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向日葵杂交种龙赏葵5 号制种技术

2022-11-18 00:17吴立仁黄绪堂陈珊宇戚永奎关洪江范丽娟谢鹏远王文军
中国种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盘制种除草剂

吴立仁 黄绪堂 陈珊宇 戚永奎 关洪江 范丽娟 周 菲 马 军 王 静 谢鹏远 王文军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向日葵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6;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杭州 310021;3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 224002)

观赏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是菊科(Asteraceae)向日葵属(Helianthus)一年生草本植物,自19 世纪80 年代在欧洲作为观赏花卉以来,有1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寓意美好、花色鲜艳、花朵醒目等特点,在盆栽、园林绿化、景观营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观赏向日葵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选育观赏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是发展观赏向日葵产业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2015 年以本所育成的观赏型不育系 RGX102-6-8A 为母本、观赏型恢复系RGX01-161123R 为父本杂交配制了观赏型向日葵三系杂交种龙赏葵5 号,经过2 年所内鉴定试验,2 年区域适应性试验,于2021 年8 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DP 向日葵(2021)230005。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分枝茂盛、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我国第一个观赏型向日葵三系杂交种。为了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出优质种子,本文总结出了观赏向日葵龙赏葵5 号优质高产杂交制种技术。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龙赏葵5 号全生育期 91d,适宜在≥10℃活动积温 2100℃以上的地区春夏季节种植。株高 157.5cm,茎粗 2.23cm,叶片数24 片。舌状花复色,花盘直径14.83cm,花盘形状平,花盘倾斜度 3 级。粒型窄卵形,主色黑色,无条纹,粒长1.0cm,粒宽 0.5cm,百粒重 4.83g,单盘粒重51.26g,籽仁率68.32%,结实率82.47%。

1.2 品质分析2019 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龙赏葵5 号籽实含油量(干基)38.5%,籽实粗蛋白(干基)含量17.82%。

1.3 抗病性鉴定2018-2019 年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连续2 年人工接种和病圃鉴定,该品种中抗根腐型菌核病、黄萎病和黑斑病,中感盘腐型菌核病和褐斑病。

2 产量表现

2018-2019 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大庆市林甸县、齐齐哈尔市甘南县3 个试验点进行2 年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2018 年第1 个生长周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90.60kg,比对照龙赏葵1 号增产29.80%,在6 份参试材料中居第1 位;2019 年第2 个生长周期平均产量 86.80kg,比对照龙赏葵1 号增产26.90%,在6 份参试材料中居第1 位。

3 制种技术

3.1 保证种子质量要求种子籽粒饱满、均匀,色泽一致[2],满足纯度、净度、发芽率要求,良好的种子质量能确保制种田苗全、苗齐、苗壮,植株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保证制种产量。

3.2 选择制种区域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地块,制种基地周围5000m以内不能种植异源向日葵,避免外来花粉影响制种纯度。小麦、玉米等禾谷类及马铃薯等茬口适宜种植观赏向日葵,豆科、菊科茬口或重迎茬种植向日葵容易导致病虫害加重。

龙赏葵5 号虽然适应性强、耐贫瘠,若种植在土壤肥沃地块长势更好、制种产量也更高;应与其他作物进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导致病害加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观赏向日葵耐旱,不耐涝,不易种植在低洼、易涝地块。

观赏向日葵为双子叶植物,对除草剂敏感,不易种植在前茬施用长残效除草剂地块。一般建议莠去津(阿特拉津)在施药后间隔24 个月、烟嘧磺隆(玉农乐)在施药后间隔18 个月、广灭灵(异草松)在施药后间隔16 个月、氯嘧磺隆在施药后间隔15个月、氟磺胺草醚在施药后间隔18 个月、咪唑乙烟酸(普施特)在施药后间隔18 个月、氯磺隆在施药后间隔24 个月后可以种植观赏向日葵。

3.3 整地施肥建议秋收后及时深翻施基肥,尽早秋翻利于保水、土壤熟化,减轻地下害虫为害。为了维持较高的产量需要通过施肥加以补充养分才能满足向日葵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3]。可根据制种地块土壤测试结果施用底肥和种肥,一般可结合深翻每667m2施优质农家肥2000kg,播种前结合整地施硫酸钾型复合肥20kg。

3.4 播种播种期 龙赏葵5 号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气温达到15℃,地温10℃即可播种,黑龙江省5 月上旬达到播种条件。根据杂交种父母本所需积温和当地无霜期可适当晚播,使花期至籽实灌浆期避开高温及雨季,提高结实率,减轻病虫为害,黑龙江省一、二、三积温带在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均满足晚播条件。

合理密植 观赏向日葵种植密度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可分为稀植型高大分枝品种和密植型矮秆分枝、单秆品种。龙赏葵5 号属于高大分枝品种,建议株行距60cm×65cm,土质肥沃可适当加大株行距,适当稀植可保证通风,减少病害,促进分枝生长。

播种方式 播种采取点播方式,播种深度2cm,每穴放 2 粒种子。播种前可通过晒种提高芽势,通过药剂拌种预防病虫害。温室或大棚育苗可保证苗齐,并控制开花期。父母本行比设计为2∶6 或2∶8,同时播种,父本留大小苗。同时,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块可以根据早春旱情进行播前灌水或做水种植。播前灌溉应均匀,防止墒情不一致导致出苗不齐。

3.5 田间管理苗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1 对真叶期间苗,2 对真叶期定苗。定苗应结合去杂进行,除去较大苗、弱苗、病苗,留中等一致苗。3~4 片真叶时中耕锄草,苗期以根系生长为主,中耕能起到保墒、提温、锄草、松土的作用,促使根系下扎,植株健壮。

水肥管理 龙赏葵5 号属于分枝型观赏向日葵,植株高大、分枝茂盛、生育期需水肥量大,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差异很大。出苗至现蕾阶段需要控水蹲苗利于根系生长,使植株抗逆性增强。现蕾期到开花期直至灌浆期需水量都较大,缺水将影响制种产量和种子品质。灌溉应少量多次,雨水过多应及时排涝。观赏向日葵需肥量大,现蕾初期及开花期应及时追肥,每667m2追施尿素10kg。水肥过大将导致徒长、倒伏,影响制种产量和品质。

科学除草 播种前翻耕可起到掩埋除草的作用,也可在播种后3d 内(出苗前)施用草甘膦加96%金都尔乳油进行封闭除草。结合定苗及中耕追肥施用向日葵专用除草剂进行2 次除草。观赏向日葵对除草剂敏感应谨慎使用,目前可用于向日葵苗后的除草剂主要有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乳油等,应严格控制除草剂浓度和用量。施药时注意风速、风向,不要使药液飘移到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田,以免造成药害。施药前应注意天气预报,保证施药后2h 内无雨,或雨后再进行喷施。豆磺隆、莠去津等类型除草剂不适用于向日葵。

田间除杂 苗期去杂可结合间苗、定苗进行,根据父、母本典型性状清除异形株、畸形株、病株、弱株,留均匀苗、壮苗;蕾期可根据株高、株型等性状进行去杂;开花初期及时去除母本里的可育株和父本里的不育株,依据株型、盘型、花期、花色等性状逐株进行去杂,发现可育株散粉时,应将单株花盘向下扣于地上,分枝型材料应整株拔除并分别扣于地上,以防蜜蜂采粉导致混杂;授粉结束后清除父本利于通风、透光,防止人为混杂,提高制种产量和纯度。去杂工作需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

3.6 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能保证制种结实率,授粉效果直接影响制种产量。人工授粉时间选择很重要,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及花粉遇水都将影响花粉活力,人工授粉最佳时间为9:00-11:00和14:00-17:00,此时露水散尽,温度适宜,花粉新鲜。授粉方法是先采集父本花粉,利用授粉刷对母本进行授粉。每隔1d 授粉1 次,直到母本花期结束。

向日葵是虫媒异花授粉作物,但龙赏葵5 号制种不宜采用蜜蜂授粉,蜜蜂不上不育系花盘,导致授粉效果差。同时,蜜蜂的耐湿性差、驱光性强,雨后或阴天等天气授粉效果差。

3.7 病虫害管理病虫害遵循“防为主、治为辅”,将土壤进行深翻消毒,病残体应集中烧毁,或带出田外进行深埋,若发生严重应立即进行防治,以免影响制种产量和品质。

苗期防治地下害虫,可用1000 倍的辛硫磷灌根;防治向日葵螟可以在开花前和花期结束后采用50%杀螟松1000 倍液喷施于花盘正面与苞叶处;密切关注菌核病发生情况,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也可用扑海因、速克灵灌根。

3.8 收获与储存龙赏葵5 号植株茎秆变黄,叶片枯黄下垂,花盘背面黄褐色,舌状花干枯脱落,苞叶枯黄,籽实充实、外壳坚硬、种仁没有过多水分即可收获。及时收获既能减少病虫鼠鸟为害[4],又能减少晾晒时间,提高籽实的饱满度,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收获后及时晾晒、清选,并在干燥、低温、通风环境下储存。观赏向日葵种子的保存主要注意控制水分和温度,使种子含水量在8%左右,干燥的种子在低温条件下能储藏更长时间。

3.9 注意事项本品种不宜连作,重迎茬会导致病虫害加重;应足墒播种,播深不宜超过 3cm,播种过深会影响出苗;向日葵为双子叶植物,对除草剂敏感应谨慎使用,同时要注意前茬残留长效除草剂;观赏向日葵杂交种龙赏葵5 号种子标准为:纯度≥98%、净度≥99%、芽率≥95%、含水量≤8%。

猜你喜欢
花盘制种除草剂
“FM系法”破解杂交水稻机械化高效制种难题
山东:全面实施主粮作物制种保险政策
制种:受益行业政策推动
小蜜蜂与向日葵
2015中国植保市场除草剂畅销品牌产品
玉米抗除草剂新种质创制项目通过验收
浅谈除草剂的混和使用技术
62团玉米制种超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