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劳心 劳中育德: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研究

2022-11-19 22:40徐红梅江苏省启东市民主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徐红梅 (江苏省启东市民主小学)

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的工作指示》中就明确指出“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名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2001年试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归入“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强调重视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2015年和2022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2002年5月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课程从“综合实践”中独立出来,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作为三大板块,并细化为十大任务群若干项目,提出了课程的性质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出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丰厚自身核心素养、造就幸福人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然使命担当。

一、劳动教育的育人意义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指向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技能和品质,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历练道德、意志、审美。“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苏霍姆林斯基)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意义。

(一)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正是勤劳的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得以生存并延续。可以说,经常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的人,其独立生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合作共享的意识远超过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聚焦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如“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会劳动为美;艰苦奋斗,以劳养德;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合作,固本创新,引领他们渐渐成为辛勤的劳动者、诚实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动者。如在指导学生开展“扫地拖地”这一清洁劳动项目时,我们没有局限于清洁方法的指导,而是在学生的劳动过程中不断渗透劳动最光荣、劳动的样子最美以及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不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凸显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劳动教育的实践元素决定了它的执行主体是学生。但如果教师的指导不能及时跟上,极有可能会让劳动变成学生独立完成的事务,放羊式的活动让学生疲于应付,难以激发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会视劳动为低级的体力活儿,而教师成了旁观者甚至裁判员,更让劳动的育人价值大量流失。因此,在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本次劳动的意义,而后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以让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如在进行“番茄炒蛋”指导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尝试,在失败中总结、反思、进步;也可以先向家人请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视频,然后在模仿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最后亲手做出属于自己的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现场巡视、个别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完成,一起点评、分享劳动的果实。而后再组织学生对自己家务劳动的情况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这样的探究实践让劳动不再是简单地模仿,机械地操作,而是融品德、意志教育、智慧劳动、积极审美于一体,实现其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价值。

(三)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劳动教育不光是让学生出力出汗、习得技能技术,还应重视他们审美、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说,劳动不仅是满足生存、生活的需要,还应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学生在创造美、欣赏美中,走出简单的模仿,迈向技能技术的创新。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方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术业有专攻的各项各类劳动达人和技术精英。如上述“番茄炒蛋”这一烹饪劳动,学生按照常规做法就是先将鸡蛋炒熟,再将番茄炒熟(先后顺序可以调换,但不属于创新范畴),而后加以混合,翻炒至番茄的汤汁被鸡蛋吸收即可。这时有学生提出番茄的味道不够浓,可否加入番茄酱提味;有学生提出鸡蛋和番茄分别炒用油特别多,可不可以将番茄中间掏空一块,再将鸡蛋液搅拌后倒入,和番茄一起蒸。这样的思考,就让烹饪不再是简单、机械的活动,而是集合了“资料查找”“学习交往”“营养搭配”“实践体验”“假设验证”“思考创新”“审美鉴赏”等一系列素养。

二、当下劳动教育的状态

在高度重视智育的今天,学生的劳动教育是缺位、错位,淡化、弱化,形式化、平面化的。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在当前升学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影响下,劳动教育被打到了学习之外,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智育重视远远超过了劳动。很多家长认为家务劳动很简单,等长大了再学做也不迟,现在要把重心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而且,一旦将来真有出息了,他们会有更体面的工作,这些体力劳动更是不需要动手,甚至根本不会去从事这些劳动性的行业。在学校里,很多时候,劳动变成了惩罚性的手段,当学生不守常规、违反纪律、不做作业了,老师就让他(她)去做打扫,以示惩戒。这更让劳动的价值被歪曲。

(二)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劳动教育课程的展开需要相匹配的功能室,需要各种设施设备,还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这些恰恰是很多学校的短板,即便有学校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劳技室,但利用率非常低,基本都是为上级检查或者摆放一下装备室送来的设备。劳动课的执教者往往由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教师来兼任,有的甚至是安排那些即将退休或者身体有恙的老师来上课,管理疏松,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三)校内外教育不闭环

劳动更偏向于实践层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时候,劳动教育都是“纸上谈兵”,学生学得了满嘴的操作流程,知晓了各种注意事项,但就是没有真正的亲身体验。家庭、学校都没有为学生提供劳动的实践空间、基地,有学习无实践,有布置无落实,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做—评”闭环。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全

由于学校、教师、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对学生劳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体系单一、固化、残缺、无力。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评价都只看结果,而对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意志力、思考力、执行力、审美力、组织力、创造力鲜有涉及。重技能轻德育、美育。这些都让劳动教育不能很好地落实,学生的劳动素养建构体系无法完善。

三、在劳动教育中培养人

结合以上对劳动教育价值的定位,以及当下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要把准方向,精准实施,真正能够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完整的人”。

(一)构建明确的育人课程体系

恪守劳动新课程标准中的三大板块十大任务群体系,遵循各学段教学目标和内容,将碎片化、随意性的劳动内容加以统整,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序列实践活动,让他们爱上劳动,学会劳动,智慧劳动,创造劳动。同时,将学生在家做家务、整理清洁、从事田间劳动和学校的值日、社会公益有机结合,在浓厚的生活情境氛围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认同,在体会各行各业工作、尤其是父母劳动的艰辛中,学会感恩社会,感恩亲人,能够有一定的社会和家庭担当。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回归,在活动中发展。教师可以围绕“爱”,开设序列化的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建立适合每个学段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系列,培养他们的劳动热情、劳动技能,并在持续实践中敦促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积极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创新动作,鼓励学生智慧劳动,创造劳动。创设浓厚的校园劳动教育氛围,通过橱窗、板报宣传劳动典型,弘扬劳动价值,积极制订班级劳动公约,以班级清洁、收纳为抓手,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让学生在自我服务、为班级为校园服务中,树立“我劳动,我光荣”“我劳动,我快乐”的思想。

(二)不断强化劳动价值观教育

在劳动教育中,要让学生改变“劳动是卑微的”错误思想,从“劳动创造了一切”的视角去帮助他们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的意识,从而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劳动,主动参与劳动,高效率高质量劳动。如在评选标兵时加入“劳动表现”一项,并作为首要必须达成的指标,给劳动教育以制度上的支持;带领学生参观工厂、农场、养殖基地,进行家乡30年巨变调查,采访新时代劳模,切身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每个人都认领一项学校或班级的劳动任务并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形成尊重他人、合作共享的态度,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的道理;强化劳动纪律教育、规范操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投机取巧,诚信劳动;结合节日时令开展主体性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让节日文化元素与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相融相生,如元宵节做汤圆、寒食节做凉菜冷盘、劳动节学劳模、做寻访、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设计月饼等等,在感受节日文化的同时,爱上劳动,在劳动中为生活增添乐趣。

(三)全面落实劳动精神的培养

我们要重视学生劳动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意志力教育,在鼓励他们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脚踏实地,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坚决不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培养他们的大国工匠精神;要时刻进行主动、有担当的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我们都应将自己视作其中的一份子,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培养学生劳动中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不管是份内事还是份外事,都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完成,在给他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受到愉悦;创设良性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在友好的劳动技能比赛中感受到超越、成功的快乐。

(四)开展好劳动知识技能教育

钻研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充分解读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和目标,让每一学期的劳动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对于基本的劳动知识,要尽量讲全讲透,如进行种植时,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规律,而后合理进行播种和管理;对于劳动工具的操作,要反复强调、反复练习,让学生熟能生巧,确保规范操作,安全操作,提高工具运用效益的最大化;积极贯彻落实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劳动,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督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以及服务性、公益性的劳动,需要长久的兴趣和成功的动力支撑,方能走得更远。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教育,规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分钟热度、一曝十寒的看心情劳动的状况,将劳动视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天天劳动。如经常给学生讲述在一线工作人员的感人故事,如一直坚守田间研究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等,讲述身边坚持天天做家务的伙伴事迹;邀请家长、老师、同学一起监督,坚持每天劳动打卡;以学生的劳动所带来的改观来激励他们坚持前行,以各项评比、竞赛为驱动,激励学生强化练习,不断磨练;设置班级劳动管理班子,让班级的窗户、桌凳、地面、灯具、劳动角、卫生角的管理都有明晰的安排,班级劳动委员、卫生委员、生活委员、值日小队长、值日成员岗位设置、制度健全,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天天有事做,事情天天做,让劳动真正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时刻。

(六)落实教学评一致评价体系

目标一致下的教、学、评三位一体,可以让学生的劳动得到很好地反馈、评价、诊断和改进。劳动教育离不开积极的激励性评价和引导性评价。对于每一次劳动实践,可以从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点评、教师综评四个方面去展开对该次劳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能力、效果、审美、创新等细化的项目星级条目评价,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看到自己的优点,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制订完善的策略。在展开全面立体的量化性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劳动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整体的达成度,以及他们通过劳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度,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班级可以为学生制订每次劳动清单,确保一劳一评,有劳必评;开展劳动争章活动,在激励中树立更高的追求;为每名学生准备劳动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成长的足迹。

随着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社会家庭生活中的不断推进,要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健康、活泼生长的教育新路,让他们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练技练能,淬炼意志,陶冶情操,育德育心,真正成为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完整的新时代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