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藏着的小故事

2022-11-19 13:56王丹蕾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教师璩艳霞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学校教师
十几岁 2022年23期
关键词:用典范蠡李商隐

文/王丹蕾(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教师) 璩艳霞(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学校教师)

用典是古典诗歌中极常见的表现手法,它增加了诗歌的意蕴,使诗歌表达委婉曲折,同时也让读者浮想联翩。

但同时,诗歌中的典故也给诗歌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不明白典故的内涵,那就无从知道诗人的用意,也无法读懂诗人的情感。

事典和句典

用典从内容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事典和句典两大类。

事典即诗中引用的是古人的故事。如王绩《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引用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句典指引用古人的言语,如李清照《渔家傲》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从具体使用来分类,典故有四种用法。分别是明用、暗用、反用和侧用。

其中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前三种。明用是指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教材上所选诗歌中的用典大多如此;暗用是指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浑然天成,不饰雕琢;反用是对原来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

李白、李商隐、辛弃疾、陆游等诗人都是用典的高手。典故的运用使得他们的诗歌情深意远,回味无穷。

四个典故看春景与哀愁

安定城楼

李商隐 [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的诗歌出了名的隐晦难懂,究其原因是他喜欢用典。换个角度来看,鉴赏李商隐诗歌的关键也在于读懂他的用典。以这首《安定城楼》为例,全诗共四个典故,运用灵活而确切。

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望景。第三、四句接连引用两处典故,分别为:贾谊向汉文帝呈上《治安策》,却不为汉文帝所采纳;王粲避乱至荆州,无奈之下,只能依靠刘表。李商隐是以两位古人自比,抒发内心的苦闷。第五、六句继续用典,引用了《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的典故。诗人以范蠡自比,暗示自己既有范蠡的治国辅政之才,也如范蠡一般不屑于在追名逐利的官场经营。第七、八句,诗人以典故收束整首诗。李商隐借庄子的寓言表示自己无心于功名利禄,也告诫他人不要如惠子一般妄加猜测自己的高洁之心。

诗人的情感层层叠进,巧妙地隐藏在了诗歌的典故之中。

三步走近典故

诗歌用典给读者鉴赏诗歌增加了难度,借诗歌中的典故读懂诗人的情感也就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积累常见的典故。有些典故格外受诗人的偏爱,在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这些常见的典故就需要我们进行积累。

了解典故中人、事的内容与意义。当我们辨别了哪些是典故后,我们还要明确典故出自哪里,讲了什么,才有可能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

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诗人引用典故,一定是有现实的原因或将其用作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最终目的还是借典抒怀。所以,我们要了解诗人的处境、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三问三答,不胜感慨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宋]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猜你喜欢
用典范蠡李商隐
范蠡卖牛
石榴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用典犹如用比兴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史识与史胆——李商隐《梦泽》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