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2-11-19 20:37田忠亮李钊全徐平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工匠

田忠亮 李钊全 徐平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强劲稳定的发展是国家强大的牢固基石。放眼世界,自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各国的发展历程一直在证实,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迈入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由之路。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2]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是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开拓、素质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的强劲队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凸显发展特色、在国际市场打造中国品牌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创新强国”挺进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是保持强劲动力的重要根基。而这一形势直接要求我国高职学校要向企业源源不断输送理论过关、技能合格的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培养更多具有坚实专业基础和工匠精神的工科人才,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目前国内高职学校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越来越重视,无论是从专业知识还是技能实训,都注重了匠人匠心的精神凝练,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创新和完善,对于工科学生就业必备的专业素质,涵盖面更加广阔。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逐步在实践操作中固化加深,更进一步地达到社会企业对于制造业人才质量的需求。总体来说,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在氛围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此,与高职机械类专业课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同时观察教师课堂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对部分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真实的数据资料,尤为必要。

本次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为长春市某高职的大三机械类专业学生及两位专业课教师,利用面对面访谈和课堂观察两种方法就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部分问题与专业课教师展开讨论,并对调查所提供的数据和学生工匠精神实际培育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68 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占比为94.64%。通过对专业课一线教师的访谈和多次课堂听讲,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自我培育重视程度不足

高职学校在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培养中,虽然已经拓宽了工匠精神的涵养教育维度,丰富了教学手段,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这和学生自我培育意识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意识又指导着实践,很多学生对于学习仍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认为只要成绩不挂科就行,甚至一度认为“60 分万岁”,这种错误的自我思维意识严重阻碍着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形成。学生自身不够重视的态度,转移到课堂学习中,在长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短期内已经很难改变思想现状,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立德树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3]如何提高学生工匠精神的自我培育意识,是高职学校亟须改善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培育策略方法略显单一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着比较陈旧的理论灌输和枯燥的实训环节,缺乏特色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理论课上容易分散精力,实训课堂上稍微管理松懈,学生可能难以遵守实训安全规程,无法保障一节课的高质量教学。机械专业课本身性质的深度和学生注意力的不集中,侧面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教育部已经提出“思政进课堂”的教育思想,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当代大国工匠的奋斗事迹和不断追求超越的匠人精神开展每节课的教学,或者邀请工匠大师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营造更好的培育氛围。总之,不断丰富完善教育教学策略手段,是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精神培育存在脱节问题

高职学生在即将毕业的实习和走向社会就业后,没有了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日常督促,没有了学校条条框框的约束,大多数学生会放飞自我,无法保持自律。加之步入社会以后不太适应工作节奏,很难保持在校的学习状态,企业只看个人工作质量指标,缺少人文关怀,这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忽然的心理和精神放松下,对于原有形成的工匠精神培育是不小的冲击,专注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大打折扣。任何精神的培育是都是长期坚持的过程,就像我们的自行车链条,缺少了哪一环,都会衔接不上,如何做好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有效衔接,保持工匠精神培育的持续过程,是高职学校和企业必须长期思考的问题。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机械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工业市场面临着急需大量专业技术过硬人才的难题,市场缺口大,而人才输送却供不应求。各高职学校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是制造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主要来源,这也决定了此类专业的学生,注定要在企业中勇担重担,扮演起“匠人”的重要角色,支撑起企业的发展。“越是需要人亲自去做、直接去做的事情,就越能体现人本身的力量和精神。”[4]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新时代莘莘学子良好风貌的体现。但现阶段,我国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仍面临着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自身不专注 工匠精神难养成

一种精神的养成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专注和坚守,稍微一不留神地松懈都有可能半途而废,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样如此。就学生上课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的机械专业课程,尤其是经过金属工艺基础实训后,认为机械专业枯燥无味、工作条件辛苦劳累、工作环境不舒适、工资待遇不高,演变成自身对于机加行业并不是很感兴趣,课堂学习变得三心二意,也失去了毕业后在行业内的工作意愿。于是去考取第二学历、去制定跨专业的考研计划、去发掘自己的其他优势,等等,虽然最后完成了在校的机械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及格拿到课程学分顺利毕业,但并没有高度专注于此,也没有深度挖掘和长时间的凝练,难以养成工匠精神。

(二)学校不重视 工匠精神难显现

据相关行业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约有1.65 亿人,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 多万人,仅占产业工人的24%。技术工人短缺、高技能领军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的瓶颈。造成高技能人才缺口如此之大,学校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培育,是一大直接因素。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技能学习不注重思想教育,秉承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着耗子就是好猫”的错误理念,没有进行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引导,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养成,难以显现当代大学生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也无从谈起工匠精神。

(三)工作不对口 工匠精神难延续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接受老师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灌输,能够保持一个持续养成的状态。而在毕业面临就业时,因为校园招聘会规模有限、招聘名额不多、不能胜任岗位职能、对自己面试的企业又不喜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都会对毕业生就业择业产生影响。加上工厂工作环境偏脏、乱、差,很多学生在本行业短时间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会萌生转行的想法,并最终会尝试跳出机械制造行业。在脱离本行业后,学生需要接触新鲜事物和知识,原本所学的内容慢慢荒废,最后毫无用处,这些现实问题,都难以延续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对于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制造业深化改革的需求,找到在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点,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以自身发展为竞争力塑造学生工匠精神

青年学子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也是创新者的主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凝聚,同样,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一个国家的强大竞争力,都决定于每一名奋斗者。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更加信息化、智能化,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引导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正确面对相对枯燥的工作岗位,克服工作中的不良心理,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专注于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坚守到最后。学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的实训机会,举办弘扬工匠精神的演讲比赛和多种多样的技能竞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自己的定位和认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有效塑造和传承工匠精神,快速提升自身发展的竞争力,避免半路退出转投他业的状况。

(二)以职业规划为推动力强化学生工匠精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有了明确的毕业目标,就有了为之努力的学习计划和动力。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学校可适当开设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讲座,让学生对今后步入社会以及工作岗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身如何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亦可借助“思政进课堂”的教学理念,统一专业课教师思想,实现“课前有思政、课中有实践、课后有总结”的良性循环。相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高职院校思政课应该着力于匠德和匠心的培养。[5]同时,可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与学生们分享工匠成长的故事,强化学生工匠精神;也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激励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想同时进步,促进工匠精神的韧性。

(三)以就业保障为吸引力磨炼学生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协同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成果共享、教育责任共担。[6]高职学校要在保障学生就业方面与企业加大接洽力度,比如增加双选会的次数、多联系实力企业、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办定向班,学生开学即签订就业协议书,毕业后直接为相关企业输送人才。与此同时,企业可派出资深工程师参与辅助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全程跟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深入,不断提升技能,磨炼自身的工匠精神;学生就业后,学校可外派教师到企业定期与学生沟通,给出工作指导意见和方案,保障工匠型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时代召唤工匠精神回归的背景下,分析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问题原因,提供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为学校和企业释放更强大的能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课工匠
90后大工匠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英语笔记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