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路径选择*

2022-11-20 01:38刘刚肇庆学院校长办公室
教书育人 2022年9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反省孔子

刘刚 (肇庆学院校长办公室)

当前,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学生将其当成是一种任务来学,而不是当成兴趣来学。再加上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调枯燥,更让学生感觉很累很枯燥。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值得探讨和推广的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省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1]它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而儒家思想文化又以道德哲学为主。儒学在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创新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经验,对于现在的德育非常具有借鉴价值。加强德育建设,有利于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省思就是儒家哲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一)儒家反省方法是什么

省思,主要是指反省和反思。反省与反思是相近的,但二者也还是有区别的:反省,是有错在先,失败在前,指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的错误;反思,则比较中性,回看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总结好的经验或不好的教训。在古代,反省和反思,不仅仅是对自身,还对他人,是广义的。今天在这从古意,广义讲。

首先,来看看对他人的省思。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这些话很经典,广为流传。但要注意的是:“贤”对“思”,“不贤”对“自省”。“贤”是贤者、有道德之人;“不贤”即是不贤达之人,二者都是他人。孔子要求的是见到贤人,就要反思自己,检查自己的不足,如不足则向他看齐,“择其善者而从之”;见到不贤的人,也要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是否有此过错,“其不善者而改之”。当然,后句主要是指同一个人身上的善与不善,但都是指他人。要选择善与不善,必然是知己知彼,要知己自然要省思。以人为镜,以贤为镜,以师为镜,省思自我,这是孔子提高道德水平的方法。后来唐太宗进一步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再来看看对自己的省思。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以上是孔子强调对自己的反省。孔子认为,君子“内省不疚”,则“不忧不惧”。这就是说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会不断反省的,不断反省就不会内疚,就会做到问心无愧。做到了问心无愧也就没有忧虑没有惧怕了。这也就是说,要成为君子,就需要反省。

孔子的弟子曾子对孔子的反省方法有进一步的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子认为不仅仅要反省,还要天天反省,并且指定了三件事必须反省,即为人谋事是否尽心尽忠了?交朋友是否守信了?老师传授我的是否复习了?这显然是把反省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了。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里曾子提到“忠”,即孔子认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每天要反省的主要事件之一。这也说明反省是体悟忠道的主要方法之一。

孟子也把反省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首段,孟子认为心纳万物,心外无物,只要不断反省,去除意念、欲念、杂念,就可以祛恶扬善,恢复仁心善性。后两段则都是强调要“反求诸己”,自己没有做好,不要怨恨别人,而要反省自己,这样才是仁者的行为。仁者要正己,反省就是为了正己,正己了也就可以平治天下,“其身正则天下归之”。孟子是进一步继承了孔子、曾子反省的修养方法。不同的是,通过反省,孔子强调的是体悟仁道,曾子强调的是体悟忠道,孟子强调的是体悟本心,最终都成为君子、仁者、圣人。

可见,省思是儒家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它可以直通本心,体悟人道,正己成人,使人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贤者、仁者、圣人。

(二)为什么省思方法可行

道德强调的是自觉、自律。自觉自律,对照的是自己,因此要做到自觉自律就要回归自我。而要回归自我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反省和反思。通过省思,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对则改之,对则保持之。

德育是一种道德教化,是通过他律来引导自律。要想真正达成德育的目标,完全可以借鉴古代儒家的省思教育。儒家的省思,是对仁心善性的回归,强调的是去除内在的不合理的欲念,“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认为这些欲念阻碍了仁心善性的显发。现实人性中的追逐名利就是属于欲念范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要去除的欲念不是所有的欲望,而是不合理的欲望。如果是自己的合法收入、劳动所得、努力所得之名利,这些都是合理的,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如果是以追逐名利为目的,见利忘义,追逐过多的名利则是不合理的欲望,这些就要被去除。因此,儒家的省思方法是从根本上解决个人的私欲问题,纠正不正确的名利观,防止民众追逐名利,最终回归本心,恪守仁道,坚守正义,获取正当的名利。这显然对于解决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非常有作用。

(三)采用省思方法要注意什么

德育过程中,省思方法必需、可行,但是依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省思的道德标准要明确。在古代,省思的标准是礼。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省思,实质是正己、克己,通过反省和反思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显。省思的依据就是礼和仁。因此,在省思时,过去要做出的价值判断是这种思想和行为是不是合乎礼制,是不是合乎仁道。如果此事不合乎礼制,不合乎仁道,则不可为。但是在现代,价值观是有变化的,省思的对照标准也应当有变化。要能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家的仁道,仁、义、礼、智、信、忠、恕、孝等,以及墨家、佛教等学派的道德思想。把这些精华纳入德育当中,并作为个人的道德追求。

第二,省思应确立学习榜样。古代的学习榜样是君子、贤者、圣人等,如孔子强调“见贤思齐”。现代也要确立一些现实的道德标杆,让普通民众看齐,“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但是,榜样是多样的,不能仅仅局限某几种道德模范,而是要继续扩大评选范围,如把遵守优秀传统道德原则的模范也要放进去。这样既可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发扬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有利于实现德化天下。

二、省思教育

省思是儒家思想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在现代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在学校加强德育是必需的。要不断丰富德育方式,这其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方式就是一条很好的选择。在学校开展省思教育,就是一个值得发扬的德育方式。

(一)换位思考

开展德育,教育者本身也要进行自我省思。教育者要让对方接受,首先必须考虑对方的需求和可接受的教育方式,要换位思考。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魂,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德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但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多存在缺乏强大的内生动力的情况。这主要是基于现行德育并不能直接给他们带来现实利益,他们也不能感触到违反道德规范能得到什么惩罚;德育的方式还是一种道德说教,道德灌输;施教者更多是完成任务,并没有投入情感进行道德教育,没有让学生有心灵感触。学生没有感触,自然不会被触动,没有触动自然不会行动。因此,德育的关键是要触动学生,促使行动。要触动学生,就要求教育者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对症下药。

学生的道德素质,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个人道德,因此,进行德育关键是要着眼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要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就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方法,尤其是儒家的省思方法,在学生中开展省思教育。要求学生每个人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并按照现行的道德价值进行省思,可以通过写日记、征文、朗诵、戏剧等多种形式落地、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免进行课堂式的道德说教带来的不良后果。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体悟,要通过自身的生命体悟才能获得真知,才能看见本心,才能使道德显现,才能实现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省思教育,要求学生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必然会有所得,这也就是一个生命体悟的过程。学生有所得,一次二次可能不能马上纠正自己的行为,但长期则自然会不断地纠正,这个过程也就是正己、克己的过程,也就可以达到实现核心价值的目的,孔子称“克己复礼为仁”,我称之为“正”。

(二)省思成制度

教育者开展德育,换位思考了,了解学生德育的实质了,就要制定省思教育的制度,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省思教育不是简单地说反省反思,而是要明确省思的目的、原则、依据、方法、管理机构、保障等,使省思教育成为一种体系,要构建可操作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制度,使每个人都要进行省思,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省思,并要完成一定的省思报告。要建立机制,保证省思教育能有效地持续开展下去,并在开展过程中不断的矫正措施方法,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制度,是硬性要求,要保证执行下去。但有些具体措施却要灵活,不能限制太死,要保证有一定的弹性。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省思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采取的措施也是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有些措施现在是好的,实行久了可能就不合适了,就得修改或取消。这就要求具体的措施不能在制度上体现太多,而可以确立一些原则,如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就是要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明确榜样筛选条件,树立各种榜样,突出典型,广泛宣传,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特别是实践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得到触动。同时,要明确一些不好的范例,让学生知道好与不好,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世界历史也源远流长,出现了诸多名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要在学校进行名人宣传介绍,布置名人文化标识,开展读名人传记活动,树立榜样,宣传名人,就是营造一种省思的氛围,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三)省思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现在学生主要是在学习,并且大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多数学生并没有做到坚持反省和反思,没有形成良好的省思习惯。省思的结果可以从是否写日记、周记等,是否纠正错误或平常有进步等方面来检验。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都是必需的,缺一不可。思考自然是包含反思的。因此,省思教育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前迫切需要的。省思教育可以和当前的教育体制相互配合。当前的教育体制,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需要进行省思教育,把省思教育作为补充。省思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省思习惯,在习惯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

省思成制度,是为了硬性使之长期贯彻下去,但这显然还不够,而且可能会起反作用,让学生有逆反心理。因此,就要有柔性指导使之养成良好习惯作为补充,使学生按照习惯来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这个柔性指导,一方面是注重引导,循循善诱,必要时要苦口婆心,让学生写日记、周记、月记等。当然这种方式并不能对全部学生有效,还必须采取另外的方式,即作业要求、活动渗透,也就是说要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写省思类的文章,通过班级活动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省思教育意义的艺术活动,最终形成一种省思文化。如现在有些学校都成立了书院,在书院内推行省思教育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形成一种省思教育和省思文化载体。有机构,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就有了进行省思教育的保障。

德育的过程不应该单一化,而要坚持多元化。每个人的观点、兴趣爱好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可能靠单一路径去进行德育,而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因时因地因人来做出对策。当前,在中国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大力继承和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学”之教育大行、“思”之教育缺乏的情形下,在思想道德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儒家之省思修养方法推进“省思教育”,以通过教育者的换位思考,积极有为,制定制度,确立标杆,培育习惯,以提高学生个体的自觉性来实现提高整体学生的道德素质,甚至整个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反省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记事簿
见贤思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