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殷切嘱托 擦亮民生底色

2022-11-18 01:13贵州省民政厅
中国民政 2022年19期
关键词:社工残疾人贵州省

☉ 贵州省民政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贵州考察调研,指引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贵州各级民政部门坚持兜底夯基的基本定位,全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创新完善社会治理,积极发展社会服务,切实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021年12月16日,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召开第十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

基本民生保障更加高效精准

这十年,贵州把群众关切作为“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度量衡”,不断加强城乡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筑牢全方位兜底保障网。

兜底保障更加坚实有力。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印发实施《贵州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暂行)》《贵州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贵州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等政策法规。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共向700余万名救助对象发放救助粮2亿余公斤。建立低保工作责任追究机制,构建起“发放基本保障金、增发特殊补助金、发放救助粮”三道防线,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从2012年的276.48元/月、1452元/年提高到2022年的679元/月、5292元/年,分别增长1.46倍和2.64倍。深入开展“救急难”工作,全省共向313.8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45.1亿元。2017年—2020年,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向154.2万名易地扶贫搬迁中的贫困移民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23.1亿元。健全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脱贫倾斜政策,共将183.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全省共将24.9万名“三类监测人群”(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家庭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目前,全省对9.7万名特困人员实施全方位托底供养,保障城市低保对象58.6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72.4万人。

救助管理提质增效。建立省级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联席会议机制。目前,全省共建成并投入使用救助管理站51个,其中市级9个、县级42个。

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全面构建。新修订《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对留守未成年人和孤儿、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重病未成年人等实行特殊保护。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持续优化未成年人关爱救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建成儿童福利机构54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23个,建成村(社区)儿童之家7662个。认真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2年以来,已4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700元和1200元,分别增长70%和100%。自2020年起,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孤儿标准执行。依托省、市、县、乡、村、网格六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力量,强化各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未成年人保护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全省未成年人保护信息系统,融合共享法院、检察院、教育、公安等多部门数据,目前已累计采集1050万名未成年人基础信息。

残疾人福利工作持续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持续提高,2020年建立全省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目前,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为:一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90元;二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70元。全省现有35.4万名残疾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7.8万名残疾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持续安排福彩公益金开展“温暖贵州·福彩公益助行工程”“温暖贵州·福彩公益助康工程”“温暖贵州·福彩公益福音工程”,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为家庭困难患者实施康复手术,尽最大努力预防“因残致贫”的情况发生。

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多元深化

这十年,贵州不断强化城乡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有效实现风险第一线化解、矛盾在最末端解决、共识在最基层凝聚、美好在家门口实现。

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始终坚持党对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的政治方向。圆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战斗堡垒进一步筑牢。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对全省13196个村、4623个社区“两委”成员资格、候选人资格,切实落实县级联审机制、“两委”人员备案管理制度以及“两委”人员近亲属回避制度,切实防范和清理问题村(居)干部,筑牢基层政权建设基础。

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围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做实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形成“社情民意一传到底、政策措施一通到底”的基层联户治理工作机制,夯实平安贵州建设根基。牵头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安置人口1万人以下、1000人及以上的安置区,新设立374个居(村)委会,依法依规选举产生了安置区居(村)委会成员,新设立4819个居(村)民小组。制订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试点项目,全省共培育社区社会组织4.9万个。

社区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进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基层治理数据库、一本社区综合数据台账、一张数据管理决策分析云图、一套微网格服务体系、多个社区智慧化场景应用”架构和服务体系。目前,已在全省110个村(社区)开展试运行,采集基本数据4000余万条。2013年至今,每年安排3000万元城乡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用于支持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站18203个。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554个社区建立专项工作人员岗位等级序列,1898个社区建立社区工作者选拔聘用、素质培训、管理监督、考核评价、晋升退出等机制。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十年来,全省社会组织登记数量从不足5000个增长到14700个。把党建作为社会组织管理的重要抓手,在省级和市级层面推动成立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建立全省性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在党建引领带动下,共培育20个5A级、43个4A级、93个3A级全省性社会组织,4家社会组织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800余家全省性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作为,参与帮扶项目2400余个,投入帮扶资金超过270亿元,受益群众超561万人。社会组织积极助力抗击新冠疫情,捐款捐物超过9亿元。省级行业协会商会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免交会费、降低收费项目、规范会费标准等为企业减轻会费负担6583万元,惠及企业1.6万家。

社会工作稳步推进。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3—2020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全省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685个,社工人才总量突破6万人,持证社工达3660人。在66个贫困县和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举办“最美社工”“最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贵州省首届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大赛”等活动,持续讲好社工故事、弘扬社工精神、传递社工大爱。

基本社会服务更加均等普惠

这十年,贵州省民政系统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基本社会服务更加均等普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高位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出台《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若干措施》等法规文件,调整完善贵州省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积极争取外资,获得世界银行3.5亿美元、法国开发署1亿欧元联合融资结果导向型贷款,重点支持政府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以来,连续五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通过整合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一般预算资金和各级福彩公益金、联合融资贷款资金支持各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目前,全省共建有养老机构1368个,机构养老床位达10.3万张;71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4167个农村幸福院投入运营。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目前,全省筹划建设健康养老产业项目47个,总投资422.47亿元,已完成投资219.73亿元。

婚姻登记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乡(镇)社会事务办、婚姻登记窗口全部接入电子政务外网。2021年,在全省部署启用新版婚姻登记信息系统,目前,该系统已与公安等10多个部门实现婚姻登记信息共享,婚姻登记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开展内地居民结婚登记跨区域试点和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改革试点,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做好准备。

殡葬改革稳妥有序推进。修订出台《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完善殡葬管理法律法规。目前,全省共建成具备火化功能的殡仪馆67个、提供治丧服务的殡仪服务中心38个、乡镇集中治丧点75个。建有经营性公墓79个、城市公益性公墓27个、农村公益性公墓6186个。印发《贵州省全面推进婚丧移风易俗实施方案》,着力加大对滥办酒席、大操大办的治理力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群众办理丧事活动中监督、管理、服务作用。合力推动全省移风易俗工作,将殡葬移风易俗要求转换为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节俭办丧。建设节地生态安葬设施,推行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强化经营性公墓公益属性,要求设置低价、免费的节地生态安葬墓区。目前,全省建成树葬区31个、花葬区27个,殡葬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得到进一步彰显。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认定慈善组织220家,出台《贵州省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贵州慈善奖”。“互联网+慈善”迅速发展,建成完善“慈善贵州”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持续举办“贵州省慈善项目推介会”,开展“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中华慈善奖”评选推荐工作。积极动员慈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2017—2021年,全省慈善组织募集款物超过139亿元。不断加强各级慈善总会建设,全省共成立慈善总会73家,“善行贵州”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志愿服务管理持续加强。推动出台《贵州省志愿服务办法》《关于推进贵州民政系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强化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工作,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推广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达803万人、志愿服务队伍达5万支。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春运“暖冬行动”、“脱贫攻坚·志愿黔行”助力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各领域志愿服务发展。

猜你喜欢
社工残疾人贵州省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我骄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鉴赏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