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调整学与教的关系

2022-11-19 08:54施婷译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山潭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磁针日食教科

◇施婷译(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山潭中心小学)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强化和凸显了人的因素,将其内涵界定为:“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而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因此,为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素养导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概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需将深度学习有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学习能否真实而有深度地发生,关键是要调整学与教的关系,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变“教”为“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要放大学,优化导,让课堂成为充满思考、探索科学的场所,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理解。具体可以从“入学”“真学”“深学”三个维度,把握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课堂转型。

一、“入学”策略:“情境+任务”导引

学生高度投入学习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内在动力保障。学生怎样才能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卷入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做中学,基于解决任务的真实情境,以一个个开放性、探索性、挑战性的“高认知水平学习任务”为学习支点,导引学生“卷入学习”,形成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思维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日食》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大小和位置关系。因此,把此课设计为一个项目式活动,项目任务就是制作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日食模型。具体可分为两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寻找遮挡物。制作日食模型前,先引导学生寻找遮挡物,也就是明确到底是谁遮挡住了太阳。然后出示八大行星的运行轨道图,让学生把月球添加到八大行星运行轨道中,并思考在哪些星体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遮挡太阳的现象。最终引导学生先对月球进行建模,从中发现产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排列位置。

子任务二:探究两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即日环食和日全食。出示两种类型的日食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日食?结合刚才的模型,想一想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并尝试改进模型,利用模型模拟出这两种不同的日食。

当然,在后续不断改进模型的过程中,有些小组发现了另一种日食的类型,即日偏食。引导学生尝试对日偏食进行定义,并在课后继续完善日食模型,要求能够观察到日偏食现象。

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架支撑,让学生自主研究,在多次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不断改进和优化,最终发现规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构建,科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真学”策略:引发深度思考

“真学”是指学习的真实发生。学生真正经历深度加工知识的过程,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实现“真学”的前提是“在学习”,教师就必须有“让学”的意识,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空。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适当后撤,站在学生的身后组织学习,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是深度加工知识的关键,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支撑。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电生磁》一课,以往的教学只重视让学生亲历奥斯特的实验过程,现在的教学重在让学生“重演”奥斯特的思维过程。在学生的前概念中,使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磁;一个是铁。那为什么通电导线产生的是磁性而不是铁性呢?

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先将磁针的偏转与电流建立联系。在探究磁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提出分层问题:我们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磁针,磁针会发生偏转,这与铁钉靠近磁针时的现象一样还是与磁铁靠近磁针时的现象一样?在搭建了这个脚手架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电流使导线具有了“铁”的性质,那么磁针会朝着电流的方向偏转,二者只能吸引;而实验中有的组的磁针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偏转,说明二者有吸引,也有排斥,这和磁铁靠近磁针时的现象一样,说明电流产生了磁性,而不是使导线具有了“铁”的性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电流与磁的联系之后,教师再提问:让通电导线靠近磁针,改变电流方向,磁针会出现吸引或排斥现象,而让磁铁靠近通电导线,大家认为会出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通过进一步逻辑分析、实验并分析现象,巩固核心概念,明确电生磁的原理。

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揭露,不急于纠正,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慢慢引导,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通过一步一步解密,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大胆猜想、质疑、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接近真相,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深学”策略:学会“学深悟透”

“深学”的核心是“学深悟透”。学生的学习实现理解的通透、知识的迁移、心智的成长,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标志。

(一)基于结构性材料,提供深度学习保障

运用有结构性的材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材料呈现的顺序以及材料的选择大做文章。

例如,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谁轻谁重》一课,通过不断尝试,最终选用了大小不同的橡皮,大小一致的木块、塑料和乒乓球。大小不同的同种物体,学生预测起轻重比较容易。大小一致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不一,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在多次试教过程中,无论是在预测还是掂量活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认为乒乓球是最轻的,于是特意选择了比木块重一点的乒乓球。只有到最后的称量活动时,学生才会发现木块是最轻的,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称量才是比较物体轻重最准确的方式。

(二)引入评价量表,形成深度学习能力

评价支持与促进学习。评价在学习中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往往最初任务的提出,对于学生而言是模糊的,不知如何开展。评价表的前置可以明确任务的最终结果,使任务变得清晰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方向。通过评价引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对核心问题进行全方位综合考虑,提高学习效能,形成深度学习能力。

同时,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既有表现性评价,又有观察式评价。评价形式也要多样化,有自测单(学习成果形成的过程监测)、协商单(协作学习的效度监控)、分享单(反思与总结的成果评价)。

例如,在开展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一章中的“设计塔台模型”“制作塔台模型”“测试塔台模型”这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融合在一起,共同放入评价体系之中,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针对性点评。其中,过程性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把项目做好的动力;总结性评价使学生获得了一种喜悦感与成就感。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塔台模型评价打分表

表2 个人及团队学习评价表

(三)大概念的领悟与迁移,加大深度学习效率

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是深度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大概念包括学科核心概念和学科重要观点等,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大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可迁移的概念性理解”,形成概念性思维。通过新情境的激发,引导学生面对新问题时,尝试与相似的解决问题策略建立联系,探索用已知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在水中的传递》这一课,围绕核心概念“热以不同方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加热后的水,去发现热在水中以对流的方式传递。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热在水中的传递”继续迁移到空气这种流体,思考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再去解决如何安装暖气片更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对流。

总的来说,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依靠深度学习来实现,教师可以围绕“入学”“真学”“深学”三个维度展开教学。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深度思考、结构性材料、引入评价量表、大概念的领悟与迁移等多方面,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这些有效策略能够打造有深度的科学课堂,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科学思维、落实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磁针日食教科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图书出版审查审定法律制度初探
——从行政法角度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自制指南针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粗知一下地质罗盘
一日食,四季过
壮美的日食
由2016年南京市一道关于“小磁针”的物理中考题想起的
EasyNight日食小题板
俄罗斯教科部要求高校取消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