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灸的渊源与应用*

2022-11-15 12:30王宜宸彭一唯万文蓉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督脉艾灸疗法

王宜宸,彭一唯,万文蓉,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9)

督灸是在中医经络理论与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对艾灸此类温热疗法的衍生与创新,通常是指在艾绒的基础上添加药材铺放在患者督脉皮肤上然后用火引燃而无明火的方式施灸。与其他艾灸疗法不同的是,督灸的灸材大面积接触皮肤,治疗时间更长,以温通之力贯穿治疗始终,因其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现就督灸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1 督灸简介

1.1 名称与发展

督灸又称通督灸,是指作用在督脉上的中医外治灸法之一。《灵枢·官能》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沿脊柱方向铺放灸料,形状长而蜿蜒如蛇,放置锥形的艾炷后,又犹如龙背,故根据其外形特点又有“长蛇灸”、“火龙灸”、“龙骨灸”之称。铺用的灸料多用姜、蒜、附子等药物,其上再有艾炷,将人体皮肤与艾炷分隔,热源不直接烫灼皮肤,而是借助温热之力将药力渗透入人体,故其使用方法属于铺灸、隔物灸类。

督灸源于民间,有许多相似的疗法,对药材的运用繁多,自晋代宫廷御医从民间发掘引用后,便一直作为养生之术存在于高庭,运用“瓦甑”作为灸器增加舒适感,直到清末废止针灸[2],便一直只在民间流传,因此缺少系统的整理。督灸在现代重新兴起,首先由浙江罗诗荣[3]基于督肾之论用“铺灸”治疗寒湿痹证,特别是虚寒证的慢性疾病,疗效颇佳,施灸部位多选用大椎穴至腰俞穴,混合运用自配灸料如陈年艾绒、大蒜泥、斑麝粉等等,但具有术后皮肤起水泡、易感染的问题。此后由山东崇桂琴[4]对罗氏督灸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开展了督灸治疗强制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大量临床研究,证明督灸治疗AS疗效显著,且在罗氏的灸料基础上制作了发泡和不发泡两种督灸方,加垫桑皮纸,减少皮肤烫伤,增加了疗法的安全性。甘肃何天有教授沿用崇氏督灸的方法,系统性总结了督灸疗法的中医辨证理论,重视中药在其中的运用,将中药配伍组方、穴位选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发表《何氏药物铺灸疗法》一书。安徽蔡圣朝教授[5]以自主研发督灸器辅助优化治疗方法,将受众人群扩大,使操作更加便利。四川吴节教授[6]将悬起灸法运用在督灸上,再一次简化操作过程,在传统长蛇灸的基础上运用多个艾灸盒同时进行督灸,可随时移除艾炷,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提高患者接受度与普及力度。经过多次改良与充实,督灸逐渐被推广至养生保健领域,不仅发挥着治疗作用,更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1.2 病症与机理

督脉为人体“阳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具有统帅诸阳经和总督一身阳气的功能,而又与任脉、冲脉同源于胞中,因此与诸经脉均具有紧密联系。基于此理,通过外部手段干预督脉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素问·骨空论》有“督脉生病话督脉,治在上,用骨、针、药熨”指导了作用于督脉的治疗方式,因此督灸多用于治疗因阳气不足、经络不通等等而导致的慢性虚耗性病证。督灸因其宽度、作用范围不仅包括督脉,还涵盖了两侧夹脊穴甚至背俞穴,加强了背部经络的刺激,综合效力更强[1-2,7]。

艾绒是督灸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绒由艾叶制成[8],具有温通经络、活血行气的功效[9]。现代研究认为,艾灸通过物理、药理、局部综合效应发挥作用,其中对表皮产生热刺激,能引起生理炎性反应,激活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对机体的循环与代谢的调节作用[10]。督灸的灸料常加用姜片或大蒜作为介质,加强渗透力,生姜的挥发油和姜辣素能刺激体表,大蒜抑菌、解毒消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助药力[11]。督灸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加入中药粉剂,然后借助介质的渗透之力作用于人体,以改善症状。督灸因其综合调理的能力,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骨科等其他疾病。刘安国等[12]对以铺灸为主的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进行了Meta分析,纳入了1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证明铺灸治疗AS总体有效率高于口服西药疗法,疗效具有优越性。王岩红等[13]将4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开展督灸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结果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罗明等[14]通过筛选分析纳入10篇长蛇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进行Meta分析,长蛇灸为主的疗法总有效率高于其他疗法,具有统计学意义。张俊红[15]运用督灸配合西药治疗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活量与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刘翠萍等[16]对46例产后身痛的患者进行隔姜蒜督灸,总有效率达93.5%。李跃等[17]对4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督灸联合火罐治疗,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显著。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对督灸的应用广泛,但督灸具有热灼易燃易烫伤的问题,因此督灸的规范操作方法尤为重要。

2 督灸应用

2.1 操作与禁忌

督灸范围纵向有从大椎穴到腰俞,或大椎穴到长强穴,横向覆及脊柱两侧第一侧线和(或)第二侧线。督灸操作根据器具有无可分为两种,即直接灸和器具灸。直接灸:一有以罗氏为代表的督灸操作方法,第一层将蒜汁(片)作为介质,灸料(药粉)铺抹皮肤,其上第二层以一定厚度蒜泥做间隔,最上第三层放置艾炷;二有用姜汁(片)作为介质,灸料铺洒,而后垫上一层桑皮纸,再上用生姜泥做间隔,以艾炷灸之[18]。此二者外,仅灸料(药粉)不同,因人而异。器具灸:是指使用器具盒或其他工具使艾绒与铺料分离,如悬起灸般可以随时搬离体表,此法防治烫伤和过度灼热,充分考虑患者的治疗感受。一般治疗以3壮艾灸为度,点燃后任其自灸自灭,最后移除全部灸料,使用纸巾或温热毛巾擦拭局部。

督灸注意事项[4,19-20]:患者需采用相对舒适的俯卧位姿势接受治疗,且不能随意活动,以免烫伤;治疗前做好皮肤消毒,以免外邪入侵引发疾病;涂抹介质需密切询问患者感受,以免刺激量过大,超出患者耐受程度;铺放灸料需按照督脉循行路径,避免位置偏离;姜(蒜)间隔墙紧密连接,需成形状不松散,且需掌握厚度适度(约2~3cm),过厚热度难以渗透,过薄容易烫伤或患者难以忍受;治疗时间长,需密切关注患者精神状态,了解患者身体感受,保证患者安全,避免意外发生,医者治身还需治心,可通过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情况。

督灸的禁忌症:接受督灸的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俯卧的姿势,对身体的耐受能力有一定要求,孕妇及关节畸形等不能长时间俯卧者不可进行督灸治疗;出血倾向、出血不止、过敏患者、糖尿病患者不宜接受治疗;造血系统、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不可督灸;装有心脏起搏器、高热患者不宜督灸;昏迷、神志不清、行为不能自主控制的人不可督灸;患者身体状态需调整合适。此外治疗结束后,患者需禁食生冷,避免风吹受凉。

2.2 防与治

《庄子·养生》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年,可以尽年。”督脉对人体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适度的督灸进行疾病预防,蕴含了冬病夏治、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督灸治疗宜选在人体阳气升提的时间,如每月上半月、一日中的上午。而在一年之中,最佳督灸时间为三伏天[7,21-23],此时为一年之中阳气最旺之时,通过督灸引动阳气,助阳布散,通调气血,充养四肢百骸,祛散病邪,巩固元气,以夏之阳治冬之病,正如《神灸经纶》记载:“艾灸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其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胃肠炎等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防治复发。亚健康人群在世界普遍存在[24],根据王琦体质学说,督灸尤其适合阳虚、痰湿、血瘀体质人群[25]。胡秀武等[26]对60例阳虚体质患者进行长蛇灸,患者反复外感的情况6个月期间明显减少,能有效防治外感疾病,疗效持续且稳定。督灸在中医治未病的观念下具有充足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实际应用。

3 总结与展望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主动,阴主静,阳主阴从,方能阴阳平衡。督灸可以调动人体阳气,使人体正气充足,从而使人体阴阳平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如《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研究亦表明督灸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具有确切的临床价值,但仍存在操作未规范、理论不够系统的问题,目前临床研究众多,但仍缺少大数据、多中心的相关研究,也缺少高质量研究项目支持,在信息大融合的数据时代,中医在实践中不断与科学技术结合,其成果以新的诊疗手段、新的干预工具、新的科研方法综合呈现,在解决最广泛的民生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督灸与时代共进,技术也需要随着时间不断革新,在以“治未病”的防治观念下,督灸的蕴含文化符合社会潮流,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值得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项目,探索其机理与奥秘。

猜你喜欢
督脉艾灸疗法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艾灸保健知多少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婆婆迷上了艾灸
最方便的健身
千万“别”艾灸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