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对中职教师幸福感的提升

2022-11-15 12:01曾伟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学中职教育

曾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空前高度,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变得更加自信、更加自强,我国专任教师总数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4.4万人,增幅达26%。教师队伍的结构在不断优化,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超过50%,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从22.9万人增长到42.4万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6.9万人增长到13.2万人,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了支撑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大国良师”。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2020年我国就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据2022年8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表明,中职类学校在2021年全国设置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35.08%、33.49%。2012-2021年,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111万人增至129萬人,增幅1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50%。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却承受着高速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以及“三教”改革、信息化使用等教育体制、教学方式改革带来的压力,部分教师自我调适能力缺乏,导致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帮助中职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需要我们修订完善各类制度,打造中职老师受人尊重的外在环境,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从教师本身的内在去探究,去发现教师的内驱力,进而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20世纪积极心理学从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

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简单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研究的内容是活力与美德,积极的品质。通过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塞里格曼(2002)最初明确提出积极心理学关注焦点是幸福,认为幸福包括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三个基本要素。随后,在2011年又首次提出PERMA 模型,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首字母 P、E、R、M、A 构成 PERMA模型五大要素。其中,积极情绪包含乐观、快乐、自信、希望、等情绪;投入是指沉浸于某一事件所带来的充实与满足感;人际关系是人与人沟通中的心理距离与心理关系;意义是某一事件带来的自我提升与价值;成就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伴随的认同与自我满足感。

积极心理学虽然从形成到目前时间并不长,还处于发展的时期,但它却从新的视角为我们追求幸福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的路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国家已经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如何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内心感受到幸福感,自然应成为当代心理学最迫切的任务。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理论结构。通过对主流心理学的纠正,给现存的心理学内容与形式以补充。从长远看,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可能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与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以新的方法看待人类的生存和问题的解决,而新的方法、新的思维的出现则是一门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论积极心理学是否遭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的命运,它必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

二、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201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其中,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与一般国民群体相比要差一些,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人文关怀相对忽视。2019年,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协会指导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明日》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的文章。该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被调查教师中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的占32.4%的,教师中亚健康心理患者占到72%,其中61.2%的中小学教师有焦虑征兆,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心胸狭隘、自我封闭、情绪不稳定、牢骚满腹、过于自卑或自负等。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及新浪网联合调查结果表明,2019年82%的中职教师感到压力较大,30%出现严重的倦怠情绪,40%的心理不健康,20%的生理状态较差,大约62%的教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当前部分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高度重视。

三、培养幸福中职教师的策略

(1)进一步突显中职教育的特色,提升中职教育的地位。中职教育近年经常受到“声誉差、地位低”的议论,社会接纳度低,重要原因在于中职学校仿佛已经陷入了“生源差—管理难—质量次—就业劣—招生难”的恶性循环。“延期中考分流”和取消中职教育的声音一直未停止过,而作为一线的中职教师,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纠正本应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就应养成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乃至承担了家长的部分职责,隐形的付出远远大于学生学业成绩的体现,却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家校冲突时有发生,使的教师感到身心疲惫,无成就感,挫折感强,因此远离幸福感。

从标本兼治的角度看,只有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的方向,赋德学生健康成长,赋能职教体系建设,并在策略上赋责地方政府主导,切实为中职教育创造一个真正友好的发展环境,方能有效促进其中职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才能转变社会风气,使中职教师感到付出有收获,个人有成就。

(2)培养中职教师积极的情绪,提高个人教学水平。中职教师由于长期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感到无奈,逐渐对工作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因此要不断通过专项培训,提高中职教师的积极情绪,确立职业价值观。中职教师要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低端技能、重复操作、危险程序已逐步被机器人取代,低层次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而中高层次岗位的履职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越来越跨界,远非中职毕业生能够胜任。因此要将以往中职毕业生重就业转变为“升学与就业并举”,不断通过中职教师自我的提升,去提高中职生的质量,这不仅契合了新时代企业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家长(学生)对于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期待,而且符合目前“中高本硕博一体化”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的要求,让中职教育成为“后进生”素质提升、素养形成的摇篮,成为高职教育的生源蓄水池,成为夯实技能型人才成长基础、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

(3)构建平台,让中职教师专业化成长。“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提出人是有尊重的需求的,既包含了自我的尊重也包含了他人的尊重。中职教师的幸福感作为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具体体现在哪里?个人认为就在于被人需要,在这种被人需要的过程中去体会教育的快乐。中职学校要为教师积极设立各种成长平台,通过校本培训,科研课题,新老结对,名师工作室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强化其专业性,使得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感。

猜你喜欢
心理学中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