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以经济网络为理论视域

2022-11-15 14:08李宜达王方方
闽台关系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商贸双循环大陆

李宜达,王方方

(1.汕头大学 商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2.广东财经大学 数字经济学院,广东 佛山 528100)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回顾

当前,世界经济运行整体呈现逐渐放缓甚至深度衰退的趋势。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另一方面,俄乌冲突扰动下全球经济不稳定性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中美博弈加剧、政经摩擦不断,加之台湾岛内政局混乱,致使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遭遇重大冲击与挑战。这意味着后疫情时代推动两岸经贸良性互动需要全新的思路与路径。

关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理论探讨,一直是两岸问题研究的重点,其核心要义是探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立足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学界围绕一系列区域合作主题展开考察,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华南经济圈”概念的提出[1-2]、两岸共同市场的实现机制[3-4]、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构想[5-6]、《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过程中的两岸合作机制[7-8],以及两岸区际对接与经贸整合[9-10]等议题。随着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目标的提出,这一议题逐渐成为新时期学界聚焦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阐释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11-12]、分析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13-14],以及探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设计[15-16]。

整体来看,已有研究注重从宏观视角对两岸经济互动及合作机制进行审视,且考察范围日益扩展,逐渐呈现理论化、系统化的趋势,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也由此不断深化。但是,现有研究多专注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探讨,尚未综合研究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较为复杂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实际上,从经济网络视角来看,两岸经济联系可视为各部分、各环节、各领域、各层面相互作用的开放式网络系统。因此,本文在把握新时期两岸经贸关系的基础上,以经济网络为理论视域,分析两岸融合发展与经济网络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背景,多维度构建两岸经济网络,从而为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实现路径。

二、两岸融合发展与经济网络布局的内在关联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与经济网络理论的相互耦合

从理论归属来看,关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范畴。(1)广义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政策协商和经济合作,破除商品、要素、金融等领域的人为分割与限制,逐步实现区域经济高效分工和联动发展。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协商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与措施,以协调分工为基础,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最终把不同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同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存在密切联系。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以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资源配置贸易模型和特殊要素贸易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贸易模型和产品周期贸易模型为代表的当代贸易理论等三个阶段。随着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多层次的网络化特征,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需要,学界开始从经济网络视野研究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构建,以作为其新的理论支撑。

经济网络理论主要关注经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考察由节点联系产生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与溢出效应。[17]区际联系往往是多层次、差异化的,人口、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够增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际网络化连接并形成网络外溢效应,进而推动区域经济融合。[18]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问题,本质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化特点密切相关,主要可从政府网络、商贸网络、区域网络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1.政府网络。政府网络指的是大陆的地方政府与台湾地区各县市政府所形成的网络化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经贸合作关系的网络化特征愈发明显。从本质上而言,由国际贸易与区际对接所催生的经贸网络是一个由权力机构所组成的“道德规制团体”,既能够在遵守经贸规则的网络成员之间建立起信任机制,促进商贸合作发展,又能够通过相应的惩罚机制,对契约网络中具有违约倾向的成员形成一定的约束。[19]这一网络化机制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从政策制度、法律规制、资源保障等方面为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的合作网络搭台、撑台、护台。[20]不同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掌舵媒介作用的机制,可定义为区域政府网络化机制。[21]政府网络是引致空间功能分工演化的关键要素,能够抑制区域经济的发散式增长,驱动区域内部分工的平衡协调。因此,政府网络的构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推动贸易发展与经济融合。[22]

2.商贸网络。基于经济网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依托市场机制逐步实现。[23]只有当市场充分发挥其在资源要素配置领域的独特优势时,某一地区才能成功纳入已有的经济网络结构,或是重新构筑区域网络节点,促使区域借助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实现一体化发展。[24]商贸网络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下,对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这源于区域分工体系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网络外溢效应。[25]以商贸平台为节点的经济网络结构,是维系区际经济合作轮轴转动的重要润滑剂,能够大幅度减少信息不完全、不充分而导致的贸易摩擦,弱化信息壁垒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26]商贸平台作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组织,通过增加平台数量、完善运营模式及扩展区位边际,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构筑起平台网络化联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不断融合发展。[27]

3.区域网络。对于区域网络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区层面,主要研究特定地区的经济网络结构;二是全球层面,主要研究全球各国及不同地区的经济网络布局与联系。从地区层面来看,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孕育出多中心城市结构,各类基础设施的相互联结增强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协调互动发展,并逐渐演化为网络化的城市经济格局。[28]在网络化的城市经济结构中,城市间的协同效应与其产业互补程度紧密相关,产业互补性越明显,协同效应就会相应增强。[29]从全球层面来看,世界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趋向网络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优势的动态变化。区域网络规模的扩张,本质上是纳入到区域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不断增加及空间范围的逐步扩展。[30]区域经济网络化,将存在前向、后向联系的不同产业部门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区域分工格局与经济密度产生了重要影响。[31]

(二)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两岸经济网络形成的现实基础

按照经济网络理论,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形成经济网络的概率就越大。[32]实践证明,两岸经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33],大陆与台湾之间在市场、人才、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高度的经济互补性。台湾经济、产业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分工与有效合作,并不会因台湾当局某些政治图谋或者其他外部扰动因素而与大陆市场“脱钩”。大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广大台胞台企参与大陆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与长期利好,是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强劲动力源泉。

2003年至今,大陆一直是台湾地区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但近年,关于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主要依托大陆单方面持续推进。台湾地区在参与大陆经济外循环发展过程中,以产品出口大陆市场的方式获取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与此同时,台湾地区母公司的国际销售网络逐渐与其在大陆的子公司的强大生产能力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搭建起了台湾地区同大陆经济内循环的联系。据测算,1979-2020年两岸贸易总额为31 161.6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为18 084.11亿美元。[34]2021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为42.3%,大陆为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35]毋庸置疑,通过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与红利,台湾地区得以强有力地推动岛内经济社会发展。

在后疫情时代,台湾地区将更加离不开大陆市场对其发展和稳定起到的重要支撑作用,大陆未来依然是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可靠腹地。具体来看,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扰动下,全球跨境贸易与投资总体萎缩,但两岸经贸往来规模却逆势增长。据统计,两岸贸易额为2 162.3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6%;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占其总出口比重创历史新高,为43.9%;台湾地区对大陆投资为59.06亿美元,较上年大幅增长41.5%。[36]随着两岸持续推进紧密的经贸往来,两岸经济网络将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进而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营造稳定空间。

(三)基于经济网络构筑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机制

经济网络追求的是一种协调、平衡、合作的网络化经济秩序,强调内部互动与外部开放的有机契合,要求厘清内循环网络、外循环网络,以及内外循环网络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两岸之间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经济网络有助于进一步夯实新形势下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并促进其发展壮大。推进两岸经济网络的战略性布局,旨在促进两岸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协商合作,推动两岸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相互交流、在经贸产业方面的相互协调、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两种不同经济社会的共处、共生、共赢,最终构筑起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的发展机制。

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来看,以经济网络布局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也符合后疫情时代国际产业体系的演变趋势。现阶段,国际产业体系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点,如亚洲、美洲以及欧洲-北非,并且这一趋势在后疫情时代将会持续增强。这意味着区域内部会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网络,并构成内部分工的产业体系。[37]现阶段,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与国际政经变局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负面影响,大陆正致力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陆将紧抓产业链区域化趋势,以区域经济网络视角布局内循环和外循环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经济网络布局在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以三维网络布局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台湾地区是大陆经济外循环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受益者。[38]同时,大陆内需市场不断驱动台商台企参与到大陆经济内循环发展之中,并对其经营行为和发展战略产生日趋重要的影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新形势下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带来历史性契机。大陆可以借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两岸经济网络的形成与融合进行设计规划,并依托两岸经济网络联动效应,为新时期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构筑强劲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可从政府网络、商贸网络、区域网络三个维度进行战略布局,基本思路见图1。

图1 以三维网络布局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发挥政府网络主导作用,筑牢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框架

现阶段,促进两岸经贸合作交流的组织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官方部门、官方授权机构、社会团体。从两岸经济合作前景来看,依托上述三方面力量催生出的两岸经济合作形式可能包含以下三种情形:一是由大陆的地方政府与台湾岛内各县市政府共同推动磋商对话、发布合作宣言,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二是由大陆方面授权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展两岸经济合作研讨交流,以大陆方面为主导推动两岸经贸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在惠台政策的引导下,由商会等经济领域社会团体推动两岸民间合作(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苏等省份),促进合作方式自由组合,进一步拓展两岸经济合作的范围。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需要以全新的思路塑造适宜的制度环境,通过两岸政党、官方部门、官方授权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其他民间利益相关方,为两岸企业打造经济交流的战略性平台,推进陆企和台企的贸易协商与洽谈,引导台企真正融入大陆经济循环新体系建设大局。两岸协调与合作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聚焦两岸问题关注点、找准两岸利益结合点而实现协同共进的区域政府协作网络。区域政府协作网络可以产生跨区协同发展的联结效应,有利于保障市场运行的效率。[39]以内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愈发凸显,并且要求政府强化沟通协作机制,凝聚合力完善市场体系及市场规划。两岸通过构建区域政府网络,协调官方部门、官方授权机构、社会团体的服务职能,推动其在关键节点进行衔接,逐步建立两岸经贸协商与洽谈的有效模式,进而为陆企和台企的跨区域合作搭建桥梁。

从已有经济实践来看,“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制度(2)为促进粤港深度合作,自1998年起,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每年一次、轮流在广州和香港召开合作联席会议。参会人员包括广东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高层人员,并且由广东省省长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共同主持会议。召开联席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加强粤港的多领域合作,协调两地在经济贸易、基建发展、水陆空运输、海关旅客等领域事务。属于搭建区域政府协商平台、构建区域政府协作网络的一个成功案例,对于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未来可考虑定期召开两岸经济合作联席会议(3)现阶段,台海局势复杂严峻:一方面,美国政府为扰乱中国发展大局,高调大打“台湾牌”,企图搅动台海局势;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保持追随美国的态度,为与美方保持一致而蓄意阻扰两岸交流,已然成为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棋子。考虑到短期内实现台湾当局与大陆的合作较为困难,两岸经济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需要在中央引领下由大陆的地方政府和台湾地区的市县政府共同推动。,或依托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成立两岸经贸联合协调小组,进一步促进有效对话和职能协调。同时,还应逐步破除区际交流与局部合作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构筑起区域经济合作所需的合作服务网络,从而保障两岸经贸交流事宜与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面对复杂严峻的台海局势,可以遵循由局部迈向整体、从低级升至高级的渐进式演化路径,先在可行合作范围内构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有效机制,就合作规划、具体措施、协定执行、效果评估、改进余地等方面进行深度对话与充分协调,进而尝试多领域推广局部实践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最终构建起两岸认同的执行机制与合作网络。

(二)发挥商贸网络平台优势,赋能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格局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现代化商贸网络构成了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基本骨架。与此同时,现代化商贸网络也有效助推了新时期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构筑畅通高效、平衡协调的内循环,需要充分发挥现代商贸体系的平台网络化效应。打造以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商贸网络,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在两岸之间构建多要素流通循环体系,推动两岸物流、商流、资本流等有形生产要素和信息流、数据流、技术流等无形生产要素实现交互与并进;二是在两岸之间构建产业链流通循环体系,推动两岸内部形成相对完整的生产线和供应链;三是在两岸之间构建全过程流通循环体系,推动两岸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融为一体。

对于现代化商贸网络的建设,一方面应有效发挥大陆一流企业等实体商贸平台在行业内的龙头作用,加快优化两岸流通企业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对高水平高标准台资企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着力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合作试验区等虚拟商贸平台,使跨境电商成为促进新时期两岸经贸联系网络化的新兴推动力。就两岸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分工与合作来说,基于两岸要素禀赋差异日益缩小的现实趋势,以往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模式已无法充分体现两岸比较优势,未来两岸商贸网络建设将是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合作。从2020年两岸进出口结构来看,大陆自台湾地区进口品中有近80%为机械及电子设备,其中电机设备及其零件占比为62.7%,机械用具及其零件占比为8.1%,光学等精密仪器占比为7.4%;而台湾地区自大陆进口品中也有约70%集中于机械及电子设备,其中电机设备及其零件占比为50.1%,机械用具及其零件占比为17.6%,光学等精密仪器占比为4.0%。[34]

基于两岸各自在产品价值链上所处的地位和所属的环节,可以依托实体商贸平台和虚拟商贸平台,打造两岸高水平产品内分工的新模式,既能发挥台企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又能发挥大陆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的规模效益,同时也有利于避免两岸企业发展出现对冲式竞争。通过发挥两岸实体商贸平台和虚拟商贸平台的优势,实现两岸要素流动便捷化、高效化,有助于两岸之间构建起多要素流通、产业链流通、全过程流通的现代化商贸网络,进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形成两岸商贸融合发展新局面。

(三)发挥区域网络中介效应,加快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程

台商台企深度融入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并非实行自我封闭的自循环,而是经济循环的侧重点更多地转向内循环。内循环与外循环本质上是相互叠加、优势互补的关系。外循环需要内循环的支撑,而内循环依靠外循环带动。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既应着力增强台资企业在大陆经济网络的根植程度,也应带动提升台资企业在国际经贸市场的竞争优势。

新时期大陆外循环网络主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等,连接与统筹两个市场,并依托经济带、城市群与都市圈等各级空间组织的网络化连接,在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培育大陆外循环竞争新优势。“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岸企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两岸企业既可内移西进就中西部开发等方面尝试先行合作,以逐步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又可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福建进行区域整合与商务对接,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还应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港)的内外联动优势,重视加强两岸自由贸易区(港)之间的合作与对接,借助自由贸易区(港)中介效应来协调两岸产业的空间规划与政策制度。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持续深入推进,其与“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港)战略紧密相关,既体现了“一带一路”网络节点作用,又含有自由贸易区(港)的实践样本,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区和示范区。[40]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一国两制”的新实践,为广大台商台企参与两岸交流合作、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基于此,两岸可从构建节点互联的区域网络着眼,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所提供的经济网络,在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平台共建、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商务对接与协调、技术研发与转化等方面构筑两岸区域网络。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中网络结构布局的战略大平台,将自由贸易区(港)视作两岸经贸网络节点,同时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布局两岸经贸一体化网络的关键枢纽,以进一步发挥两岸经济网络效应,促进两岸联动合作、融合发展。

四、结 语

关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框架体系和推进路径,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实践空间。既要从宏观的视角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也应从微观的视角对两岸经济融合进程的微观变化与发展绩效进行考察。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竞争变局双重问题叠加的背景下,两岸应依据客观现实与演变条件,结合当前大陆内外循环中两种不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着力重塑两岸经济布局。

需要认识到,无论是畅通经济内循环还是推动经济外循环,其核心要义都在于打通资源要素流动堵点、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区域经济迈向协整与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整体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41]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可以从政府、商贸、区域三个维度着眼构建两岸经济网络,推动实现生产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自由流动。通过政府网络主导作用、商贸网络平台优势、区域网络中介效应的相互叠加与共振调整,促进两岸企业、产业、区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设计“三位一体”的两岸经贸合作网络规则,形成具有较强抵抗力与稳定性的两岸经济融合网络,以三维网络的复合效应与叠加效应为新时期两岸经贸合作提供重要支撑,助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跃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商贸双循环大陆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IQ大陆
画像即墨商贸
北方大陆向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