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改良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对比

2022-11-19 13:34肖鹏奉新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西奉新3307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入路股骨头髋关节

肖鹏(奉新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西 奉新 330700)

股骨头骨折(FNF)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所致,会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严重限制患者正常活动[1]。在临床中常应用Pipkin分型对FNF进行分类,针对PipkinⅠ型、Ⅱ型骨折,临床通常采用保留髋关节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恢复髋关节的解剖结构,促使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2-3]。改良Smith-Peterson(S-P)入路与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是复位内固定术常见入路方式,但不同入路手术效果及预后存在一定差异[4-5]。鉴于此,本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FNF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入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比较改良S-P入路与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对其具体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FNF患者70例。按手术入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行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的35例FNF患者为对照组,行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的35例FNF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4~63(38.72±5.1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10例、工地意外伤8例。骨折侧别:左侧20例、右侧15例。Pipkin分型:PipkinⅠ型19例、PipkinⅡ型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68(39.75±8.64)h;体质量指数18.5~28.7(24.10±1.27)kg/m2。研究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5~61(38.91±5.0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工地意外伤7例。骨折侧别:左侧19例、右侧16例。Pipkin分型:PipkinⅠ型20例、PipkinⅡ型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64(39.51±8.46)h;体质量指数19.0~28.5(24.02±1.2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X线、CT确诊;(2)明确外伤史;(3)均为PipkinⅠ型、Ⅱ型骨折;(4)伤前行动自如;(5)具有手术指征,且精神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颅脑损伤者;(2)病理性骨折者;(3)全身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者;(4)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

1.3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体位为侧卧位,常规消毒并铺设消毒铺巾,以右髋部后方为中心,作外侧纵向切口将阔筋膜切开,并向前下绕着大转子前缘沿着股骨向下延伸,延长约15 cm,将阔筋膜与阔筋膜张肌切开,之后钝性向前牵开臀中肌、臀小肌后缘,并切断部分股方肌,使股骨头骨折充分显露,随后清理髋臼窝组织;内旋、屈曲、内收髋关节,使股骨近端充分显露于视野之中,用克氏针复位股骨头,之后使用试膜测量克氏针长度,置入合适大小的空心钉、埋头钉、Herber钉将股骨头固定良好,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股骨头复位情况,待满意后检查髋关节活动度,缝合关节囊,放置引流管引流,并逐层缝合切口;术后24~48 h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并皮下注射0.2 ml低分子肝素钠(ALFASIGMA S.p.A,国药准字HJ20140281)预防下肢血栓,每日1次,之后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行主动、被动活动髋关节和功能锻炼,并逐渐过渡至借助双拐下地行走、不依靠外力正常行走,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访至术后6个月。

1.2.2 研究组 采用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体位为仰卧位,常规消毒并铺设消毒铺巾,从髂嵴前向髂前上棘行一纵向切口,并转向髌骨外缘将切口延长10 cm左右,将深筋膜切开,保护股外侧皮神经不受损伤,之后牵开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将臀中肌与深层股直肌充分显露于视野之中,向外将臀中肌缓慢牵开,暴露关节囊并切开,用骨撬和弯钩分别向上、向外牵拉股骨头,剪断圆韧带,外展、外旋股骨头,之后清除血块,取出关节内碎块,用克氏针临时复位股骨头,使用试膜测量克氏针长度,置入合适大小的空心钉、埋头钉、Herber钉将股骨头固定良好,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股骨头复位情况,待满意后检查髋关节活动度,缝合关节囊,放置引流管引流,并逐层缝合切口;术后24~48 h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并皮下注射0.2 ml低分子肝素钠以防下肢血栓,每日1次,之后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行主动、被动活动髋关节和功能锻炼,并逐渐过渡至借助双拐下地行走、不依靠外力正常行走,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访至术后6个月。

1.3 临床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于术后第15天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进行评估,用标有0~10分的刻度尺量化疼痛度,评分高则疼痛深]、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患者定期进行门诊复查,用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2)髋关节功能: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运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进行评估,量表包含疼痛(44分)、功能(47分)、关节活动度(5分)及畸形(4分),共计100分,分数越高则髋关节功能恢复越佳。(3)临床疗效:于术后6个月评估疗效,以X线片示髋关节间隙正常,且患者活动不受限,无疼痛为优;以X线片示髋关节关节间隙狭窄,髋关节活动至少保留正常的75%,且患者疼痛较轻,轻度跛行为良;以X线片示股骨头于髋臼关系正常,有轻微骨赘形成,中度软组织钙化,且患者疼痛,活动受限为可;以X线片示髋关节间隙狭窄严重,髋臼硬化,严重骨赘增生,且患者疼痛明显,无法正常生活为差。(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超过3个月)、异位骨折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 住院时间(d) 术后VAS评分(分) 骨折愈合时间(周)对照组研究组35 35 χ2 P 70.78±6.35 59.46±5.71 7.842 0.000 98.83±5.41 90.26±5.37 6.651 0.000 110.67±7.28 96.85±6.34 8.469 0.000 9.41±1.23 8.05±1.16 4.759 0.000 3.35±0.26 3.24±0.23 1.875 0.065 12.87±1.64 12.31±1.53 1.477 0.144

2.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3、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疼痛 功能 关节活动度 畸形 总分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研究组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83.61±4.68 84.97±4.73 1.209 0.231 35 35 t P 33.51±2.07 34.08±2.11 1.141 0.258 37.91±2.15 38.24±2.20 0.635 0.528 36.46±1.85 37.13±1.96 1.471 0.146 39.86±2.04 40.67±2.13 1.625 0.109 2.91±0.42 2.98±0.44 0.681 0.498 3.06±0.47 3.26±0.52 1.688 0.096 2.63±0.28 2.61±0.27 0.304 0.762 2.78±0.35 2.80±0.38 0.229 0.820 75.51±3.91 76.80±4.05 1.356 0.180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FNF属髋部骨折常见类型,会引起疼痛、髋关节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正常生活[8]。复位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PipkinⅠ型、Ⅱ型骨折常用措施,可有效恢复关节解剖结果,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9]。而改良K-L入路和改良S-P入路是PipkinⅠ型、Ⅱ型患者复位内固定常用入路方式,不同入路效果不同,临床尚无统一标准。

改良K-L入路从经髂后上棘和臀大肌后侧入路,可复位股骨头,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该入路暴露困难,多需进行髋关节内旋、屈曲、内收,方能使股骨近端充分显露于视野之中,可能增加局部血管损伤,导致出血量增多,延长手术时间。应用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还会切断后方臀中肌和关节囊的毛细血管,导致持续渗血,进而增加术后引流量[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当。提示相比于改良K-L入路,改良S-P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出院。其原因为改良S-P入路经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且无需将髋关节外展肌从髂骨伤剥离,不影响髋关节血供,创伤小,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11]。同时,PipkinⅠ型、Ⅱ型骨折患者的骨块往往向前下方移位,采用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能够清晰显示髋关节,在直视下复位前方骨折块,进而达到良好复位效果,并能够借助手术去除关节囊内无法固定的游离骨块,有利于骨折愈合[12]。良好的复位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尽早开展髋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中肌肉被拉时间较短,能够以防损伤股骨头剩余血供,而改良K-L入路术中注重牵拉力量,避免加重股骨头的损伤,故两种入路并发症较少。

综上所述,改良K-L入路和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在FNF治疗者均能够获得确切的复位效果,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较少,而改良S-P入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出院方面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入路股骨头髋关节
内侧与外侧入路TLIP阻滞联合PCIA在腰椎微创TLIF术中的应用对比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