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性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2022-11-15 14:12江剑平邓倩仪李宇晴宋海燕季青宇岳子斌
关键词:性健康思政评价

江剑平,邓倩仪,李宇晴,宋海燕,季青宇,岳子斌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17)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内容重点和教学体系设计,要求各专业课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2].

性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值得探讨.性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包括“性健康教育学”“走进性科学”“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等3门课程.它们是以性生物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和性教育学等研究性科学发展规律的学科为理论基础,从人类性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等3个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学、全面的性健康教育课程.本系列课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3]为指导,确立课程目标,并以此开展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流程重塑,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成效,以科学评价反馈促进课程持续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社会反响热烈.

1 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开展性健康教育,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法规.202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4];2021年8月20日修订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5];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7],其中性与生殖健康就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其他4个方面都与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主要目标之一是“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策略措施中指出“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将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效果”[8].可见开展性教育是国家的政策要求,国家也为性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性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许多人存在着“性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性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等错误观念.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性教育,许多人对性一无所知.并且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西方“性自由”等观念不断渗透,冲击着人们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和婚恋、生育观念的变化,关于性的错误观念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2 课程思政建设、教学设计与实施

我国性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中要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在科学、全面的性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用科学性知识去占领媒体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领正确的性观念.

OBE理念的核心是“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正好契合“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性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借鉴国内外一些教改的经验[9-25],以OBE理念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确立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性教育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以产出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突出课程思政育人价值

根据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团队进行集体讨论,确定本课程的宗旨为普及性科学、促进性健康、构建性和谐、提升性文明.明确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后,课程将围绕这3个目标展开内容重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

2.1.1 思政目标

思政目标是:具备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健康性观念和理智判断力;具备生命观念、性健康意识、性法制意识和性道德观念;具有传播性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1.2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理解和掌握性科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国家的性教育和生育政策;能运用所学知识理智、客观、科学地分析、解决社会性相关问题和生育问题.

2.1.3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能应用所学性知识指导身心健康发展和生育调节,健全人格;能把握性教育的正确导向,初步具备设计、开展性教育普及活动的能力.

2.2 以思政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让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全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优化具有同向性及互动性特征,课程思政建设必然关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构[26-27].课程根据思政目标和课程特点,确定“点-线-面”统一协调的三级课程思政目标框架(图1),进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课程围绕思政目标这个“点”为核心,从性生物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3个维度确定3条课程思政“线”路;在每个维度的“线”下确定每章节的具体思政元素,进而在课程内容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其中“点”目标为课程的思政目标;“线”目标为3个维度的目标;“面”目标为各章的思政元素,具体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目标与课程章节内容的对应关系

图1 “点-线-面”课程思政目标框架

2.3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育人贯穿教学全环节

课程积极响应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7]实施途径中“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多形式开展健康实践、多途径加强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的要求,以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走进性科学”(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JNU-1001774009)为基础,在前期线上教学实践[28]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类型和专业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分层教学.

2.3.1 创新教学方法,分类开展教学

本课程的选修对象范围广泛,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社会人员,包括师范专业学生、非师范专业学生和网络继续教育学生.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个性化培养,使之更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1)师范专业学生.针对本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因其未来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本校开设“性健康教育学”课程,以“读思达”教学模式,采用“线上学习+线下研讨+课后拓展”的混合式教学形式,着重加强师范专业学生性教育责任感、性教育使命感、性教育导向、性教育意识的培养,提升他们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非师范专业学生.针对全国高校非师范专业学生,因其未来就业方向广泛多样,教学团队开设“走进性科学”课程,采用“线上学习+线上直播+线上讨论”的形式进行线上教学,主要普及性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树立科学的性观念,自觉抵御不良性诱惑,端正性行为,从而营造良好的性社会环境.

(3)网络继续教育学生.针对全国已就业成年学生,由于职业发展或家庭需要,教学团队开设“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线上学习+专题讲座+主题讨论”的教学形式,以专题为突破口,使其深入理解性科学,培养科学的性观念,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的性问题,积极响应国家人口和生育政策,增强其在自身的岗位上或家庭中开展性教育普及的意识和能力.

2.3.2 “读思达”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形式

本文以“性健康教育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为例,说明如何把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让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环节.“读思达”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在大学教育中应用较少[29-32].“性健康教育学”以“读思达”教学模式,采用“线上学习+线下研讨+课后拓展”的混合式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图2、图3).

图2 融入课程思政的“读思达”教学模式

图3 “性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流程

(1)读:以学生为中心引导线上学习.课程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走进性科学”为资源(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FJNU-1001774009),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线上视频学习、测验和讨论等环节理解和掌握性科学的基础知识,提升性认知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感受祖国的伟大、制度的优越、生命的美好,同时为线下研讨奠定基础.

(2)思: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线下研讨.课程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课堂研讨,创设情境,通过测验、调查、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演示实验、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线下互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知识内化的同时,适时进行价值引领.

(3)达:项目式学习引导课后拓展.课后学生通过主题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通过小组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并展示自拟的性相关项目,或开展性教育普及活动,在实践中体现育人价值,增强学生开展性教育普及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10].

2.4 以评价为依据,实现持续改进,让思政育人效果不断提升

教学团队参考许祥云等学者[19]的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等进行全面分析,初步建立了“评价-反馈-分析-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找出差距并加以改进,形成持续改进机制,促进课程健康发展.教师通过平台讨论、作业、考核和学生评价反馈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程与教学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改进和更新,保证课程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存.

2.4.1 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业评价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非标准化考核+标准化考核”的形式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多样化的跟踪与评价,进而通过目标达成度分析,找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促进育人效果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评价包含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中.线上和线下的讨论主要表达学生的观点,课后拓展中的项目意义、设计理念等都体现了课程思政效果,均属于课程思政评价内容(图4).

图4 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2.4.2 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反映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满意度,并能适时了解学生、同行、社会的需求和反馈意见.课程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的方式进行.(1)学生评价.学生是教师的第一服务对象,因此,学生评价反馈最直接也最重要.学生有多种渠道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学校教务系统匿名为教师打分或填写意见;通过QQ群随时反馈意见和建议;通过课后问卷调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课程满意度等进行打分.(2)同行评价.同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熟悉,对教师的评价更全面,也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学院同行教师、课题组教师进行听课,并及时反馈授课情况,促进共同进步;同时,学校、学院督导员也随机不定时对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指出需要改进之处.此外,本课程还专门请国内性教育领域的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把关,使课程更准确地把握性教育的正确导向,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社会评价.由于课程既面向本校学生,也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员,教学团队非常关注社会对课程的反馈评价,及时收集不同平台、不同渠道、不同类型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断提升课程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3 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1)课程辐射面广,社会效益明显.“性健康教育学”和“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案例分别在新华网(https:∥m.xhsz.news.cn/curriculum/detail/754 )和在线学习平台(https:∥mp.weixin.qq.com/s/TpIXzjlc-xET8mnMr8z0vQ)展播.课程先后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优课联盟、智慧树、好大学在线、MOOC中国联盟等平台上线,同时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2年6月,课程累计选修人数超过16万人,高校超过260所.课程负责人先后在全国各级各类会议开展讲座或报告20余场,介绍性教育的经验,为他人开展教学改进提供有益参考.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福州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做过相关的报道.(2)学生的性教育责任感和能力明显提升.性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为大、中、小学和社区开展性科学普及活动,3 年时间共开展了近20场活动,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和肯定;在河南水灾期间,性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自发向灾区寄去一批卫生巾,为灾区女性解决燃眉之急.(3)课程得到中国性学会和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系列课程获得国家级课程称号.“性健康教育学”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走进性科学”获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先后出版2部教材.通过教改不断总结提升,笔者撰写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33]纸质教材和“走进性科学”数字课程[34],为我国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案.(5)发表论文40余篇.课程组教师带领学生不断开展性教育调查和教学改革研究,其中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篇,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性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也为性教育开展提供借鉴.

课程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和荣誉,但我国的性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拟联合不同地区多所高校建设全国性的“性健康教育”虚拟教研室, 汇集各高校、各专业从事性教育教师的专长和优势,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扩大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努力实现普及性科学、促进性健康、构建性和谐、提升性文明的目标.

猜你喜欢
性健康思政评价
国内外培智学校性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性健康教育,教师怎么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利用主题活动浅析小班幼儿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研究策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注性健康教育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