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

2022-11-18 04:46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蚁后蚁巢红火蚁

梁 兴

(奥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68)

红火蚁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存在巨大危害,自2003年起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这一物种,我国需高度重视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治工作。本文对红火蚁的特点、我国红火蚁的现状、目前的防治策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红火蚁的具体防治措施。

1 红火蚁的特点

据Vinson 1997年介绍,红火蚁是一种群居性昆虫,其具有两种社会类型,一种是单蚁后的单后型,另一种是多蚁后的多后型。据邵敬国等2008年的研究,我国多后型与单后型共存,但以多后型为主,其中多后型与单后型的比例为4:1。红火蚁可以有多个蚁后,它们可以活6~8年,一年生产250,000只工蚁(Kate & Jeff,2015)。红火蚁耐受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在气温为11~42℃时,工蚁均可外出至地表觅食,而在20~36℃时达到觅食活跃温度,通常凉爽季节的白天,尤其是中午时间,以及炎热季节的早晨、傍晚、和夜间,工蚁除外觅食比较积极。当春天的周平均土壤温度升高到10℃以上时,蚁后开始产卵;当温度达到22℃和22.5℃以上时,工蚁和繁殖蚁开始出现化蛹和羽化;当温度达到24℃及以上时,繁殖蚁可发生婚飞,而婚飞的基本条件是气温达到24~32℃,空气相对湿度约80%。

红火蚁的自然扩散主要依靠繁殖蚁的婚飞。当气温、湿度等气候和环境条件合适时,繁殖蚁会从成熟蚁巢中出巢,飞到大约90~300m的空中进行交配。当完成交尾后,大部分雌蚁可飞行数百米,极少数可飞行3~5km,降落后寻觅构筑新巢的合适地点。如有风力的助力,则可扩散至更远,最远数据可达16km。建巢后,一般1~2个月会迁移一次,迁移的距离约为1~10m,大部分迁移距离为3~5m,而迁移的方向是随机的。而多后型经常采用分巢的方式建立新群体,也就是一部分蚁后带领一部分工蚁离开原来的巢穴,在附近寻觅合适的地址建立新巢。随着国际及国内贸易的发展,红火蚁的人为传播扩散也在逐渐增多,主要依靠苗木、花卉、草皮等植物的调运,以及垃圾、土壤、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货柜等物品或工具的运输而进行远距离的传播。

2 我国红火蚁的现状

红火蚁是全球公认的一百种最具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繁殖能力和攻击性强,叮咬毒性大(Ross et al,2008)。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红火蚁不太可能在温度低于-3.7℃的地区定居生存。然而,在过去5年内,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梅肯县的蓝岭悬崖(Blue Ridge Escarpment in Macon County,North Carolina)(海拔>1220m,2019年最低温度-16.3℃)也观察到了红火蚁群落(Lytle et al.2020)。因此,说明之前人们的估计普遍过于乐观,很可能在很多其他之前认为不适宜红火蚁生存的区域也将观察到红火蚁的存在。

根据自2005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大量研究,包括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对红火蚁的监测、以及对其的化学或生物控制。其基本结论为,尽管对许多入侵地区采取了针对红火蚁的相关控制措施,但红火蚁依然在中国大陆地区迅速蔓延并加速扩张,这种加速扩张预计将持续20年。其原因归结为:(1)检验检疫不够充分,或检验检疫资源分配不足;(2)国内贸易量巨大,物流流通量巨大,运输路线多等原因造成检验检疫困难;(3)各地管理部门之间的防控措施缺乏相互协调;(4)基层防控工作成效低;(5)预防策略应用较少,仅适用于红火蚁偶发地区。

3 红火蚁的防治方法及策略

首先开展监测调查(即对发生分布范围调查、活蚁巢密度(数量)调查、工蚁密度调查、危害程度调查)。而后根据红火蚁监测调查的结果,计算出活蚁巢平均密度和工蚁平均密度,并确认发生程度等级(见表1)。

表1 活蚁巢密度分级标准

而后,根据等级标准(见表2)制定相关防治或施药方案。主要防治措施一般分为化学防治(其中主要有:毒饵防治法、粉剂灭巢法和新二步防治法)及物理防治(受体干扰)。

3.1 毒饵防治法防治红火蚁的首要目标是要杀灭蚁后,进而灭除整个蚁群。布施毒饵后,工蚁会将毒饵搬运回蚁巢,通过‘交哺’,48~72h内将药剂逐步传至幼虫、其他工蚁、繁殖蚁和蚁后,而达到消灭整个蚁群的效果。一般毒饵需要10~15d方可显现防治效果。当蚁巢密度明显降低后,可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处理单个蚁巢时,需在蚁巢10~50cm位置点状或换状布施毒饵,在布施的过程中,不能惊扰蚁巢。当蚁巢密度较大,分布比较普遍时,可普遍布施毒饵,当范围过大时,也可采用布施器等大范围布施毒饵。

3.2 粉剂灭巢法这种方法只能用于防治比较明显的蚁巢,而不能对不明显蚁丘、散蚁进行防治。如果气温高于15℃时,可先破坏蚁巢地面以上大于或等于1/3的部分,而后待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粉剂均匀地撒到工蚁身上。

3.3 新二步防治法(1)全面防治。在红火蚁高密度发生区域全面布施毒饵,在低密度发生区域局部点状施用毒饵,在蚁巢明显且易到达区域施用粉剂灭巢。(2)重点防治。在活蚁巢和工蚁分布地点补施毒饵,或补施粉剂灭治明显蚁巢。

3.4 进行效果评估根据发生分布范围调查、活蚁巢密度(数量)调查、工蚁密度调查和危害程度调查等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施药前1~2d调查一次基数,包括活蚁巢数(密度)和诱集到的工蚁数量;茚虫威饵剂、高效氯氰菊酯粉剂施用后15d调查一次;氟蚁腙饵剂使用一个月后调查一次。依照《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49部分:杀虫剂防治红火蚁》(GB/T 17980.149-2009)标准中“药效计算方法”,根据防控前后活蚁巢密度(数量)和工蚁数量(密度)调查结果,计算活蚁巢防治效果、工蚁防治效果。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

式中:

防治效果达到95%及以上的为优秀,85%~94%为良好,70%~84%为中等,70%以下为差。

以上3种化学防治手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红火蚁的密度,但缺乏高效稳定环保的防治药剂,且部分药剂产品质量不稳定,防治效果参差不齐。近期,一种新的非化学技术来控制红火蚁的防治手段被普遍应用,该技术被称为“受体干扰”(RECEPTOR-i),它是一种自然和生物控制的方法,它是通过破坏红火蚁生存所需的重要系统,例如进食、消化和发育系统,以达到控制的目的。RECEPTOR-i的活性成分是可生物降解的,对环境没有影响。由于该产品具有物种特异性,因此预计也不会影响其他昆虫(Cho and Vander Meer,2021)。

4 红火蚁防控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口岸检疫根据调查,红火蚁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口岸传播,因此,海关部门要加强入境口岸、进口货物,尤其是花卉、苗木、集装箱及木制包装等的监测防控。其次,由于红火蚁的食性十分复杂,在对进口货物进行检疫时,一定要扩大范围,不能只关注现有报道的红火蚁感染货物或疫区。

4.2 科学防控,确保实效科学防控是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做好严密监控、分类处置、坚持群防群治的原则。红火蚁疫情的常发期为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应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巡查,重点对公园、小区、广场、农田、堤坝等高发区进行巡查。其次,在疫情常发季节进行统一防控,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理。按照未发区先监管阻截、新发区立足消除、常发区持续控制的防控思路,分类处置红火蚁疫情,认真督促疫情防控效果,杜绝防控不到位的状况发生,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均得到落实。在政策措施方面,应将防治对象、防治区域、防治环节作为重点,制定科学的应对制度。

4.3 科学指导、宣传培训发动群众是推动红火蚁防控工作的重要措施。2001~20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城市发现红火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明确目标、科学管理、精密定位、专业防控从而根除了红火蚁。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根除红火蚁的经验来看,根除红火蚁最重要的环节是发现红火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发现的蚁巢中有50%是通过群众举报后发现的。因此,要做好红火蚁的防控需要发动广大群众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利用网媒、广播电视等多种传播平台,加强红火蚁防控科普和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有关部门及群众的红火蚁识别及防控技术员能力。

5 结论

红火蚁是一种具有十分强大破坏力的入侵物种,要达到检疫与防控双重目的,降低其危害,一方面,要推行严格的边境检验检疫措施,更好地控制可能藏有火蚁的产品的流动。同时,加强各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明确相关责任。另一方面,要增加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采用灵活的机制,加大疫情普查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红火蚁防控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红火蚁的防范意识。

猜你喜欢
蚁后蚁巢红火蚁
0.08%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分析
白蚁巢对土石坝渗流影响分析
红火蚁来势汹汹 九部门联合防控
小狮子和红火蚁
No.3 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份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两只坏蚂蚁
校园“三剑客”
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