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比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策研究

2022-11-16 09:19赵长伟赵佳帆
杭州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孵化器科技成果杭州

赵长伟,赵佳帆

(1.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江南智库,杭州 310007)

0 引言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连续6年稳居全省首位。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本文通过对比杭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6个城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举措与成效,提出杭州进一步打造“首选地”的对策建议。

1 杭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举措与成效

1.1 技术交易额快速增长

2021年,杭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75.2亿元,过去5年年均增速达42.16%(如表1)。杭州的吸纳技术成交额呈快速增长态势,过去5年年均增速达49.62%,居6城市首位,技术吸纳与输出成交额之比连续5年居6城市前2位,反映了杭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具备良好的技术吸纳环境。

表1 2016—2021年6个城市技术交易情况

1.2 双创孵化厚植产业发展新动能

全市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底,杭州市累计拥有众创空间19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60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91家、国家级孵化器57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1]。全市运营孵化空间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近20万人,累计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63家、主板和海外上市企业86家、独角兽企业30余家。湖畔良仓孵化器立足于阿里系和浙大系的庞大优质社会资源,运营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5个、省级备案众创空间7个,孵化超过2000家企业,孵化项目总融资额到账超过100亿元,项目总估值超1000亿元。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截至2021年底,杭州全市累计拥有6家单位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和武汉并列第一。

1.3 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通道加速畅通

浙江大学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十三五”期间累计申请转化专利数1446项,申请转化金额逾7.18亿元。2020年新成立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截至2021年底引进落地企业18家,硕博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6人,成为展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窗口[2]。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通过成立技术创新公司推动自研项目转化,之江实验室成立的首家公司已获得估值超1.2亿元的天使轮投资,西湖大学成立的国内首家红细胞治疗公司已获得近3亿元融资。

1.4 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发展融合机制,探索廊道式科创平台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全市的“大孵化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5家单位承担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国家试点,成果转化时间平均缩减3-5个月,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杭州设立了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21年度分别奖励14家单位共547.8万元、19个团队共1900万元。创新科技金融产品,钱塘区在全国首创推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贷款”,开展“科技成果”分期融资服务,激励企业以较低成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杭州的问题与短板

2.1 技术交易规模不大

杭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虽然增速较快,但总体规模仍较小。2021年,杭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75.20亿元,居6城市第5位,仅为北京的1/8,吸纳技术成交额和输出技术成交额均居6城市末位,仅占深圳的1/4。

2.2 高能级中介机构不足

在杭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数量较少。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名单显示,注册地在杭州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11家,仅为北京的1/5。

2.3 优秀技术经理人缺乏

杭州技术经理人队伍中懂技术、懂法律、懂经营管理的跨学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比例还较低,缺乏全链条、系统化的培育体系,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快政策的研究落实。相比之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技术转移专业的学位教育项目,北京市在2019年正式增设了技术经纪专业职称。

3 杭州进一步打造“首选地”的对策建议

杭州要做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四梁八柱”,以高标准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高引力集聚创新资本,高质量引育创新人才,高水平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为核心,坚持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坚持市场化导向激发企业主体活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并行推动,重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强引力场和全球创新创业理想栖息地。

3.1 依托高能级平台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充分发挥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实验室的技术高峰策源作用,以颠覆性技术集群式突破和应用,吸引大批新创企业汇聚,形成以实验室及其先进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生态群落。探索通过“实验室包着孵化器”“实验室+基金”“实验室+工程师组”等模式,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通道。探索建立依托大科学装置的“沿途下蛋”机制,以“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任务”的新模式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催生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建议按照“一室一基金一专班”原则,聚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起设立一批重点服务于省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基金。

3.2 构建全市域全周期孵化链

充分借鉴陕西秦创原经验,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大孵化器为核心,建设全市域全周期的成果孵化大平台。推进跨区域、跨部门政策集成,贯通全市创新资源,统筹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现在与未来,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为双创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全创新要素的“创业—企业—产业”专业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开展跨高校院所的市级中试研发平台建设,对于新建的概念验证、中试研发平台,市财政按投资额一定比例给予支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针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设立专项政府投资基金或市场化联合投资基金,形成产业上下游各环节链接、企业孵化成长生命周期全覆盖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矩阵。

3.3 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力军作用

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研发机构、行业上下游,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共建共享技术开源平台和应用开放平台,提高整体创新效率,有效缩短市场需求和基础研究之间的链条。支持领军企业聚焦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在产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的专业孵化器,并鼓励通过内部创业、业务创新等方式自我裂变衍生新企业。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探索先使用后付费制度,配套建立担保和奖补政策。深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提升工程,加大政府资助力度,构建首台套产品大规模市场应用生态系统。建议设立“科技金融特派员”,为初创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政策宣传、融资方案设计、项目诊断辅导、创新资源对接等定制化服务。成立市属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基金,推动国有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

3.4 培育一流中介机构和人才队伍

以立足杭州、服务全市、连接全国、拓展海外为目标,加快建设万亿级的杭州科技大市场。持续引进一批全球知名的高端技术猎头,推动本土中介机构能级提升,争创更多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打造智力密集度高、专业技术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科技服务业集群,为促进科技成果间接转化奠定扎实基础。建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每年支持和实施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底层原理出发开展技术经理人系统培训,从下而上建立完整的人才养成计划。借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开设技术转移专业学位教育项目的经验,在浙江大学等高校先行开展试点,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3]。畅通技术经理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建议将技术经理人纳入工程系列的职称评审序列,建立技术经理人顶级专家数据库,对于体量大、技术先进、专业性强的政府项目聘请专业团队论证把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聘用技术经理人开展成果转化服务,所需费用可在项目经费中列支。

3.5 破除阻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以数字化改革赋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审批到交易全流程上线,加快技术交易政策激励流程重塑和风险控制流程构建。建议通过智能分析描绘供需双方“自画像”,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精准合作。对成果转化类项目探索“揭榜挂帅”,建立健全企业“出榜”、专业技术经理人参与“评榜”的机制。对校企、院企合作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化项目,政府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通过带技术、带专利、带项目、带团队等形式在杭创业。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果转化模式,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推行项目经理制,通过设立衍生企业、鼓励员工“技术+现金”入股、设立自创基金等方式,打造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枢纽[4]。探索由政府向中小微企业无偿发放创业创新服务券,推动其向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购买科技服务,开展成果转化活动。

猜你喜欢
孵化器科技成果杭州
杭州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