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深情回眸过往

2022-11-18 15:14汤飞平株洲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十几岁 2022年27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三味书屋百草园

文/ 汤飞平(株洲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朝花夕拾》由十篇独立完整的散文组成。阅读文集,我们要从对单篇的关注,走向对整本文集主题意蕴的思考。通读时,建议同学们从“成长”的角度切入,读出这本书的整体构思、读出鲁迅的成长轨迹以及双重视角下呈现出来的多张面孔。精读时,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议题切入,探索各篇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入同一篇文章,获得更多的发现和思考。

读文先读题。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朝花夕拾”,清晨开放的鲜花到了傍晚再去采摘,或许消散了盛开时那份鲜热滚烫的色香,但夕阳的映照却也能为它增添另一番景致。散落在十篇散文中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年近半百的鲁迅对过往经历的一次深情回眸。我们可以围绕下面几个话题来阅读《朝花夕拾》,走近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鲁迅,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成长变化以及他回望过往时的理性和温情。

童年的“趣”与“憾”

《朝花夕拾》有好几篇文章谈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无常》《狗·猫·鼠》等。百草园的乐趣、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三味书屋后园折腊梅花、课上玩手指游戏等,都是他温馨、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鲁迅似乎总能找到乐趣,但又因为一些实现不了的愿望常感到遗憾。比如: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二十四孝图》

阅读上述文段相关联的几篇文章,我们能从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感受到鲁迅童年时的天真、好玩以及对大自然和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文本细读中,读出显在的童年之“趣”,发现与之共存的童年之“憾”。在思考辨析中,理解“憾”其实是由“趣”引起,写“憾”也在写“趣”。由此,我们也能更深入感受鲁迅文字的艺术魅力。阅读时,我们还可以调动自己的童年生活经验,和鲁迅的童年比一比,看谁的童年趣味更多。

对师长的“敬”与“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写了两位老师,一位是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位是留学日本时遇到的藤野先生。鲁迅还写了教给他很多“规矩”“道理”的长妈妈,以及在日本留学时结识并在回国之后成为“挚友”的同乡范爱农。他们形象各异,对鲁迅人格秉性的形成、人生方向的选择和思想精神的成长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旧事重提”时,鲁迅对他们充满了怀念和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愧疚。如: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范爱农》

阅读相关文章时,我们既要感受到这些“故人”给予鲁迅的勇气和力量,对他成长经验的获得、人生方向的选择、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也要努力读出鲁迅温情、柔软、宽厚、感恩的内心,对弱者的同情,对自我的反省和解剖。

当然,我们既要读懂作者,也要读出自己,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成长关联起来。

父子之间的“爱”与“隔”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鲁迅童年所处的年代,父亲往往是家庭的权威,孩子对父亲常常是敬而远之的。《朝花夕拾》里有两篇文章写到了与父亲有关的回忆。《五猖会》里,鲁迅正兴致勃勃准备去看赛会,父亲却突然出现,让他“背书”。《父亲的病》里,鲁迅为父亲寻医问药,在父亲临死前连声叫喊“父亲!”这些往事让他刻骨铭心。鲁迅很爱他的父亲,父亲应该也是爱他的。但他们彼此都有不能理解对方心意和感受的时候,父子间留下了永远无法消除的隔膜。如: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猖会》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父亲的病》

关联《五猖会》《父亲的病》,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鲁迅先生的《我该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找来读一读,思考一下:鲁迅对父子关系、家庭教育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他的这些思想观念在当下还有价值吗?

联系自己的经历,想一想:你和父亲之间有“隔膜”吗?如果有,你准备怎样消除你和父亲之间的“隔膜”呢?

成长的“痛”与“悟”

成长常常与“痛”相伴,需要岁月来抚平。鲁迅的童年似乎充满了乐趣,但父亲的病,让年少的他就要开始面对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偷家里的东西变卖的流言(《琐记》)让少年鲁迅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逼迫他“逃离”。辗转求学的种种经历更让他对理想和现实有了深刻的痛悟。青少年时期经历的各种“痛”,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用笔诛伐“流言家”、揭露“国民性”批判“礼教吃人”,成为一名文化“战士”的重要原因。

生活经历尤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往往会影响我们人生方向的选择。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会思考、反省,汲取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滋养自己的人生。阅读《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时,同学们不妨留意那些让当年的鲁迅感到无奈、失望、委屈、屈辱或是愤怒的事。借助文本之间的关联,追溯、还原鲁迅成长变化的轨迹,感受鲁迅思想精神的变化。

年过四十,鲁迅重提旧事,心境与思考已是不同。“夕拾”“朝花”,那些美好、温馨、真诚、善良的记忆,值得怀念和铭记;那些疑惑、忧伤、憾恨和愧疚的记忆,亦是追溯和反思;而那些伪善、欺诈、愚昧、丑恶的记忆,则是为了揭露和痛斥。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发现或建立关联的过程。在对比、关联中,我们认识了天真、好玩、充满童趣的童年鲁迅,认识了承受着成长之痛的,彷徨、自省的青少年鲁迅。我们还能透过人到中年的鲁迅充满温情的回忆,看到一个宽厚善良、敬爱师长、珍爱友情的鲜活而平凡的鲁迅。我们也可以通过他对过往冷峻理性的反思,读到一个同情弱小、爱憎分明、善于反思、敢于自我解剖、有责任和担当的鲁迅。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三味书屋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寻找百草园
试论《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