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2022-11-19 22:14董夏洁
小学生 2022年12期
关键词:挫折体育课程

⦿董夏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目标不再只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1]。在体育方面,由于现在的很多学生遇困易折,一旦遇到批评或打击,就会一蹶不振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因此挫折教育成为近几年的教育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与社会,敢于面对各项环境中的挫折,教师应该通过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抗挫性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同时锻炼自身的身体与心理意志力[2]。

一、学生抗挫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要从提高学生抗挫能力方向去优化现代体育课程设计,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抗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对影响学生抗挫能力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以这些影响因素为突破点,寻找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方法,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一)家庭因素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人会给予过多的关爱与包容,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的优质生活也为学生的成长构建了一个过于安逸的环境[3]。这样的家庭背景导致学生遇到的困难比较少,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在家人的关心帮助下简单化解,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独立自主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因此大多数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挫能力、解决能力都会比较不足,这一方面来自家庭环境保护下学生遇到困难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缺乏独立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个人因素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存在着个人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的缺点。在体育课程中,有的学生由于自身胆小等原因害怕进行技术难度较高的体育项目,比如跳高、跳远等,在上课时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会畏首畏脚,不敢正视内心恐惧的东西,进而导致学生抗挫能力低下;另外,有些学生因为先天性的身体素质低下,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容易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现象,这些在身体上无法克服的困难会使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敢放松去运动,进而使学生缺乏对自身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锻炼,这也是导致学生的抗挫能力不足的个人原因之一[4]。

(三)社会因素

除了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之外,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抗挫能力有影响。在学校,与同伴之间的差距会对学生产生打击,导致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在社会生活中,因个人能力不足受到的挫败也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些社会环境之中无形的压力都会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缺乏勇气与胆量。且现今社会媒体发达,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会带给学生一些负面、压抑的信息,对学生的挫折认知造成影响,这些不利的社会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不敢也不愿面对困难的结果[5]。

二、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意义

在明确学生抗挫能力低下的原因后,教师应该向学生普及在体育课程中培养抗挫能力的意义,让学生对抗挫这一能力在个人素质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同时提高学生的抗挫意识。

(一)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素养

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一些对提高抗挫能力有利的项目可以让学生提前经历一些自身原本不敢面对的困难,让学生在体育课这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去训练自身的胆量,有利于降低学生对困难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在接受基本体育知识与基本体育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对抗挫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是十分有必要的选择。

(二)强化意志力,丰富个人品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常常因为难以适应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导致出现退缩放弃的念头,这都是因为学生自身的抗打击能力较弱,缺乏坚定勇敢的个人品质。因此,学校在注重提高各方面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的意志力,通过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抗挫性的体育项目让学生的各项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三)跳出舒适圈,适应社会发展

当代小学生长期处于舒适的环境中,很难去主动打破这个轻松的生活环境,经历的磨难过少,一旦面对自身无法接受的事,就会采取沮丧消极的态度,整体情绪走向不够乐观,这些都是学生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放眼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去培养学生,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各学科实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抗挫能力。

三、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策略

体育本身作为具有竞争性的活动,是学校教育中唯一以培养身体素质为主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小学体育学科的这项优势,寻求教学策略优化的方向,从普及体育思想开始,为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合理加入一些能够对学生抗挫能力起到提升作用的活动,让学生在这种竞争活动中逐渐适应压力性环境,不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普及体育锻炼思想,让学生正视挫折

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抗挫性教育的执行者与推动者,应该从学生的思想着手,提高学生对抗挫性教育的充分重视,让学生认识到抗挫能力对他们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指明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抗挫教育,针对这一项教育,教师也没有具体规范的课程标准,这就导致抗挫能力成为一项游离于硬性规范之外的软指标,学生对这一项能力的认识也十分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引领者作用,结合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个人发展的要求来向学生普及体育锻炼的思想,提高学生对自身素质发展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事先训练自身的抗压能力,从思想上来落实抗挫教育。

(二)优化体育课程设计,为抗挫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在向学生普及体育锻炼的思想以及抗挫能力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应该科学设计体育教学的内容,力争将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在进行体育课篮球教学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害怕篮球击打到自己或是害怕与其他人之间的碰撞,这样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在课程中无法放开手脚,对自身的体能训练也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这些都是缺乏胆量、抗挫能力低下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一边采取口头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脱离恐惧,一边手把手给予学生引导和示范,通过师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心中有安全感。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有效地克服困难和挫折。

(三)开展体育竞赛活动,训练学生抗挫意识

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程的竞技性质,适当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科学的竞赛活动中体会到竞争的激烈性,但同时这样的竞争又是处于相对轻松的氛围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融入。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开展拔河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让学生处于团体竞争的环境中,不会有孤军作战的感觉,那么应对挫折就会更加放心大胆,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在比赛过后,教师要针对比赛的结果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失败学生情绪的照顾,让他们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在小学时期,由于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各种因素,很少去主动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导致学生抗挫能力低下。出于对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原因,教师应在小学体育的教学当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韧的品格,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猜你喜欢
挫折体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Holism in Education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挫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终身不遇
自行车的发明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