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2022-11-19 13:34卢玉梅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安定医院精神科天津300454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评分

卢玉梅(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安定医院精神科,天津 300454)

精神分裂症是为临床精神科常见的精神障碍,病因与神经递质功能异常、遗传、不良生活事件等因素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表现阳性症状,如出现幻觉等,或表现为性格孤僻、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长期以往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药物治疗能缓解绝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是现阶段的首选治疗方案,待疾病进展至康复期时配合护理干预,以达到长期的病情稳定。但常规康复护理侧重于精神分裂症病情改善,并未针对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系列心理及社会变化而予以有效干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是指在护理期间采取多种途径与方法积极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及行为,帮助患者获得有益于治疗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的护理模式[1]。为探究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92例患者予以分组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9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40~69(52.41±4.10)岁;病程2~9(5.56±1.62)年。参考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0~71(52.63±4.22)岁;病程3~10(6.04±1.4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安徽省精神分裂症分级诊疗指南》[2]中精神分裂症相关诊断标准;(2)急性发作期出现妄想、幻觉、行为异常等阳性症状,或出现情绪淡漠、睡眠障碍、社交孤僻等阴性症状;(3)阳性或阴性症状减轻,精神稳定至少12周;(4)无严重躯体障碍;(5)药物治疗可有效管理症状,近期无换药打算。排除标准:(1)经临床鉴别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抑郁症、代谢性疾病;(2)存在沟通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量表评估;(3)有癫痫既往史,高热惊厥除外;(4)合并脑部器质性病变。

1.3 方法 参考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模式:(1)予以用药指导,向患者说明药物使用方法、剂量,强调遵医嘱持续用药对于治愈疾病的重要性,解释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嘱其切忌擅自断药、停药;(2)给予饮食调理,主动了解患者的日常饮食结构及偏好,在此基础上制定周饮食食谱,增加低碳水化合物与无麸质饮食的摄入量,保证饮食均衡;(3)日常病情监测,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减少疾病对生活造成的影响,但症状复发不可避免,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学会观察、记录疾病的迹象,自我监控不良思维与认知,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返院就诊。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从知识宣教、工娱疗活动、个体心理干预、社会技能训练共4方面予以干预,具体如下(1)知识宣教(2次/周):播放聚焦精神分裂症题材的微电影、情景剧等影视作品,以影像的形式展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与生活变化,以及患者亲友的生活状态等。每周开展集体健康教育,组织患者及1位亲属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内容涉及精神分裂症诱发因素、日常护理及社会康复策略等。(2)工娱疗活动(5次/周):工娱疗室内配备音乐室、手工坊等,对于有体育活动爱好者,护理人员可鼓励其进入健身房参加规律的体育活动,或通过舞蹈减轻心理压力;对于喜好安静独处者,建议其参与音乐疗程、阅读、手工制作,以此丰富患者的文化生活,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喜好群体活动者,可鼓励其参加打扑克、下棋等,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恢复。(3)个体心理干预(1次/周):向患者说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精神分裂症症状控制的积极意义,引导患者诉说对疾病、症状的认知与感受,以及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结合劝诫、建议、鼓励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其负面情绪。(4)社会技能训练(5次/周):对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了解患者社会技能水平,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训练目标,通过示范指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矫正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并鼓励患者增加与病友、医务人员及家属之间的交往,引导患者在与人交往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以此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1.4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护理4周后对两组进行如下评估,(1)心理状态:采用阳性和阴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该表含有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3个分量表,分值范围依次为7~49分、7~49分、16~112分,评分越高提示精神病性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越低[3]。(2)病耻感:采用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予以评估,该表含有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3个分量表,分值范围依次为0~52分、0~40分、0~20分,评分越高提示病耻感体验越强烈[4]。(3)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予以评估,该表含有护士的工作能力、病患了解程度等19个条目,每条目均以1~5分评定,非常满意>76分;满意57~76分;基本满意39~56分;不满意≤38分;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总例数×100%[5]。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PANS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PANSS中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与一般病理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PANSS中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与一般病理症状评分均较参考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PAN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PAN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一般病理症状观察组46参考组46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t/P观察组(护理前后)t/P参考组(护理前后)t/P组间值(护理后)25.38±4.55 21.51±3.80 25.67±4.52 23.68±4.12 4.428/<0.001 2.207/0.030 2.626/0.010 25.42±4.51 21.20±3.71 25.61±4.33 23.49±4.15 4.901/<0.001 2.397/0.019 2.790/0.006 76.37±8.15 70.33±6.49 77.45±8.20 73.42±7.52 3.932/<0.001 2.457/0.016 2.110/0.038

2.2 两组护理前后SSMI-C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SMI-C中歧视、病情掩饰与积极效应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SMI-C中歧视、病情掩饰与积极效应评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SMI-C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SMI-C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歧视 病情掩饰 积极效应观察组46参考组46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t/P观察组(护理前后)t/P参考组(护理前后)t/P组间值(护理后)34.33±4.15 30.07±3.87 34.28±4.20 32.15±4.02 5.092/<0.001 2.485/0.015 2.528/0.013 22.18±3.24 18.90±3.13 22.22±3.19 20.56±3.14 4.938/<0.001 2.515/0.014 2.539/0.013 12.37±2.15 10.11±1.67 12.35±2.19 11.16±2.05 5.630/<0.001 2.691/0.008 2.693/0.008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且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意志与行为障碍、情感障碍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正常社交。精神分裂药物往往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对减轻症状与健康生活尤为关键,但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负面评价与反应,患者在康复期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导致病情反复。因此,康复期间予以有效护理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病情控制至关重要。常规康复护理主要围绕患者的病情变化展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可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但忽略了患者强烈的心理需求,患者易产生心理落差,加重抑郁焦虑情绪,对护理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PANSS中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与一般病理症状评分均较参考组低(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优势,究其原因为:心理护理不同于常规康复护理,该模式主要围绕患者的整体性予以干预,不仅针对疾病过程展开护理,还尽可能满足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心理需求[6]。除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因素外,患者心理状态差的原因还与对疾病认知不足、对疾病的过分关注等相关。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中为患者播放精神分裂症题材影视作品,能提高其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程度,帮助患者尽早适应新的角色;组织患者及其亲属参与集体健康教育,有助于纠正患者及亲属对疾病认识的误区,进而建立一个有利于患者疾病治疗与康复的家庭环境[7]。工娱疗室内设施一应俱全,护理人员带领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缓解精神类药物副作用,适当转移对疾病的关注度,又能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尽早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由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8-9]。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SSMI-C中歧视、病情掩饰与积极效应评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有助于降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当社会公众普遍采取同情、歧视的态度看待精神疾病患者时,患者会将外部的负性态度内在化,产生病耻感,对护理与治疗表现出明显的悲观情绪,导致精神病性症状反复发作[10]。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中予以个体心理干预,引导患者诉说,避免直接讨论病情,能满足患者的自尊心,采取多样化形式提供心理支持,从而协助其维持身心平衡。康复期患者的自知力已逐渐恢复,部分患者会担心疾病对于就业、婚姻等各方面的影响,为预防不良的社会刺激因素引起疾病复发,心理护理中组织社会技能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进而帮助患者克服病耻感[11]。与此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说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心理护理干预模式较为满意。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因素、新的人际关系、陌生的医院诊疗环境会加重精神病性症状,心理护理以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与反应特点为依据,予以系列良好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有助于促进其全面康复,患者对该模式的满意度相应提高[12]。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既可以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又可以减弱其病耻感体验,患者对该模式满意度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康复评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技术的隐私保护打分系统设计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