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研究进展*

2022-11-15 12:30官霈钰徐友华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针法后遗症偏瘫

官霈钰,徐友华

(澳门科技大学,中国澳门999078)

中风是因风、火、痰、瘀痹阻经脉而引发的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也称卒中。本病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范畴,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且常常留有后遗症,偏瘫就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的一种。目前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方法主要以中西医结合配合康复治疗为主[2],而在中医疗法中,针灸作为一种特色疗法,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从而在国内外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3],对于不同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多,现就近年来对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1.1 传统针刺法

传统针刺法认为中风后遗症偏瘫应该从“痿证”来论治,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在进行治疗时取患侧的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穴,上肢取手阳明大肠经患侧的曲池、合谷、肩髃等穴,下肢取足阳明胃经患侧的解溪、足三里等穴位[4]。杜念念[5]通过针刺极泉、水沟、内关、手三里等主穴,并根据不同辨证进行配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44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功能综合评分、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孙刚毅等[6]通过传统针刺并结合“老十针”法针刺肩髃、极泉、手三里、内关、昆仑、太冲、足三里等穴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29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下肢不遂和气短乏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和FⅠM、BMⅠ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在机制研究方面,石学敏教授认为普通针刺能改善脑内动脉异常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强脑血管舒缩功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部血流量,从而改善受损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速恢复神经功能[7];杨进廉等[8]研究发现普通针刺法可通过升高脑和脊髓内抑制性递质如Gy、GABA和调节性递质5-HT,并降低兴奋性递质如Gu含量来达到调控脑内神经递质紊乱的目的,从而有效缓解中风后遗症偏瘫。

在《素问·痿论》中提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若其气血虚衰则肢体痿弱,关节不利[9],传统针刺法根据此“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针刺激发阳明经经气,使得经络得通,气机升降有序而痰瘀散,气血生化有源而筋骨健[10],对于中风后遗症偏瘫具有比较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2 特色针法

1.2.1 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是石学敏院士所创立的一种刺激性较强的特色针刺疗法,这种方法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左刚等[11]通过醒脑开窍针法针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等穴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50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88.0%,要高于对照组74.0%(P<0.05),治疗后试验组NⅠHSS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FAC评分、Brunnatrom功能评级、Barthel指数以及SF-36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7天和14天后试验组血清CRP、NO、Hcy水平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何嘉慧等[12]通过常规治法结合醒脑开窍法针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穴,并随症加减相应穴位治疗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40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P<0.05),且试验组NⅠHSS评分、BⅠ评分改善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醒脑开窍法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吴赞杨等[13]通过醒脑开窍法针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穴并结合康复治疗治疗中风偏瘫患者60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上下肢FMA评分、ADL评分及肌力改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郭蕴萍等[14]通过手针疗法结合醒脑开窍法针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穴等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P<0.05),且肌力恢复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醒脑开窍针法结合手针法对于患者肌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在机制研究方面,王文秀等[15]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醒脑开窍针法可通过降低血清和脑组织中的炎症因子ⅠCAM-1、MMPs-9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并改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作用,且其疗效与针刺时长、周期呈正比。徐磊等[16]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可上调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从而有效促进其神经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缓解病情的进展。

醒脑开窍针法从创立至今已有近50年历史,其以中风病机“风、痰、瘀”为切入点,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穴,极泉、尺泽、委中穴为辅穴,且强调在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穴的行针中需以患肢抽动3次为佳[17],其严格规范的操作使得临床疗效确切,运用广泛。

1.2.2 巨刺针法

巨刺针法在现代研究中认为其主要适用于痛症和中风后遗症中,尤其在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更为普遍应用[18]。樊留博等[19]通过子午流注纳甲法及合巨刺针法针刺阳明经穴并佐以肩髃、外关、髀关、伏兔、悬钟、申脉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32例,观察其疗效,并用表面肌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BⅠ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1),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CSⅠ评分以及NDS评分均有下降(P<0.01),Hmax/Mmax试验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子午流注纳甲法结合巨刺针法可降低偏瘫患者肢体肌张力并改善其运动功能。殷玉鹏等[20]通过巨刺法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患者35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4%,要高于对照组81%,且试验组痉挛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巨刺针法与夹脊穴针法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具有良好的疗效。张艳等[21]通过巨刺针法针刺健侧肩髃、曲池、悬钟、阳陵泉、足临泣等主穴并随症配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8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67.7%(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MAS、CSⅠ量表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巨刺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有效的疗法。万娇等[22]通过巨刺导引复合针法针刺臂臑、阳溪、中渚、髀关等穴,并配合焦氏头针取穴治疗中风偏瘫患者66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巨刺导引复合针法更加有利于中风后偏瘫患者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

在机制研究方面,有学者发现,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其血脂水平、脑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均发生异常[23-24],而通过巨刺法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改善[25]。江静等[26]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巨刺法可以有效缓解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推测其机制可能与cAMP-PKA-CREB信号通路有关。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历史悠久,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的记载,现代研究认为巨刺针法一方面针刺健侧可加强其血液循环和血流量,充分建立侧支循环以促进脑功能的重塑;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过于刺激患侧,加重其高肌张力症状。虽然巨刺针法临床应用不是特别广泛,但其临床疗效值得医学工作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1.2.3 腹针疗法

腹针在现代研究中认为具有调理人体脏腑阴阳,引气归元,益气健脾,补肾益精的作用,常常和四肢穴位相配合进行针刺治疗,以期实现标本同治的目的。丁慧敏等[27]通过腹针针刺君臣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佐使配穴(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外陵、商曲)等穴结合普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30例,并观察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对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腹针疗法结合普通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效果更好。崔海[28]通过腹针针刺中脘、气海、关元、建里、石门、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上风外点、下风湿点、下风下点穴结合头针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30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显效10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6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为80.00%,可看出试验组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吉学群等[29]通过腹针针刺中脘、天枢、关元、滑肉门、外陵穴结合项针针刺风府、风池、大椎、天柱、百劳穴的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30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从患者的上下肢Fugel-Meyer评分、下肢Ashworth分级、痉挛侧上肢肌电F波波幅、时限以及阈值方面的改善情况来看,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0.0%,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0.0%(P<0.01),说明腹针结合项针治疗较普通针刺法更能降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并缓解其肌肉痉挛情况。何圣三等[30]通过腹针结合项针针刺滑肉门、天枢、关元、中脘、外陵、大椎、百劳、风府、风池、天柱等穴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45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治愈11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4例,得出总有效率91.1%,说明腹针结合项针可降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并缓解其肌肉痉挛。而在机制研究方面,周海纯等[31]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头腹针疗法可调节缺血性中风大鼠脑损伤后Hes1 mRNA以及Hes1蛋白的表达,从而调节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腹针疗法是一种以神阙布气和腹部腧穴为核心,调节脏腑失衡为目的的新型针灸疗法。腹部是五脏六腑汇集之所,针刺腹部可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且在现代医学看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腹针疗法可以改善脑病变部位的神经血管再生环境[32],近年来在运用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的治疗中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1.2.4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是根据传统针刺疗法所创立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它把病症表现部位归结于身体两侧6个纵区中,在根据分区确定进针点。当身体某个纵区内出现某种病症时,则在该区两侧腕部和踝部各自选取其相应的进针点实施针刺治疗[33],现代研究中已有学者将腕踝针法联合应用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的治疗中且取得了更优的疗效。景福权等[34]通过腹针针刺中脘、天枢(双侧)、气海、关元穴,腕踝针法针刺患侧上1区、下1区,再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FMA、CSS及Berg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所提高(P<0.05),Hcy水平的降低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腹针结合腕踝针及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更优。洪广[35]通过腕踝针法针刺患侧上5、下4区,并结合头针法针刺患肢对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语言区等以及体针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53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腕踝针联合头针和体针疗法有效率为52%,要优于单独的体针疗法有效率43%(P<0.05),说明腕踝针联合其他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效果更好。

在机制研究方面多数学者都认为其与神经系统有关,张心曙教授[36]认为腕踝针作用机制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使得症状缓解;胡新耀等[37]认为腕踝针主要刺激部位在皮下浅表层,从解剖学来看其为疏松结缔组织富集带区,其中含有比较多的组织体的气化物质,是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的感受器,传导兴奋高效、快捷,因此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腕踝针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浅刺针法,具有无痛、便捷、起效快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而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其类似的刺皮针法记载:“直刺针者,引皮乃刺之。”且腕踝针法的分区与十二经皮部的分区大致相同,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一步作用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未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为腕踝针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1.2.5 其他特色针法

在临床研究中还有其他特色针法也被逐渐运用到中风后遗症偏瘫的治疗中。徐利民等[38]通过阴阳经穴透刺曲池、手五里、阳溪、内庭、髀关、伏兔等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患者43例,并与对照组比较疗效,结果显示治疗8周之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5.3%,高于对照组74.4%(P<0.05),说明透刺法与普通针刺法相比对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更好的疗效。王文远教授创立的平衡针法可通过调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来实现对于机体管制作用[39],潘俊晓等[40]通过平衡针法针刺偏瘫穴、肩痛穴及腕痛穴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31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其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明显(P<0.05),说明平衡针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综合能力与传统针刺法相比疗效更优。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疗法是一种根据临床针灸经验选穴配穴的疗法,曾访溪等[41]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靳三针疗法治疗166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效果,结果发现试验组(颞三针+手足挛三针)总有效率94.9%,对照组(颞三针+手足三针)总有效率90.2%(P<0.05),说明靳三针疗法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效果明显,且颞三针+手足挛三针效果更佳。

特色针法是在常规传统针刺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产生的新兴针法,除了上述提到的透刺法、平衡针法、靳三针以外,还有诸多其他的特色针法,例如眼针、项针针法等对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治疗都有不错的效果。以眼针为例,中医机制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故而针刺眼周穴位可调节脏腑精气而治病,现代医学则认为眼周浅筋膜内有着较丰富的血管网络及躯体感觉神经,而针刺该区域可以让针感通过感觉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继而改善患者患侧感觉和运动功能[42,43]。特色针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辅助改善患者病情,故而应及时整理归纳有效的特色针法,以便更好的运用到临床中去。

2 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艾灸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认为其具有提升局部气血流量和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情况,提升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水平,恢复机体失衡状态的作用[44]。聂斌等[45]通过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扶阳灸法,灸其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并观察其肌痉挛、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扶阳灸疗法治疗1、2个月后与加单纯火疗法相比,其对上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作用更强(P<0.05),说明扶阳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况,并促进患者恢复运动功能。霍新慧等[46]通过艾灸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悬钟、中脘穴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36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试验组对临床痉挛指数CSⅠ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优(P<0.01),对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也比对照组更优(P<0.05),说明艾灸结合康复疗法比单纯康复疗法更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状况,提高其运动功能。

在机制研究方面,承淡安教授认为“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多痰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而艾灸通络利窍,益气活血,可有效改善病情[47]。而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灸法可明显降低病灶血管的通透性,并加强白细胞向炎症组织聚拢,从而减轻局部组织过度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48]。更有学者通过研究脑肠轴学说,分析脑肠-灸法-中风相关性,推测出腹部施灸可改善脑肠相关病情,从而有效缓解中风后遗症偏瘫[49]。

灸法因其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在治疗中风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传统疗法中治疗经脉拘挛类疾患的一种重要手段[50]。但其在选穴、治疗量等方面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且对于灸法治疗中风的机制研究方面稍显欠缺,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3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

李英坤等[51]通过电针刺激四肢阳明经穴手三里、肩髎、风市等穴并结合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70例,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1.43%,与对照组71.67%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生活和运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着提高。孙萍萍等[52]通过电针刺激联合隔药灸患侧上肢的肩、肘、腕、手部经筋结点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53例,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是96.2%,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P<0.05),在中医证候评分和MAS评分中,试验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在FMA、BⅠ、SF-36评分以及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和时限变化中,试验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赵军[53]通过对照组采用针刺主穴风池、身柱、至阳等穴配命门、外关、丘墟等穴,试验组采用平补平泻法第一天针刺四肢穴位合谷、环跳、解溪等穴,第二天针刺背俞穴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28例,结果显示试验组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0.71%(P<0.05),试验组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Barthel指数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余志辉等[54]通过针刺极泉、大陵、天井、照海、申脉等穴联合自拟养阴熄风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3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2.9%,高于对照组61.8%(P<0.01),可更好的改善患者肢体痉挛,促进功能恢复。

在机制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针药并用可以发挥多靶点、多通道的综合作用,虽然在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去挽救缺血半暗带这单一靶点的事件上其作用目前还不太明确,但在急性期干预损伤联级反应的多分子机制和在恢复期协助神经功能恢复上却显现出其优势所在[55]。从中医机制来看,针药结合也能发挥中医标本并治和脏腑经络并治的作用,以便更全面的治疗[56]。

针药并用是应现代临床多技术多组合而出现的复合治疗法,针灸于外可疏通经络,汤剂内服可调理脏腑,二法结合,内外兼顾,可更好的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但近年来对于针药并用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仍然很少,文献仍多以NⅠSS评分、BⅠ指数等作为其临床疗效的指标,而对于针药并用的具体作用靶向与作用途径却并未阐明,所以未来应在该领域深入研究。

4 结语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具有沟通内外、调节阴阳等作用,且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整理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一些研究进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报道的研究中部分样本量比较少,故不能排除存在样本误差的情况;(2)后期有部分没有随访,因此一部分患者不能得其治疗效果的反馈情况;(3)虽然每个研究中都有疗效评定的标准,但仍缺乏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要更加重视针灸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建立统一的纳入和评定标准,使得各种疗法之间更具有可比性,这样才能使中医针灸逐渐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针法后遗症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春天的“后遗症”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