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兴川大业 谱写爱民新篇

2022-11-18 01:13四川省民政厅
中国民政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救助全省养老

☉ 四川省民政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民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围绕“三个聚焦”、履行“三基”职责,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以构建四川民政事业“583”发展架构为统揽,革弊鼎新、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兜底线、保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有力服务了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四川省遂宁市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月活动。

扎实履行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

十年来,四川各级民政部门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力以赴、尽锐出战,扎实履行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任务,织密扎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连续五年牵头落实社会保障脱贫工作,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1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兜底保障,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26%,全省农村低保标准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为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织密扎牢了“最后一道防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连续5年保持中央、省新增救助资金向“三区三州”倾斜。特别是与凉山州政府签署“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合作备忘录”,开展挂牌督战行动、实施“索玛花开”项目、为“一村一幼”持续开展玩(教)具捐赠活动、实施“彝路相伴”天府社工智援凉山三年计划,助力凉山州脱贫攻坚。进一步完善对低收入人口分类救助政策,农村危房改造等补助范围拓展到易返贫致贫人口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省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8万余个,投入扶贫资金44.3亿元,帮扶困难群众361.9万余人次。全省慈善组织在凉山州开展扶贫济困、扶老助残、救孤恤病及教育、卫生、体育等慈善项目120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20余亿元,直接受益人数150万余人。

有力服务保障四川发展战略大局

2019年,四川省启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民政部门审慎稳妥推进相关改革,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层基础。

审慎稳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全省乡镇(街道)、建制村、村民小组分别减少1509个、1.9万余个、15.6万余个,减幅达32.73%、41.98%、40.41%;优化社区4778个、新增社区461个,实现了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谋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省委、省政府出台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指导意见和“1+24+1”工作方案,召开推进会、培训会、现场会,建立改革成效监测评估体系,开展全覆盖巡回指导,强力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坚持把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牵引和主抓手,科学推进全省县域内片区划分,形成809个乡镇级片区、6812个村级片区,设置700个中心镇、128个副中心镇、7392个中心村,形成县域内“县城(驻地镇)—中心镇(一级镇)—其他乡镇(街道)—中心村—其他村(社区)”梯次带动的镇村体系,不断夯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四川底部支撑。

稳步提升全省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十年来,四川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大力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

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普遍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推进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挂钩。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低限目前达到每人每月680元和480元,惠及400万名困难群众。45.8万名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全部纳入特困救助供养范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乡分别达到800元/月、540元/月,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实施临时救助187万人次,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40万人次。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持续稳步提升,机构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达到1600元/月、1200元/月。全面建立并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自然增长机制,惠及82万困难残疾人、106万重度残疾人,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从城市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共建成试点社区康复站点200个。

积极构建养老服务新格局

十年来,四川各级民政部门聚焦解决亿万老年人“急难愁盼”,积极谋划和推进养老服务各项工作,推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修订《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健全完善“四大体系”、项目化实施“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大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城市,创新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开展家庭照护床位建设试点,打造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在农村,创新推进农村敬老院“向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等“四个转变”,加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养老机构和设施达1.8万个、床位50.75万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0%、60%。全面建立老年人高龄津贴、护理补贴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1.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连续三年实施“百千万养老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累计培训13.2万人次。开展“最美老人”“孝亲敬老楷模”“优秀养老护理员”评选等活动。召开全省老年志愿服务大会,老年志愿服务队伍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老年志愿服务队伍达4662支、老年志愿者人数达90.1万人。实施“1+3+3+N”川渝两地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工程,与西部11省(直辖市)开展养老服务协同合作,川粤湘渝黔陕6省(直辖市)开展旅居养老合作。举办四届中国(四川)老龄事业暨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累计签约金额270亿元。四川省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

扎实抓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

十年来,四川各级民政部门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持续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落到实处。

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推动修订《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大力构建未成年人保护“661”工作格局。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未保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省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全省未保工作推进会议,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性安排,部署推动未保工作落地落实。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均建立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未保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按照“一机构、一站、一家、一点”思路,推进市县未保中心、乡镇未保站、村儿童之家、组儿童工作站建设,筑牢全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阵地,建成市县未保中心132个、未成年人保护站1000余个,“童之家”儿童服务点3.5万余个,配备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3.8万余名,在全国率先试点网格员兼任未保小组长。实施“童之助、童之护、童之家、童之行、童之爱”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大力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投入4600余万元用于孤儿就学就医保障。大力实施“百镇千村·助爱牵手”“快乐同行”等关爱服务项目,惠及全省130余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持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十年来,四川各级民政部门持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大力支持慈善、社工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圆满完成全省第十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社区治理新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持续开展社区治理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社区治理行业标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4%、80%。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施“彝路相伴”“牵手伴行”行动计划。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4536个行业协会商会实现脱钩。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取缔劝散非法社会组织64个。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发展、监管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体系加速构建。全省4.5万个社会组织形成固定资产近400亿元,吸纳就业56.7万人,社会组织已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开展“四川慈善奖”评选表彰,引导慈善力量服务民生保障,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救助,不断提升慈善事业影响力、公信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县域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成社会工作站点4362个,全省现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近12万人,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实名注册志愿者1337.8万人、占居民人口总数的15.9%。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34亿元,筹集公益金132亿元(2017—2021年),有力支持了全省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加快发展。深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全省6个县(市)被认定为“千年古县”。完成川青、川甘、川藏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及川渝线修正。

持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十年来,四川各级民政部门持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大力提升婚姻、殡葬等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推动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化有效、均等可及。

加强“殡、葬、祭、宣”闭环管理,大力推进“法治、惠民、绿色、人文、阳光”五个殡葬建设,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加强殡葬设施建设,2019年起,将绿色惠民殡葬政策纳入全省民生实事范畴,累计为57.28万余名逝者家庭减免或补贴基本殡葬服务费用4.5亿余元,促进基本殡葬服务普惠性、均等化。部署开展“殡葬服务进社区”试点,着力打通殡葬服务机构连接群众最后“一公里”。强化经营性公墓审批监管,深化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不断规范殡葬服务管理秩序。完成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任务,实现了突破户籍所在地限制,在全省任何一个县(市、区)凭当地居住证即可办理婚姻登记,创新实现全省婚姻登记“全市(州)通办”,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积极参与全国婚俗改革试点,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确定10个县(市、区)为婚俗改革实验区,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高额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传承发扬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有效加强。

踏上新征程,四川各级民政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全省民政事业“583”发展架构为统揽,以“守正创新”为总基调,以“五社联动”为总牵引和主抓手,再接再厉、奋勇前行,续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救助全省养老
养老生活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救助小猫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