类案》中刺血法治疗眩晕的验案赏析

2022-11-15 07:12江贤明范曼琪方艺梓方元芝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风邪邪气病机

江贤明,范曼琪,方艺梓,方元芝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30;2.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6;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4.广州南方学院,广东 从化 51090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女性多于男性[1],有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年患病率为14.8%[2]。眩晕也是一类多发性疾病,其病因复杂众多,且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和难治性,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尤其临床上存在一部分眩晕患者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诊断不明,而中医治法较多,方法独特且疗效显著,其中刺血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外治方法,具有弥补西医治疗上不足的优势[3]。本文通过查阅《名医类案》中刺血疗法治疗眩晕疾病的医案,发现其治法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故列举其验案几则,浅析其治疗思路,以期对针刺眩晕有所帮助。

1 概述

眩晕即指目眩、头晕,或表现为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或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而站立不稳,轻症者闭目可止,重症者不能站立,甚至伴有恶心、呕吐、昏倒[4]。《丹溪心法》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无痰不作眩”,眩晕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因虚因实均可致病,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其中以肝为主[5-6]。针对眩晕病的不同病机,对其治法历代医家是各抒己见,各创思路,有张学文教授的活血六法[7]、李忠有教授的气血辩治法[8]等等。

刺血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眩晕疾病上也有着其治病原则。刺血疗法是运用草木砭石、针具、水蛭或锋利之物,现代常用三棱针、梅花针、注射针头等,刺破患者身上的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异常血络,放出适量的血液以治疗疾病[9],其适宜病症较多,可广泛用于治疗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急症、头面躯干痛症等45 种疾病[10]。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运用刺血疗法治疗眩晕的专案记载并不多,但疗效显著,且见效极快,如《儒门事亲》载张子和的医案:用铍针针刺百会穴以治中年妇女眩晕病急性发作,出血“二杯”后,眩晕症“立愈”。笔者想通过研读《名医类案》中刺血法治疗眩晕的医案,提出学习心得,希望对针灸临床有帮助。

2 验案赏析

2.1 案一

《名医类案·卷六·首风》中载道:有人每头眩则头不得举,目不能视,积年。华佗悉解其衣,且倒悬,头去地者三寸,以濡布拭体令周匝,视诸脉尽出五色,仍命其徒以铍刀决脉,五色尽,视赤血出,乃下……

按:该文所载有人患有眩晕病已有多年,每每发作时头眩厉害而头不敢向上抬举,且双目不能视物,此乃如叶天士所言“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即所谓的“久病入络为瘀”,[11]血被邪郁,瘀滞不行,脑络不通而发眩晕。本病病机在于瘀血阻滞脉络所致,故华佗派人把患者的上衣全部脱掉后倒悬着,使头距离地面一二寸远,再用湿布擦净全身,静候诸脉络病色显现后,用铍针刺破瘀络,通过放出恶血,使得脉络通,故而病邪尽去。血行脉中,气行脉外,相并而周流,凡是瘀血所致或者病久致瘀者,其气道壅塞,阻滞生机,使得新血难生,其治疗原则以祛瘀为要。《素问》言“病在血,调之络”,“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瘀血所致眩晕者,可运用刺络放血理气活血、祛瘀生新,使得脉道得以调畅,瘀血去而新血生,头眩不发作。钟卓宁等[12]研究百劳穴刺血疗法对不分证型的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发现刺血疗法明显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眩晕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7.5%,优于口服磺酸倍他司汀片组65.0%,陆岸英[13]采用耳尖放血疗法改善后循环的血供情况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诸如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刺血疗法理气活血、祛瘀生新功效。

本眩晕病的刺血法治疗关键在于辨血脉。《灵枢·血络论》云“如血脉盛坚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血疗法关键要“审视血脉”,要审视瘀滞脉络的颜色、形态及刺血后脉络的情况等等,切不可盲目刺络,只会伤筋脉耗损血气,对治病无益处,刺血法要力求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最优效果。

2.2 案二

《名医类案·卷六·首风》中载述:秦鸣鹤,侍医也。高宗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召鸣鹤诊之。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即愈矣。实。太后自帘中怒曰:此贼可斩。天子头上岂试出血处耶?上曰:医之议病,理也,不加罪。且吾头重闷,甚苦不堪,出血未必不佳。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脑户禁刺,非明眼明手不能。上曰:吾眼明矣。言未竟,后自帘中称谢曰:此天赐我师也。赐以缯宝。

按:《素问》有云“风者,百病之长也”、“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唐高宗感风毒邪气,上攻脑窍,故而眩晕病发作,当时天旋地转,不敢视物,头重如闷。头为“诸阳之会”,诸症是为风邪上扰清窍,致清阳不升而浊气不降所致。唐高宗的眩晕发病病因病机是风毒上攻脑窍,于是秦鸣鹤取百会穴使之清阳升、浊气降,取脑户穴以开窍祛风毒,二穴皆用刺血疗法,血出风灭,唐高宗眩晕立愈,可以清晰视物。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朱丹溪提出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理论,已广泛用于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疾病治疗中。[14]对于风邪导致眩晕发病者,无论外感风邪,或是内生风邪,运用刺血疗法,均可“血行风自灭”,起到治血熄风止眩的功效。如外风致眩者,络脉是其邪气内传的途径之一,《素问》有云“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如网络状周布全身,起着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作用,同时也是外邪入侵的通路,因此在辨证求穴的穴位上或患病处辨识络脉的病灶处,施以刺血疗法可阻断邪气内传的通路,同时疏散外风、驱邪外出,故能治疗风眩。内风致眩则首责于肝,或因肝气疏泄太过,肝阳偏亢,阳亢化风,风火上扰;或因肝脾两虚,肝血不足,或因肝肾亏虚,水不涵木,阴不涵阳致风生等[15]。《四圣心源》指出“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可知血在风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病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风邪作乱致病,其根本在于气血失和,刺血疗法重在理气和血,使气机调达,血脉畅通,使气血平和、运行如常,则不治风而风自灭。

2.3 案三

《名医类案·卷二·火热》中记载:东垣治参政年近七十,春间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粘,时眩晕,如在风云中,又加目视不明。李诊,两寸洪大,尺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寒凉,为高年气弱不任。记先师所论,凡治上焦,譬犹乌集高巅,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巅前眉际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约二合许,时觉头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不复作。

按:《素问》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参政年老过七旬了,正气已渐虚,春季期间,正是厥阴风木萌芽升发的时候,患者却颜面红赤,喉中痰稠黏,经常眩晕发作,天旋地转,如在风云中飘摇不定,视物模糊,其脉两寸洪大尺弦细无力,是因为患者与天地之气相感应后,体弱水寒而不能涵木,“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故而厥阴木气升发太过而生风邪,木气冲逆煽动心火,故而风火相合,扰乱头窍而犯眩晕病。《素问》有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提出风火致眩的病机。眩晕急性发作的核心病机是风火为邪,而风火合病的基本病机正是三焦气郁,相火失宣,故而眩晕基本治疗原则为疏利三焦,调达气机。[17]李东垣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气血虚弱,选用寒凉药物清泄火热邪气会伤及正气,可能引火邪内陷进一步加重眩晕诸症了,治疗时考虑病在头部,应当因势利导取上焦头部腧穴进行治疗,故在巅前眉际处用刺血法,疾刺二十多下放出紫黑血约二合,宣泄郁遏在上的火热逆气,使火郁而尽发之,按张从正的观点便是“年衰火胜之人,最宜出血”,先攻邪气,祛除邪气则元气自能复原。《素问》有言“火郁发之”,郁者气血阻滞而不通,张景岳认为“当因势而解之, 散之,升之, 扬之, 如开其窗, 如揭其被, 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在头部的刺血疗法正是辨证求因,因势利导宣发郁遏的火热邪气,放出的紫黑血便是邪气郁遏的表象,治疗后患者感觉头目清利,诸症痊愈,自此治后不再复作。刺血疗法是“火郁发之”的一种方法,是源于张从正的“血汗同源”理论。《素问》云“气有余则泻其经隧”、“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张从正继承了《内经》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儒门事亲》[18]中说道:“经云火郁发之,开导之,决之,可用非针出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汗俱荡岂不妙哉!”,正所谓“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刺血疗法可以发泄散邪,迅速攻泄病邪。邓海珊[19]等运用耳尖放血法联合针刺治疗80 例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其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另外张从正认为“出血者,乃所以养血者?也”,刺血疗法看似放血、失血,实则速泄壮火,使邪去正安,故气血精津得养,也起到补虚的作用,适合治疗眩晕的新、旧发病都。

3 结语

3.1 刺血法治疗眩晕的根本作用在于调和血气

通过对《名医类案》中刺血治疗眩晕症的相关医案的分析后,刺血法通过理气活血、祛瘀生新改善眩晕症状,或运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诊治眩晕,或运用“火郁而发之”的治法缓解眩晕症发作,治疗效果都显著。刺血法改善眩晕的机制看似有多种,其实治疗目的需途同归,最终解决的是气血问题。海英教授[20]指出“风、火、痰、瘀”诸邪引起眩晕发作的根本是气血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其中气机上逆者以风、火为主导,气升不及者则以虚、痰、瘀为主。《内经》早已言明:“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要道,气血只有运输到全身各处,起到濡养四肢百骸的作用,才能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运行。因此刺血法治疗眩晕的根本是影响经络中气血运行,最终达到调顺气机,平调气血阴阳的作用,即《灵枢》中所说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3.2 刺血法适用于多种病机引起的眩晕症

从上述列举医案中不难发现眩晕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刺血法可有效从“风、火、瘀”论治眩晕。各医家不断探究实践,将刺血法单独使用或结合其他针刺、刮痧、拔罐、中药等综合疗法治疗不同病机引起的眩晕病,都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扩展了刺血法的适应症范围,丰富其理论基础。例如胡晓斌等[21]在百会、大椎、头维三处每隔2 至3 天行刺血疗法,连续治疗7 次后,有效缓解不同证型的眩晕症状,总有效率为93.75%;苟春雁[22]等对32 例风阳上扰型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在太阳、头维、耳尖(左右交替),和大椎或者神庭处轻轻点刺放血3ml,每日1 次,治疗7 天后显效率为75.00%,优于服用山茛菪碱、维生素B6 、氟桂利嗪西药组31.25%。对于不同证型的眩晕,当辨证取穴进行放血,经脉选取多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常用穴位包括百会、大椎、凤池、耳尖等。

总之,刺血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学治病方法,不仅治法独特,而且疗效显著,不失为眩晕病的一种奇效治法。《名医类案》首次全面系统的整理了明代及以前散见诸书的临证验案,所载的病类较丰富,其治法也多样,是我国第一部著名医案类专著,对现代临床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必要深入学习和吸取古代医家的治病经验,提升自己的临床针灸技术水平。

猜你喜欢
风邪邪气病机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视角新解“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幸福来自感动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别轻易拔罐刮痧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