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论述*

2022-11-17 20:16李海金陈文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生农民人才

李海金 陈文华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在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乡村社会和民众的内生动力日益凸显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习近平针对乡村振兴实践中内生动力不足、发展能力不强等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和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其中,着眼于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基层党组织等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依据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执政为民和农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逐步形成。

(一)理论基础

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毛泽东深刻地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1](p.3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立足农业大国、农民大国的实情,尝试以人民公社化探索农村的现代化,毛泽东在《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它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2](p.599)毛泽东注重动员农民群众,“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3](p.457)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总结农村改革经验时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p.117)同时,他深刻地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5](p.5)江泽民、胡锦涛同样重视农村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内生活力。江泽民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6](p.118)他强调:“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7](p.209)胡锦涛指出:“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8](pp.288、287、29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上述论述基础上,习近平深刻思考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和激发农民发展能力,并从国家治理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索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创新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发展思想,进而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论述。

(二)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存在,城乡发展出现失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渐凸显。为解决温饱问题,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到户、包干到户等形式的农业改革,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79 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肯定了农业“大包干”的创举。1982 年至1986 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制定和颁布了《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等涉农文件,这一系列文件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有力地支持和回应了农民的诉求,满足了农民的意愿,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村社会快速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农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问题凸显,农民的税费、提留统筹等负担日益加重,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加深。为缓解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积极性,《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相继出台,但未触及深层次的制度性因素。进入21世纪,为改善农村状况,2000 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标志,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开始,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相继出台,将以“三农”工作为重点关照的民生问题提升到政治高度加以全盘谋划。

在惠农政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背景下,从2004 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重新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2004 年至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于促进农民增收、取消农业税、建设新农村等主题,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原则,为农业农村农民创造更大发展空间。2008 至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稳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水利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等主题,重点在于破解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2014 年至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集深化农村改革、改革创新力量、全面小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议题,以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农民内生动力。2018 年至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关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核心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连续1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福祉的主线,增加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动力和活力,凸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坚持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9](p.4)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以法律的形式回应了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下“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的基本要义

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习近平对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和新要求。

(一)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推进,城市的向心力增强,农村的人力和资源要素单向度向城市流动,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发展不均衡性日益凸显。破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激活各类要素,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乡村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根基和驱动力,不仅可以推动乡村资源有效转化,而且可以将农村人力资源留在乡村,增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习近平深刻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最后还是要能养活自己啊!”[10](p.131)

在乡村振兴新阶段,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对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产业振兴对乡村发展的驱动,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11]产业不仅赋予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而且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上,习近平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关键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要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12](p.100)“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13]在产业融合发展上,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14]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农村农民注入发展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5]

(二)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化加速了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集聚,农村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致使乡村社会发展失能和发展动力不足。在制度层面上,城乡户籍制度、土地承包制度等二元结构的存在,约束了农村人力资源自由流动,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不彻底性,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 年,每年农民工总量分别为28171 万、28652万、28836万、29077万、28560万。①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104/t20210430_1816937.html。2020年受疫情影响出现下降,但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表明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明显。对于乡村社会而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农村剩余人口主要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乡村社会行动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弱质化,农民主体性越来越弱。习近平指出:“当前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年龄知识结构、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更为突出。比如,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到村里一看,农宅残垣断壁,老弱妇孺留守,房堵窗、户封门,见到的年轻人不多,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12](p.8)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致使农村发展缺乏人气,出现衰败迹象,失去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民群众是真正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尤其是中坚型农民和本土型人才。为此,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12](p.39)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推动乡村内生型发展的主要力量。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2](p.150)为此,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必须改变城乡人力资源单向流动的趋势,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在人才培育和吸引上,一方面,“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12](p.194)另一方面,针对本土型人才,“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16]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社会人才培育与引进,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三)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趋势下,传统乡村社会礼俗秩序、文化观念、民俗文化受到巨大影响。在价值层面上,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使传统乡村社会关系由熟人转变为半熟人乃至陌生人,血缘与地缘关系逐渐消解,传统礼俗秩序逐步走向瓦解。现代文化对农民的内心世界、文化选择和价值判断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约束性的消解,农民主观上盲目接受了“城市代表先进文化,乡村代表落后文化”的思维,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被挤压、抛弃,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被边缘化。习近平指出:“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比如,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减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集体意识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乡村秩序的基础受到冲击。”[12](p.9)乡村秩序被打破,乡村文化失去了生机。

习近平对乡村文化振兴有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他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12](p.123)关于乡村文化的发展,习近平强调:“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17]在乡村文化建设上,习近平深刻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12](pp.125-126)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和优秀的乡村文化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支撑和动力源泉。

(四)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对乡村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一方面,东部乡村利用沿海地理位置优势,推动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加快了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为农村经济增添了活力,农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然而,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布局和选择是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为主。为此,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环境破坏严重,乡村特色逐步淡化。另一方面,对于中西部农村而言,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及第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民人口和村庄规模缩减,形成了空心村或空壳村,乡村社会日益凋敝。从内生视角看,长期忽略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致使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吸引力不断减弱。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18]

乡村生态与宜居密不可分,生态振兴不仅是保护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更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人居条件。习近平深刻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12](p.22)“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12](p.105)生态资源作为乡村社会内生的独特资源优势,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立足当地生态禀赋、顺应自然本色,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挖掘出乡村的生态潜力,激活发展的生态价值,为农村农业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五)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引导、培育出乡村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基层党组织作为国家在乡村社会的权力代表,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仍面临组织力虚化、凝聚力弱化、执行力异化、队伍老化等困境。习近平指出:“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19]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被赋予新使命。“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12](p.193)这些论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关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12](p.193)在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上,习近平强调:“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乡镇领导干部力度,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充实新生力量。”[12](p.186)“要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严肃査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给老百姓一个公道清明的乡村。”[12](p.190)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引领农村社会发展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覆盖力、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乡村社会发展也就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的当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乡村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和认真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提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基于农民视角和乡村视角的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在新发展阶段,乡村产业作为乡村发展根基,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前提。在顶层设计层面,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明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在实践层面,从乡村社会内生发展视角看,一方面,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在实践过程中,各地探索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不同模式,增强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农民既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产业受益者。为此,习近平指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13]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农民组织化、规模化就业,提升农民群众发展能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活力。

(二)指出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路径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强调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为乡村人才回流和乡村人才培育指明了路径。第一,在顶层设计上构建乡村人才引领的政策体系。2018 年1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18 年9 月份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点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2020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这一系列文件构建起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体系。第二,注重乡村人才培育与引进。在义务教育上,加大乡村教育资源的投入,针对乡村教师实施专项计划,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职业教育上,针对乡村振兴实施中的紧缺人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懂农业的人才队伍。在技能培训上,根据生产经营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不同类型人才,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分类开展多样化、实用化的技能培训,构建多元化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各类管理体制。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从人才政策体系到培育体系都应突出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使乡村发展从外部推动向内生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在支撑。

(三)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不仅强调了乡村文化振兴将为乡村社会注入精神和活力,而且明确了优秀乡村文化在凝聚农民精神力量、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独特价值。第一,凝聚农民精神力量。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宣传活动,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观,尤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文化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此外,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宣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观念,增强精神力量,形成情感认同,以此实现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目的。第二,改善农村精神风貌,提升乡风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魂”,对于优秀文化,例如民俗文化、礼仪文化、村落文化等,通过挖掘、继承和创新,赋予其时代内涵和价值,重塑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知,提升农村发展的精气神。对于落后文化,通过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2019 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1 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遏制陈规陋习,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举措。以此为改变乡村落后风俗习惯、培育现代文明理念、激发农民群众意愿凝聚力量。第三,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上,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地域、城乡发展的差距,公共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仍面临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因此,在实践层面,应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加大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在公共文化的产品供给上,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农民群众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文化力量。

(四)优化生态振兴的发展途径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优化了乡村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发展途径。在制度设计层面,以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为指导,明确了乡村生态振兴的路线图。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法律层面彰显了生态保护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同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促进生态改善、农业绿色发展,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制度性保障。在实践探索层面,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的指引下,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深刻革命。在乡村生态保护方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实施乡村生态的治理与修复,构建乡村绿色生态体系,还原农村田园风光本色,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在绿色发展方面,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产业和生态深度融合,形成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乡村康养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呈现出宜业、宜游、宜养乡村新图景,增强了乡村的吸引力,让乡村社会焕发新活力。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道硬化等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和文明卫生意识,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现代文明、生态理念渗透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在新时代赋予乡村社会发展驱动力。

(五)指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重要论述,从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能力、经济引领能力、基层治理能力等层面指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工作。第一,在顶层制度设计层面,2019 年1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基本遵循,提升党在基层实施执政能力。2019 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了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证。第二,在组织领导能力层面,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吸纳农村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本土大学生等加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此外,加强农村基层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在经济引领能力层面,习近平指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要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20]实践中,各地通过探索创新“党建+”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引领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物质基础。第四,在基层治理能力层面,健全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农村群众主动性,吸引国家、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新乡村。

猜你喜欢
内生农民人才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