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2022-11-18 21:09张岩
江西农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流域农业措施

张岩

(桓台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 淄博 256400)

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农民更注重开发建设,缺少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农村水土治理遭到忽视。农村疏于治理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不仅影响农村生产和农业发展,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还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是农村生产的重要资源,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产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冲击。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加大预防与监督力度,始终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推动新时期农业发展,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

1 我国农村水土流失概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群众对于生态水土等环境保护的观念较为薄弱。随着农村发展壮大,生产活动类型增加,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耕地面积减少,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再加上缺乏综合治理,更是影响农田生产质量,导致生产矛盾日益凸显。下文以某地区的耕种区域为例来分析该地水土流失情况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该地区地域地貌形态为塬、坡等形态,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有着广阔平坦的塬面,大部分植物种植在土质较好的区域,但由于受到水土流失,对当地植被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下面针对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探究综合治理的方法。

1.1 水土流失特点

该地受农村地域形态因素影响,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对塬面的破坏十分明显,对当地农业生产地区造成的侵蚀模数高达4500 t/km2。塬面水土流失主要是受到水力侵蚀,坡面、沟头等位置在雨水的侵蚀下,土壤被冲刷掉,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种植生产。水力侵蚀还会出现沟壑现象,这是由于塬面受到侵蚀,从不同方向延伸沟壑,长期切割地面,使得塬面出现沟壑痕迹,缩小了原本的土地面积,如若不及时处理,将会有更多的泥沙下滑,加剧侵蚀速度[1]。

1.2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成因多是自然因素,由于地形的复杂性,雨水天气使地表径流形成较快的流速,对土壤地面造成侵蚀,久而久之冲刷面积增大,造成了大规模水土流失。土壤质地疏松,需要依靠植物维持摩擦力,但过度农耕会导致土壤失去自身平衡,结构遭到破坏,难以抵御侵蚀,出现环境被破坏的现象。另外,植被种植需要符合一定生长规律,农户忽略植被生长规律也加剧了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地区本身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而且缺乏拦截雨洪的能力。降雨形成的径流是诱发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尽管发生水土流失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但是会在个别月份集中性地降水,整体降水量能够高达60%,雨水的强力冲蚀对地表造成严重的破坏。

1.3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对当地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不仅加剧沟头、沟道水土流失,对塬面土地也造成影响,使得原本的塬面宽度从32 km 锐减为现在的17 km,面积整体减少了739 km2。水土流失现象对农户赖以生存的农田造成严重破坏,沟头也在长久的侵蚀下前进了100 m。此外,由于当地水土资源缺乏综合利用,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加上土壤受到侵蚀,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土壤退化等现象,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蓄水和持水能力,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防治难度提升,对当地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针对于当前水土流失的情况,当地曾积极开展保护工程,但是从工程进展来看,治理工程标准过低,缺乏合理措施,难以有效缓解当地水土流失现象。

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技术指标

2.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指导思想

针对于农村水土流失现象,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灾害规律进行分析。科学采取措施,达到固沟保塬的目的。治理过程中,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减少灾害影响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秉承着保留水、涵养水的目标,兼顾经济效益与农业生产,实现效益上的共赢局面。并根据农村农业地区进行区域划分,科学地对田林路渠进行规划,布设沟头防护措施、涝池等结构。坚决采取优先保护的原则,杜绝生态破坏,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等形成联动,通过完善机制,引导当地人们共同规划,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逐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2.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塬面综合治理需要通过人工预防的方式,形成长期有效的管制措施,才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并对农村农业资源进行改善,合理利用当地土壤与水源,推动农业效益进一步发展。治理过程中,突出多层次、多功能的优势,打造全面系统性工程,将长远利益与其他利益联系在一起,综合性地发挥效益[2],早日实现治理目标。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应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据流域汇集规律,逐级开展防控工作,对周围的径流与沉积物进行拦截,更有利于分区指导,推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开展。此外,还需要坚持不同的治理措施,实现各项措施之间的配合,将治理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保障农业经济效益,在能够保证充分发挥治理作用的同时,以修复生态环境为基础,改善当地环境与气候,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优先对重要地段进行基础建设布置,选择坚固耐久的建筑方案,便于后期维护与修复,保证方案充分满足治理需求。

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法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对农村农业的影响,应秉承着综合治理的目标,开展治理工作,并以小流域为单元,积极规划山水田林,逐步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另外,建立由上而下的防护结构,对沟坡、塬边等位置进行防护,形成完善的防护治理结构,以点带线、线带面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3.1 工程布设要点

塬面蓄水工程主要目的在于减少雨洪对沟道的冲刷,保护土壤功能,有着灌溉与防洪的综合性功效。根据农村村落,对内部进行综合布局,结合塬面水土流失情况合理选择位置,确定不同的工程类型与规模,在保护沟头安全的同时,实现逐级把控、调节径流的目的。

3.1.1 蓄水措施

通常蓄水工程有涝池,涝池是农村使用的最原始的工程。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建设发展,涝池经过改造,能够根据设计的位置确定具体功能。涝池能够方便农户农业生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边坡进行绿化,同时将涝池中的水源分离,净化后再度排入涝池,能够改变小气候。涝池单个的容量分为3000 m3、3000~10000 m3、10000~30000 m3不等,具体建设需要根据选择的位置以及需要的涝池功能确定。涝池需要定期维护和管理,需每间隔两年对池底进行清理,保证涝池的功能正常发挥。为了便于及时存储水源,农村还会建设水窖、蓄水池等,合理利用地表径流,为农业灌溉、居民生活提供方便[3]。

3.1.2 截排水措施

截排水设施分为明渠、竖井等,需要合理设置,避免对塬面造成冲刷。截水沟通常布设在道路、农田等位置,间距在0.2 m 左右,根据等高线布设,保证截水沟互相连接,确保能够有效排水。竖井在雨季能够容纳较多的雨水,与排水渠系统配合,能够用于农田灌溉,同时需结合当地径流量确定工程以及排水系统,加强日常维护。

3.2 综合系统的水土保持技术

3.2.1 沟头防护措施

经过对当地水土流失侵蚀分布以及治理情况有所了解后,为防止日后对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造成影响,针对坍塌较为严重的地区,需要建立防护机制,对沟头进行科学管理。沟头坍塌现象不仅是自然因素导致,人为破坏、缺乏管理也是导致沟头坍塌的主要因素。沟头坍塌较为常见,基于其对道路和居住环境的影响,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保护当地环境。

3.2.2 构架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系统退化是从地区资源衰减开始的。想要保证农村地区有良好的地形和环境,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综合治理。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开发资源的同时,要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协调发展,建立多层次的结构,构架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1)塬坡面恢复:塬坡面治理措施,主要采取自然恢复的方式为主,尽可能保持原有地貌特征,配套对应的灌溉、蓄水系统,保证塬面植被有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植被恢复与生长,最大限度地保护适合生长的植物。为了更好地恢复塬面,可采取梯田的方式,坡度能够保证蓄水保土,减少坡面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修建梯田时需要兼顾方向、角度等条件,并选择适宜的植被,例如油松、刺槐等。考虑到当地的产业发展,综合对梯田进行分类,根据用途分成不同梯田类型,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大规模开发梯田模式的农业产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布局。

(2)农业节水模式: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土壤质量下降,径流得不到科学利用,导致水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使得本就不多的水资源,在需要的时候严重匮乏,进而加剧了农业产量不稳定的现象。需要采取有效的节水技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为旱区储备水资源,提高农业种植产量[4]。

3.3 全方位综合治理

全方位综合治理是针对塬面、沟坡等多个角度进行,并基于农田开展多层次防护,结合当地的空间与地形结构,进行综合布局,打造立体修复模式,进行综合治理。按照塬、坡、沟三道防线进行治理,加强各个防线的保护,连接好田林路渠,对荒废的区域进行复垦。建立工程、生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措施,削弱径流对地表的冲刷,对坡面进行防护,恢复坡面林草环境,设置林带屏障,形成以粮、果等为主要产业的生产区;建立集蓄水沙、防止崩塌的防护体系,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

3.4 小流域治理与开发

自然状态下,农村农业结构中必然存在着小流域地区。小流域的沟道可以构建独立的地域单元,可以从小流域生态恢复入手,对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综合开发治理。加速农林牧业的发展,促进小流域的合理利用与发展。根据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改善小流域生产价值,提高当地农业生产质量,创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小流域单元中,对区域内资源进行科学利用,综合布设各类防护措施与工程,利用坡面结构进行开发,促进小流域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应从多角度思考,侧重点应放在农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面,加强改善农业生产价值。通过合理的方式,遏制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对荒地进行开发,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产量。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当地农田生产产量,维护物种多样性。可以将农业与旅游业连接,发展农家乐产业,充分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从资源开发角度来看,合理开发与利用小流域拓展资源,处理好长期与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培育小流域产业,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5]。保证流域自身生产力的同时,将治理工作与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自然环境比较脆弱以及人们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不重视,导致部分地区农村水土流失现象加剧,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不利于生态环境安全,如若不及时加以改善,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减少水土流失,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根据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植被生长情况,科学地进行综合性治理,并依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条件与自然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案,为水土流失区域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综合采取防治措施,开展有地区特色的治理,并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探索,对不足之处进行研究,形成长效治理模式,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流域农业措施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区域联动护流域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