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成渝地区旅游业发展趋势研究

2022-11-15 10:23
重庆行政 2022年4期
关键词:成渝旅游业景区

倪 姚

一、关注成渝旅游业底层逻辑的变化

我国旅游业发展长期存在“重投资建设,轻运营回报”的特点,许多旅游项目投资规模巨大、经济回报周期漫长。这种模式得以长期持续的原因,主要在于旅游地产的回血作用,而随着旅游地产的下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逻辑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从“地产主导”回归到“消费主导”

成渝地区上一阶段许多地方的旅游开发,也遵循着类似的“建设引领模式”。这一时期,旅游业更像是房地产项目的延伸,旅游产品本身的策划、运营、销售反而居次要地位。上个阶段,旅游公司多认为“只要地产增值,旅游项目就成功”,市面上打着“康养”旗号的旅游项目,其主体部分同样是旅游地产。但随着地产行情的变化,旅游业正在逐渐回归以游客为核心、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产品的常规逻辑中来。

在新的发展逻辑下,通过土地增值来回收前期投资的市场预期下降,过去动辄数亿元的大规模的旅游投资项目明显减少。小型项目乃至更多“轻资产”项目,如“民宿”和“儿童农场”等逐渐增多。旅游公司对旅游服务、旅游长期运营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尤其是对市场环境敏感的民营企业,这种转变尤其明显。目前市场上依然存在的大型旅游项目的投资,多由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国企主导。

(二)旅游商业逻辑更加关注“现金流回报”

当土地金融逻辑弱化后,旅游业收入直接取决于现金流的回报,与现金流相关的各类消费环节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增加旅游附加值,增加游客数量、提高消费能力,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旅游业本质上依然是消费活动的延伸,而且是居民日常生活之外、远离日常所在地的附属性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刨去旅游地产这一体量巨大的部分后,旅游业的实际经济体量并不大,相关的就业带动能力也比较有限。年接待量1000万人的旅游景区,实际消费人口不到3万,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不超过5000人。现实中,单纯的旅游城市很少达到10万以上就业人口规模,即便享誉世界的美国拉斯维加斯也只吸纳了30万人的就业规模。西安、桂林等城市虽然旅游知名度高,但其经济支柱依然是工业。

(三)“消费白领化”推动旅游业态升级

成渝地区社会消费习性、消费观念快速“白领化”,使得过去相对简单的旅游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成渝地区许多旅游项目可归纳为:“景点拍照 + 古镇购物 + 农家乐麻将”。优点是不同消费阶层都能“众乐乐”,但也存在千篇一律、缺乏体验深度的评价。而在“消费白领化”影响下,旅游业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包括“五朵金花”在内的诸多景区开启了旅游业态的升级。

具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民宿、酒店的审美和品质要求有明显提高,简单的农家乐模式在逐渐瓦解;二是旅游项目的内涵深度、体验性逐渐增强,同质化的旅游活动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化、旅游服务更加精细化;三是新的旅游业态不断涌现,如儿童研学游等新形式,游客更加重视旅游的目的性,以家庭为单元的旅游形式不断增加。

总之,关于石油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很多,由于中国经济、政治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等都在发生变化,面临的世界能源格局也在调整,因此,中国石油安全的界定以及评价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尝试运用四元集成及熵技术模型对中国石油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这是石油安全评价方法上的一个新尝试,意在为石油安全评价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把握成渝旅游行业“洗牌”新动向

成渝旅游业形态多样,在交通发展和社会观念发展,“后疫情时代”的影响下,旅游行业本身也处在快速“洗牌”的阶段,不同的旅游景区面临显著的分化效应。经过本轮的行业重构,成渝旅游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观光旅游:市场流量向核心景区快速集中

我国观光旅游市场正进入“强者越强”的极化阶段。随着高铁、航空等交通行业发展,从一个高等级景区到另一个高等级景区的时间距离明显缩短,旅游组织能实现在地理上进行大踏步跨越。部分旅游公司甚至推出3000公里以上的“西北10日游”项目。许多知名度一般的旅游景区,在旅游线路上逐渐被跳过,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流量”成为此类景区竞争力的关键密码。

成渝地区拥有大量高知名度的“观光型”景区,在资源富集的成都以外,还有三峡风光、乐山大佛、阆中古城、大足石刻、峨眉山等重要旅游目的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依然具有全国层面的竞争力,其内部旅游组织也处在快速整合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催生了“网红城市”,成为传统景区以外的“新兴IP”,重庆就是网络热捧的“3D魔幻城市”,能否抓住互联网风口也成为提升景区知名度的关键。

(二)度假旅游:核心资源竞争优势不断强化

度假旅游的活动形式,多在单一景区长期停留,与该景区的核心优势资源关联紧密。在后疫情时代,跨国旅游难度加大,而交通便捷,国内度假旅游面临一定的机遇。越是具有独特自然环境、资源不可替代的地区,越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竞争优势。如拥有阳光沙滩的三亚、草原风光的内蒙古、黄河沙漠奇观的宁夏。相反,越是资源同质化、优势不明显的度假区则可能面临激烈的竞争。

成渝地区缺乏特殊地理环境,度假旅游在全国层面地位还不突出,但在诸多方面具有区域性的市场。一是夏日避暑旅游,如武隆仙女山、石柱黄水、成都龙门山等;二是成都这个“让人来了不想走的城市”形成的都市型度假,融合西岭雪山等特殊资源地区;三是在盆地之外的安宁河谷,有特殊的“阳光经济”,已经成为冬日度假的重要去处。存在的问题是旅游发展时间较长、市场相对饱和,如果产品业态上不能继续创新,其影响力难以向更大的区域扩张。

(三)大都市近郊游:市场快速扩大而可塑性强

重庆、成都等大都市外围正快速兴起以小家庭为单元的周末短途度假旅游。主要面向白领家庭(尤其带小孩)、年轻情侣;以轨道交通、短途自驾出行为主要交通方式,活动范围主要在大城市周边1小时车程内;以周末1日游、2日游为主,重视旅游体验感。此类旅游并不十分依赖传统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潜力大而可塑性强,是当下资本进入的重点领域,竞争也相对激烈。

此类旅游形式相对灵活,目前较常见的旅游产品包括:一是突出儿童的亲子旅游,如目前火热的儿童研学项目;二是一些主题公园,如永川的乐和乐都、龙兴的民国街等;三是乡野度假性质,如成都大邑、邛崃遍地开花的高级民宿。此外,一些成熟景区,如重庆长寿湖,也在谋划类似产品,功能上向都市近郊游业态转型。

三、辨析未来成渝旅游业布局趋势

(一)旅游消费能力持续向核心城市集中

未来成渝旅游业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主要是85后、90后年轻一代人群,包括2016年后的“回流白领”群体。这类人群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与先前的人群完全不同,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消费意愿高于上一辈人。这使得新生旅游需求,与此类人群的发展、流向息息相关。

从目前的人口趋势来看,年轻人群高度流向成都、重庆等核心城市,使得旅游消费市场向核心城市持续集中。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成渝地区超过50%的90后人口选择流入成都、重庆主城,而80%以上的老人留在广大市县。但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都在谋划向两大核心城市搬迁定居。因此,成渝两大核心城市不仅是域外游客集散的中心,更是未来本地旅游消费的主要市场所在,在未来旅游业经营发展中处在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二)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将继续加强

按照目前观光旅游业“强者串联”的发展趋势,跨区域的高等级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还将持续增加。这对于成渝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充分融入区域旅游新格局中,本地的重点景区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不能有效把握区域旅游线路发展趋势,则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错过行业整合带来的发展空间。

与成渝地区直接关联的国家级“旅游走廊”主要有两条:一是西安-成都-乐山-大理-丽江-昆明的西部走廊,沿线汇聚了大量知名景区,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互补,有潜力成为全国最富影响力的旅游大通道。需要说明的是,西藏方向的游览线路相对独立,与成渝旅游景区联合发展的势头不明显。二是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长江旅游走廊,目前虽然有贯穿长江的游船观光,但沿线景区的合作空间还未充分发掘。由于成都、重庆主城之间已经有便捷的高铁交通,如何串联两大走廊形成全国尺度“丁”字旅游形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成渝旅游业将形成三个主要板块

一是成绵乐板块:包括以成都为中心,乐山、峨眉山、青城山等龙门山山前地区的部分。这里是成渝地区人文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向北可联动西安,向南能串联云南,向西可进入西藏,向东能连通长江。成都本地生活氛围浓厚、消费文化突出,城市周边大小景区星罗棋布。无论旅游集散地位、全国范围的观光旅游、地区性的短途度假、大都市体验消费,均具有顶级的旅游价值和知名度。

二是“三峡库区”板块:包括三峡夔门,以及张飞庙、白帝城等周边景点。这部分是典型的观光型旅游,与三峡湖北段联系紧密,与长江下游旅游合作空间巨大。库区目前跨长江的旅游组织也是亟待提升的方向。目前跨江交通过于依赖万州,旅游线路与日常生活交通拥堵,旅游潜力还未充分释放。

三是环重庆主城板块:包括重庆城区,以及重庆主城周边景区。一方面是重庆“山地网红城市”带来的观光客流,这些人群许多在重庆停留后会流向成都方向;另一方面是重庆主城居民到都市近郊的旅游群体。两类人群的旅游需求还需进一步整合。

此外,一些潜力旅游板块目前还未成型,如嘉陵江沿线、乌江沿线等,旅游资源和体量与上述板块还有差距。而像武隆仙女山避暑区、泸州宜宾白酒风情带,属于特定类型的旅游节点,与其他景区组织关联较弱。川西高原不在常规“成渝地区”范围内,这里不过多涉及。

四、推动成渝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成渝地区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从经济运营机制上讲,随着旅游地产的下行,旅游业逐渐回归到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经济过程中来,“重投资、轻运营”逐渐过去。从行业动向上看,旅游业各主要板块都在重新“洗牌”,传统观光旅游业流量资源在快速集中,度假旅游越发突出核心资源优势,大都市近郊游随着消费升级而不断涌现。从旅游业的布局来看,随着年轻人流向大城市,旅游消费能力也在向核心城市集中,交通发展促使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成渝旅游业“两大走廊、三大板块”的空间格局也逐渐显现。因此,基于成渝旅游业当下发展动向以及当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业规划建设中常见的观点,提出对成渝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如下:

要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偏远地区经常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构想。事实上,随着旅游业行业洗牌,旅游经济的分布正向核心景区、大都市周边集中。地方发展旅游业,要基于地方资源特点、交通条件进行充分评估,要结合旅游业投入情况、现金流回报的预期做好充分论证,要充分看到房地产下行后“文旅产业”“康养产业”的转型趋势。

要加强与周边旅游区合作,打通关键旅游线路和客运交通。一是加强与西安、昆明方向的合作联系,整合西安-成都-昆明的国家级旅游通道,重点强化成都-西安联合旅游项目,重点打通乐山-西昌-丽江-大理-昆明的客运线路。二是加强长江沿线的旅游合作,重点加强水路与陆路旅游线路的充分整合,形成串联重庆-荆州-武汉-岳阳-鄱阳湖-南京-扬州-上海一线的“江湖世界”。

要深入市场需求策划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传统的旅游规划多习惯在“行政范围内”设计自我循环的游览线路,而且通常将“红色观光线路”“地貌奇观线路”“民俗文化线路”在空间上分开,并喜欢在远离景区的地方设计游客中心。这些做法既不符合游客实际游览中的路线选择,也不符合游客兼顾人文和自然旅游的习惯,客观上增加了旅游活动不必要的成本。

要做好“最后一公里”交通建设,实现“站点即目的地”的旅游布局。成渝交通已经有发达的高速公路体系和便捷的高铁网络,未来重点要构建从区域通道到旅游景区的快速交通,围绕重点高铁集散点完善租车服务,让景区游览更加快速便捷。在高铁带来的旅游资源快速整合的时代下,让各类景区尽快融入“大区域、大节点”旅游组织格局中去。

要加强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旅游业“讲好成渝故事”。文旅项目要加强文化传承,避免成为“古迹拍照”“古镇购物”的简单复制品。同时要注重现代文化提炼,寻找当代的文化元素,在旅游中展现成渝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风尚。

猜你喜欢
成渝旅游业景区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