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生活情景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022-11-16 10:11☉孙
小学生 2022年27期
关键词:规律数学知识创设

☉孙 玲

数学问题多源于实际生活,最终着力点为用于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身拥有较强的好奇心,若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需充分引领其深入实际生活,不断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感知数学的魅力和精彩。

一、生活中发现问题,领略数学的妙趣横生

(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兴趣

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数学知识,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不断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现象,将生活实际案例引入数学课堂,为小学数学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不仅丰富整个教学内容,而且调动学生自身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探知数学现象,以此引发自身思考,更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为获取良好的教学成效奠定基础。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有趣、实用等特征,吸引力较强,学生对其有熟悉感,乐于参与实际课堂学习中,能为学生良好想象、思考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平台,在实际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力、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例如,苏教版《认位置》教学中,因一年级学生自身判断能力、辨识能力、方向感等不强,而充分通过该节课程学习可进一步促使学生感知实际场景中左右位置的关系,明确物体实际所在的位置,学生可结合左右方位基本要求处理生活中简单问题,在熟悉情景中感知数学与生活关联性,可敏锐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可积极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一般画画的时候是用哪只手呢?请将它举起来。”小学生纷纷举起自己的右手,那你们知道身体左边的手叫什么?进一步正确引导学生以自身身体为切入点,发现实际数学知识,凸显生活数学趣味性、吸引性。通过同桌间座位关系,感知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如此将学生熟悉的左右手为切入点,与数学知识衔接紧密,操作性较强,学生在愉悦学习环境中理解位置关系,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关联性,循序渐进发展空间概念。

(二)还原生活画面,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源于生活实际,此类生动、形象的内容纳入教材中,主要是高度提取其内部的数学知识元素,并对其进行一系列加工处理,最终转变为抽象性概念,增加学生学习和解读难度。若教师可基于教材实际内容,充分将数学知识进行拆分,创造性完成教学内容的还原和创造,始终将数学知识持续性融入实际生活中,勾勒真实、生动的“生活画面”,有助于将知识简易化,更便于学生解读和掌握。

例如,苏教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促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掌握和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积极探究分析口算乘法方法过程中,不断渗透迁移类推和归纳思想。可充分将教材实际例题进行创造处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创设以下场景:“国庆节即将来临,教师们为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想利用长假进行旅游,咱们班的李老师去了陕西西安的兵马俑,列车每小时可行驶145千米,从四川至西安一共需4个小时。”教师描绘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兵马俑的画面,学生可进入教师初期设定的情景中,教师充分利用该时机向全班学生抛出问题:“同学们有办法知道四川距离西安的铁路总长度吗?”学生进行计算:“145×4=?”这并非教学主观性要求,而是学生自身实际需求,如此创设情境,促使数学知识充分活化,实现思维碰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模拟生活经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多引入生活原型。部分问题在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但学生切实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知和经历,教师可通过创设与学生贴切的实际材料,以问题情景进行模拟创设,促使学生进行自身感知和体验。应积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基于数学视角分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如此充分展示生活数学现实性和趣味性,深层次挖掘数学中生活情景,促使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魅力和趣味性。

例如,苏教版《千克与克》,教学目标为促使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感知质量单位,掌握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意识,并以该标准估测物体实际质量。了解克与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衔接的紧密性,体会数学价值。因质量单位自身抽象性,教师可充分引入学生实际经历,引出其所学知识,教师询问:“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动物园吗?看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教师通过课件进行展示并询问:“小老虎和小松鼠怎么了呢?”,同学们纷纷说道:“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翘不动小老虎。”教师持续性追问:“那小乌龟和小刺猬呢?”进一步引出生活中不仅小动物们有轻重,所有的物体均含有重量,进一步引入实际需学习知识,并邀请学生说出自身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重量。充分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促使学生观察物体用千克和克作为单位,此种教学循序渐进且自然,为后续学习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促使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衔接[1]。

二、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实践妙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为实际生活提供服务。为保障学生在实际学习数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接受数学思想,强化数学意识,需不断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活动,为学生接触生活实践中数学问题提供平台,使他们正确认识实际问题与数学间的关联性和差异点。

(一)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需为实际生活提供服务。对小学生而言,将课堂所学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核心目得不在于应用,最终着力点仍是学习数学。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需积极扩展学生学习空间,强调实践活动,不断做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大数学教育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直接接触社会,提出专项调查任务目标,为课堂教学知识强化巩固和延伸提供支持,促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观察和反思,进一步感知数学存在的广泛性及客观性,同时为学生实践应用数学创设机会。

例如,苏教版《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中圆和扇形表示内涵,学生可明晰认识扇形统计图自身特征和作用,并可简单掌握分析扇形统计图呈现实际状况。教师可充分为学生布设相应的任务目标,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扇形统计图的优势。例如,“同学们,元旦即将来临,我们班准备举办一个小型运动会庆祝元旦,需了解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将其进行制作为扇形统计图。”在老师的号召下,学生积极展开调查,通过观察分析绘制相应的扇形统计图,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体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新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能充分结合学生自身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就可引导学生不断利用类别等方式,将感性实践至抽象概括的转变,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可充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创设生活情境为基础,可将教材中固有知识“活”化,转变为小学生可接受、易懂的知识,创设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促使学生进一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苏教版《小数的初步认识》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以下实际问题:“小珍在一个体操队,她每周需训练15个小时,小珍最为出色的是平衡木,平衡木实际宽度为2cm,高度为1.19m,但小珍所获取的成绩告诉她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一次小珍在比赛中获取冠军,她平衡木获得9.35分,自由体操获取7.95分”。该生活真实情景引入,可积极衍生多个数学问题:小珍平衡木和自由操分别获得9.35、7.95分,小珍哪项分数较高?两项比赛总分为多少?如此,学生发现问题具有乐趣和魅力,对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三、生活中揭示规律,体验数学的生动性

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成绩、轻过程,压缩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促使学生重点记忆标准答案。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逐步转移教学重点,将重点放置于揭示知识规律形成方面。学生通过对新知识感知和概括,不断发现和掌握知识规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发展学生自我能力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从小学数学实际教学经验汇总,学习内容和自身熟悉生活背景的贴合度越高,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程度的越高。所以教师需始终以学生自身熟悉的背景为突破口,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特征和规律,在生活中寻找规律,揭示规律,最终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生动性。

例如,苏教版《元、角、分》,其核心教学目标为学生正确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三者的关系,感知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感知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可积极创设超市模拟购物的情境,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用于日常实践中,充分依托模拟购买文具的游戏,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并让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具体情境中感知规律。该过程主要凸显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的延伸,从书本知识向生活开放,更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2]。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需积极发现指出给定事物中含有简单规律和特征,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具有规律的数学问题,感知生活中处处蕴含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感知数学思维方法,强训学生自身数学思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基本知识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规律,并从规律中掌握此类知识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自身发散性思维、高度概括能力,在不断探索中提高学生自身数学思维能力,获取较佳的数学学习成效。

例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中,充分结合生活现实情境,依托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多个现象中汇总小数性质,会应用小数性质改写小数。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并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良好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复习原有知识1分米=0.1m,10cm=0.10m,100mm=0.100m,结合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汇总探索知识内在关联性,最终获取相关知识内在联系,从而揭示规律:在小数末尾添加0,小数自身大小不变。充分依托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抓住知识整个发展过程,充分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归纳汇总小数实际性质和规律,凸显教学重点,降低实际学习难点,实现学生主动探索真知、认识规律的目标[3]。

(三)联系生活,应用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想获取较佳的数学生活化学习成效,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用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并获知相关数学规律,并将其用于实际进行验证,方可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能力,增强其应用数学知识实践能力,提高其数学学科素养。

例如,苏教版《100以内加减法》,其核心教学目的在于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口算过程,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妈妈带了90元去商店买了一盒60元的药品,准备给爷爷和奶奶用,她付给营业员90元,营业员又找回30元。生活案例便于学生掌握数学规律,将抽象运算简易化,促使学生汲取相关知识。

四、结束语

创设生活情景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与生活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引入生活相关知识,可引导学生灵活使用自身所学知识为自己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以生活实际为初起点和着力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规律数学知识创设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找规律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巧解规律
找规律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