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践中的语用分析

2022-11-19 11:26王辰予
现代英语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译者含义原文

王辰予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一、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承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文化。随着多方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和任务难度逐渐凸显。所谓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言语对照转换,它不仅是一种言语转换的动态表达过程,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翻译研究强调的是对“言语”的研究。在这种观念下,文本不再被看作静止的语言成品,而是译者和原文本创作者、译者和目的文本读者群的“言语”。动态的交往的文本观必然会引导译者去研究言语者、言语的语境、言语的方式、言语的意图等因素[1]。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语言学其中一分支的“语用学”,近年来不断地为翻译研究工作添砖加瓦。由于翻译实践过程与语言学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用学在翻译过程中意义深远,为译者和翻译理论研究者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翻译领域中的语用研究

语用学这个概念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orris)和卡纳普(Carnap)就曾对语言学的概念提出论述,莫里斯在《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指出,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的使用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

哈蒂姆和梅森(Hatim and Mason)在《话语与翻译》中指出对翻译实践的分析研究可以参考语用学,其中从语言学、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三方面提出了语境研究的三个维度,即交际维度、语用维度和符号维度。

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and Wilson)曾在“关联理论”中提出,要“发现植根于人们内心的可以对彼此之间如何实现交际进行解释的隐含机制”。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而且交际活动是一个认知过程,双方之所以能够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信息,主要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由此可见,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获取语境含意,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

中国的研究学者何兆熊先生曾提出,意义和语境这两个概念在语用学理论当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基本的。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方面的问题。在原文所提供的特定语境中分析作者表述的话语,以此来准确把握并提高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准确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通常,人们口中的语境是指,使用语言时的特定环境,文化背景。根据《辞海》所述,“语境”是指“说话的现实情境,即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场合”。语境对语言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语用学也可以通过语境分析来理解语言自身所表示的含义。

三、语用学翻译中的会话分析

众所周知,翻译实践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处理过程。词义、语义、语境、文化背景等,有太多的因素会导致译文的效果,译者绝不能将两种语言进行一般的静态转换。如果译文仅能使读者从中获取某个单词的词义,或是单个句子的意思,那译者与机器翻译无异,同时也就失去了翻译要与原文作者“共情”的特点。由此可见,译者在做翻译时,如果能对原文作者所描写时的特定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并在试图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想要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做出判断,才能收获准确的语篇含义。

在日常对话中,往往某人说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饱含深意。例如:

1.A:Will Anna accept my apology?安娜会接受我的道歉吗?

B:She isn't the person who holds grudges.她可不是个记仇的人。

2.A:Will Anna accept my apology?安娜会接受我的道歉吗?

B:Come on,honey,time heals everything.算了吧,亲爱的,时间会治愈一切。

以上这两组对话的问答内容,表面上看似答非所问。可若仔细分析,却又都合情合理。在这两组对话之中,虽然A者所问内容都是相同的,但B者通过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分别做出回应,从而使这两次提问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目的。通过比较两次问答的语言可以看出,B者与A者之间是存在共识的。

对A者所提出的问题:“安娜会接受我的道歉吗?”在第一组中,B者回答说:“安娜不是个记仇的人。”如果单看这一句话,仿佛是在说安娜此人的特点,别无他意。但考虑到问句之后,由此可推断安娜大度,而且应该是会接受道歉的。相反,在第二组的回答中,如果也抛开A者的提问,那么,一句“时间会治愈一切”到底想说什么,恐怕很难搞清楚。正是有了上下文的缘故,这句话从侧面暗示了安娜并不会接受道歉。

斯波伯和威尔逊在“关联理论”中强调该理论的核心为关联原则是人类认知假设的必要条件,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即根据事物的相互关联性的信息认知事物[2]。关于此点,该理论能很好地诠释翻译活动,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毫不费力地理解语境。

所以,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如果单纯地考虑文字字面的含义,或者只是根据原语语言的语法逻辑来得出译文,那么有时候译者会就出现理解偏差,误导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做到和原文作者“共情”,将自己带入到源语的语境之中,深入体会语言的情景,再做出准确的翻译。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原文作者的情感表达,也不会带离读者的理解思路。

语言文字犹如密码,神秘而又奇特。每个字词均有其自身含义,而将其列队成句之后,往往还会蕴藏其他意思。至于译者所做的翻译工作,要是将字词含义简单地传达给读者,那将毫无意义。所以说,只有自身先要对原语言进行深刻准确的理解,再去将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传达给读者大众,才能反映出话语含义的价值。

四、语用学翻译中的词汇分析

语用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一项就是词汇研究。词汇语用学把词汇含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并了解词义在语言使用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众多语言表达的过程中,由于给出的语境各不相同,有很多普遍接受的词汇含义会因说话人的表达意图而被调整或是修改。

人们在研究词汇意义的过程中发现词汇不仅有本身功能,构成特定的语用意义。词汇隐含的语用意义虽不独立,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词汇意义,只是在语境的作用下才激活了这些用法[1]。

众所周知,英文单词在词典中的解释常常具有多个含义,而这些词义有时候无法有针对性地告诉读者该词在某句话中的真实含义。句中词义不能随意选取,转换该词义的同时必须要顺应原文所设定的语境,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语用加工处理。“blue”是一个很常见的英文单词,一般指“蓝色”,一般在句中用于修饰某个名词,指出相应的颜色。但有时,如果在某一特定语境中使用blue,则可以用来表示精神状态,示例如下:

1.The birthday gift my mom gave to me was a blue coat.妈妈送我的生日礼物是件蓝色的大衣。

2.There's no particular reason for Jessie to feel so blue.杰西没理由这么沮丧的。

3.The news came out of the blue.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

第一句中,blue意思很简单,表示的就是大衣的颜色;第二句中,blue不再是蓝色的含义了,而表示心情,忧郁的,沮丧的;第三句中,blue不是单独使用,而是结合其他词,以词组out of the blue的搭配形式出现,考虑到整体句意,以及消息传递的时效性,所以译成“突然地,意外地”。

在英语表达上,只关注单词的某个含义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英文单词大多一词多义,句中或语篇中所用单词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语境使用单词的含义都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语言表达考虑的是词汇组合后的整体性,单词的意思也是要根据语境和整体句子动态变化的。

再如,something一词本表示某物,某事,但在下面这句话中,它却在形容某个人有本事,具备某种能力,是对人的一种夸赞。

You are really something,Johnny.What you need now is just a chance.

什么是“You are really something”?是说这个人是个东西吗?

当看到后面的内容:What you need now is just a chance.你现在只差个机会。这才明白,这句话是鼓励Johnny,反推,一个人只有自己有本事,有能力,遇到机会时才会成功。所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来,something就是在赞扬Johnny。

由此可以判断,词汇的应有之意有时候靠查词典是得不到的,这恰恰是语境给予的。对原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其实就是要去找出对等语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那么,到底如何找到合适准确的对等语言呢?这就依赖词句的上下文,即语境。在词语层面上,如果仅把一词多义的问题,或是词语表达的问题归结于传统意义上的单词语义问题,那么翻译过程中的出现的种种障碍就不会轻易消除。如果从语用学的角度上看待词汇问题,把模糊笼统的语义概念和语用学联合起来,就能反映出词汇语用意义的复杂性、多变性。由此将词汇所表达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五、翻译领域中的跨文化分析

跨文化语用学同样也是在语用学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人类学、社会学、翻译学、语用学等多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英国语用学家尤尔(Yule)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的方法的不同期盼。并研究不同语言文化中或相似的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异同。[1]”

语用学中提到的跨文化是指不同国家、语言交际者之间的话语交际,或者是本族语使用者和其他族语使用者之间的话语交际。在不同文化种族交际的作用下,跨文化语用学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交际活动日益频繁,而愈加明显。

就户外常见的公示语而言,在中英互译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在公园或户外旅游景点中,经常可以看到“足下留情,春意更浓”“小草冲您微笑,请您留心绕道”等标语,这些文字极具社交用语功能。在户外环境中,这样的语言经常被用来提示游客要爱护环境。如按字面意思翻译成“Don't walk on the grass,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或“The grass is smiling,and please walk away from it.”势必会失去原语精华。虽然这样翻译保留了原语的语义,但是和原语的社会功能相比却大相径庭。中英文两种语言本身具有不同的语言特性。中文在表达上常常会体现诗情画意,烘托感情。而英文更为简洁精炼,特别是在这样的公示语中。所以,如果翻译成“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会更加准确,也更能警示游客,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翻译的功能就是达到交际的目的,也就是说达到语用等效。关联理论认为不仅个人的认知环境而且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都会影响话语理解。因此,研究英汉读者的认知语境是不容忽视的,认知语境的悟透是好的英译的根本。因此,译者英译时需让原文与译文语境实现最佳关联,从而达到英译的最佳效果[3]。

六、结语

在以往的翻译类研究中,字词、语法、句式结构等内容经常被列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这导致部分译者觉得要想做好翻译,首先要掌握语言使用上的规则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不错的译文。但是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翻译实践中语用学的关键作用。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了语言交流,才有了如今的翻译实践工作。语言不仅是一国文字的展示,还是原文作者的情感衬托、文化传承等,影响因素多而复杂。

如果将语言交流比作一道美食,那么,文字就是新鲜美味的食材,作者的情感犹如烹饪的调料,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食客吃哪道菜最为合适,说的就是翻译中的语境。在精心准备的饕餮盛宴上,有心的大厨凭着自己的“菜谱”——也就是语用学理论,才能做出一道道精美的菜肴。

最近几年,语用学研究备受关注,通过文章分析,可以看出语用学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语用翻译研究的脚步不会停歇,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需要翻译的助力。这就促使研究者继续前行,认真钻研语用翻译理论,站在多维角度上,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为翻译事业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译者含义原文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