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的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

2022-11-16 14:54陈良钱勇李晓娟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校企

陈良 钱勇 李晓娟

【摘要】本文论述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的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保障体系,搭建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资源流通平台,重塑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路径,旨在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共享工地”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6-0022-03

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涉及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办学牵涉学校与企业双元育人主体,校企合作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企业和职业院校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利益导向和公益导向的根本分歧,造成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念层面合而“谋自利”、实践层面合而“不作为”的合作困境,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相悖。因此,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加强产教融合力度与扩展双方合作深度,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的内涵意蕴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是指合作企业与职业院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与学校合资共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共享”为关键理念,以“共享工地”为重要抓手,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利益共享是校企“共享工地”的前提条件

利益价值取向的根本分歧是造成校企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首要原因。校企“共享工地”是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契约精神培育双方讲信修睦、守望相助的意识,增强校企双方的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最终在基地、课程、师资、技术、成果等领域形成长效合作共享机制。校企“共享工地”凸显学校与企业互惠共生的一体化关系,有效突破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合而不融的痛点与难点,让校企协同育人保持连贯性、持续性、长期性,向合作深度和广度推进。一方面,企业通过“共享工地”协同育人,节约企业用人和人才培养成本,培养更多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而不断破解生产实践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和产出成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涉及教育与经济双重领域、学校与企业双重场域、学习与工作双重任务,只有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才能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

(二)治理共享是校企“共享工地”的保障手段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主张通过建构学校与企业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平等协商促使校企双方做出科学决策。實现治理共享有助于厘清“共享工地”建设中校企双方的职责,以确保校企合作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校企“共享工地”为校企双方的对话协同搭建了平台,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对共建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展开对话交流和信息互换,能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歧和实践难题。同时,校企“共享工地”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构建精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高度治理的伦理导向,实现“共享工地”共同利益的有效调节和风险规避,促进双方协同增效,提高双方共同治理的能力水平。

(三)资源共享是校企“共享工地”的关键内容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变迁和发展都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职业院校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如建设实训场地、购买实训设备等,都离不开外界的资源投入,尤其是当地企业资源的投入。同样,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周边院校的人才支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职业教育是传承技术技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创业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支撑,是维系企业生存的核心资源。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的核心在于校企资源的共享,能够最大限度促进校企资源的互相流动,提高资源利用率。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是集教学、大赛、培训、鉴定、研创为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创造性地将“共享”理念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习基地、课程、师资、技术、成果,科学合理地优化学校与企业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有效降低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成本,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的特征阐释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是校企“同题共答”、推进产教融合的产物,强调资源的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有助于从内在激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实训资源一体化。

(一)新理念:“共享工地”彰显校企命运共同体理念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是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路径。共同体的形成意味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的建构,构成共同体的双方存在“共同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这种“默认的一致”指引着共同体的发展与延伸。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最佳策略,既强调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行动付出,又强调职业院校对企业的服务,在满足校企双方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合作,是形成与雇主协作生态系统的优先路径。对企业而言,与学校共建“共享工地”,能有效打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社会正面形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社会基础;对职业院校而言,“共享工地”为在校生的教育教学提供场地保障,缩减学校办学成本,提升办学效益。

(二)多场域:“共享工地”兼顾学校企业双场域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贯穿职业院校内部场域与企业外部场域的双重场域,真正实现校内外场域的互融互通。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和企业,且为凸显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应从学校场域走向外围的企业实践场域。一是引企入校。引企入校是指“学校的场地或公共服务,将企业引入校园,学校不承担任何形式的出资”,通过“引企入校”(工地搬进学校)与“移校入企”(课堂搬到工地)同步,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工地”教学模式。依托校企共建的“共享工地”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岗位技能标准,融合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围绕实践课程结构与内容,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符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二是进企建室。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将企业的相关车间当作学校主要的实训基地,方便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

(三)全方位:“共享工地”实现资源全面共享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追求校企双方资源的全面共享。校企“共享工地”的本质是产教融合,其核心要素是场地(含设备)、师资、课程、技术等要素的共享。一是场地设备的共享。场地设备如实训基地等属于职业院校办学的硬件设施,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资源。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实践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过程。由于办学模式的局限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均由学校独立投资建设,存在投资大、建设重复、功能滞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实现校企设备资源共享共用。二是师资共享。师资共享是“共享工地”实施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打造知识互补、功能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队伍是真正实现校企共建共享的关键。三是课程共享。校企共用培训课程,可以提升企业员工技能、规范企业员工操作、减少企业安全事故、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如,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国家实施的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培训课程,共同编写了钢筋工、砌筑工等职业工种培训读本,专业教师多次深入广西天等、大新等县乡镇村屯培训农民工,为合作企业广西昌桂源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员工岗前职后培训,培养了大批建筑产业工人。四是技术共享。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育教学,还需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积极承担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的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建构是政校企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过程,要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为“共享工地”营造共生环境,推动校企和谐共生。

(一)完善校企“共享工地”的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是職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建构的外部保障。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彰显了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特征,旨在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盟,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推动学校企业“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的全面实现。

第一,完善校企“共享工地”建设的激励机制。激励是一种动力,激励制度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共享工地”的建设效率和推广程度。“共享工地”激励对象一方面包括积极参与“共享工地”校企合作项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学生等,另一方面也包括积极参与“共享工地”建设的企业,对参与“共享工地”建设的多主体给予充分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能保障校企“共享工地”实践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

第二,完善校企“共享工地”建设的监督运转机制。监管机制完善能确保“共享工地”的建设质量,使之顺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要求,提高“共享工地”的效能。如职业院校为保证校企“共享工地”的有效实施,可以与企业签订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共享工地”教学实施方案及“共享工地”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作量考核办法等监管制度,为校企共建“共享工地”实践教学平台提供有力保障。

(二)搭建校企“共享工地”的资源流通平台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平台的搭建,为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岗位情景化实训场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秀的技能大师开辟了新渠道。

一是搭建实训培训资源流通平台。实训培训资源流通平台的搭建,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岗位实践和岗位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场所。职业院校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明确要求,打破学生技能单纯由学校培养的局限,突出在真实工作场景下提升工作技能,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拓宽学生技术技能的获取渠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是搭建校企师资共享平台。师资共享平台的搭建有助于推动校企师资互派共同培养学生和服务企业,职业院校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大师到校与专业教师共同培养人才;鼓励专业教师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新员工及企业其他人员提供服务和指导,从而形成校企师资互惠互利、互促互补优势。

三是搭建校企课程共享平台。校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为校企共用培训课程提供支撑。职业院校与企业以校企课程共享平台为载体,共同开发专业工种培训课程,将培训课程打造成集校企教育教学、技能培训、评价、竞赛、交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从而提升区域产业行业和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搭建校企技术共享平台。学校与企业协同开发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的建筑职业教育活页式读本,共同开发支持信息技术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学习资源,满足在校生学习、企业员工及社会人员培训等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合作企业竞争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建构校企“共享工地”的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校企“共享工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生共赢,释放可持续发展的共生效应。校企“共享工地”作为一种优质的共生行为方式,有利于产教融合突破校企简单合作的局限,向经济产业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协同共生迈进,实现共享和发展同步。校企“共享工地”要围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重塑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训环境、评价机制等,从而培养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总之,“共享工地”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教育场域与产业场域分化与重塑的结果。校企双场域融合,既可以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又有利于提高学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生共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奇富.职业院校生产导向型教学工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3).

[2]陈良,何国林,伍忠庆,等.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共享工地”实践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22(5).

[3]陈良,莫坚义,伍忠庆,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

注:本文系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研究”(YB2021060205,主持人:陈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群教学工厂‘共建共享’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1A023,主持人:钱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良(1979— ),广西北流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钱勇(1984— ),云南威信人,正高级讲师,一级建造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木建筑类职业教育;李晓娟(1997— ),湖南龙山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