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可持续竞争力构建视角

2022-11-20 01:38吴芳梅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9期
关键词:本科生双创教师队伍

吴芳梅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创新驱动时代,“双创”教育和“双创”人才培养成为时代重大命题。从可持续性快速发展来看,“双创”人才尤其是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储备,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大学生双创教育,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驱使下,我国很多高校以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作为出发点试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并掀起了一股“双创”教育探索和改革热潮。诚然,这些探索和改革推动了我国双创教育的蓬勃发展,成效显著。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双创”教育仍存在诸多短板和梗阻,制约着新时代“双创”人才的培养。未来,我国“双创”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双创”人才培养如何做到质效双升?鉴于此,本文基于可持续竞争力构建视角,以贵州花溪大学城5所高校(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为例,探讨高校“双创”教育对本科生可持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提升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双创”人才意义重大。从教育改革的角度诠释,这既是提升高等教育的多元取向,亦是培养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尝试。[1]

二、本科生“双创”教育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双创”教育对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要求,应具备创业知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属专业性突出,且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2]针对这一要求,本文以贵州花溪大学城5所高校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高校本科生双创教育实施状况及对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对17级、18级、19级、部分20级在校学生及部分从事“双创”教育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81份,回收问卷543份,有效问卷497份,共访谈青年教师13人。通过对问卷及访谈资料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觉醒不够,双创教育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本科生“双创”意识不强,双创教育短板明显

调查显示,497份有效问卷中,有18.75%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创业想法,34.38%的学生尚处于迷茫期,两者累计占比达到53.13%,此数据表明,当前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觉醒程度不够,凸显了我省“双创”教育存在短板。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对学生开展“双创”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认识;二是学生都在应付着各种考试,不愿参与创新创业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或是有些学生有想法、没有技术、不敢创业,在迷茫中煎熬。

(二)本科生双创教育覆盖面有待拓宽,“双创”教育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一是“双创”教育覆盖面有待拓宽。在“您的学校是否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调查中,有23.44%的学生明确表示“双创”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双创”教育课程,有21.88%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两者累计占比达到45.31%。反映出当前我省本科生“双创”教育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二是“双创”教育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在“您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得如何”问题调查中,有4.69%的学选择“非常差”,有9.38%的学生选择“比较差”,有40.63%的学生选择“一般”,三者累计占比达到54.70%,这说明当前我省大学生“双创”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三)本科生“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尽完善

在与部分高校教师和本科生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当前我省“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问题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调查中了解到,针对本科生“双创”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以大学生创业指导课、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为主,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园及社会实践机会提供较少,部分院校提供了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但参加的人数和活动质量并不尽人意。二是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流于形式,很多教学环节无法落到实处。在与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在课程方案设计过程中,受制于学校教务管理和检查需要,很多实践环节无法进入教学方案,即使教学方案设计中有涉足,但囿于课时和产地所限,最终也难以得到实施。

(四)本科生双创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能力有限

“双创”教师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及实践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推广。[3]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一些高校“双创”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教师都不具备良好的创业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双创”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创业指导团队。对于在“您的学校是否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调查中,有9.38%的学生选择“学校正在培训专业的师资”,有34.38%的学生选择“没有”,两者累计占比达到43.76%,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省本科生“双创”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很难培养出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4]二是大多数“双创”教师都不具备良好的创业经验,其社会实践能力有限。在与部分“双创”教育教师和本科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当前我省高校普遍存在“双创”教育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加之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及教材,导致授课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欠缺,最终导致高校本科生创业型人才培养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可持续竞争力视角下本科生“双创”能力的提升路径

为确保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企业家精神,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部分拟基于可持续竞争力视角,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打造和教师队伍锤炼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动高校“双创”教育与整体育人体系有机融合

根据Knud Illeris提出的全视角学习理论,创新创业教育应与整体育人体系有机融合发展。[5]一是设置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大学本科生创业认知能力。具体而言,在第一教学课堂中,将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课程作为通识课在全校开展,并纳入教学大纲,全校学生自愿选择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通识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愿选择加入创新创业强化班。二是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和特质的学生采取个性化培养。这类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人格特点,在思维开发、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及风险偏好等方面具有独特表现,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进行特质教育。如开设包括创意激发、团队建设、项目培养等功能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积极开办“创新创意创业大讲堂”,了解创业的艰难和成就,培养企业家精神。

(二)着力打造“双创”教育实践平台

“双创”教育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本科生“双创”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还要为学生打造实践平台、提供机会,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运用学校平台,打造尽可能多的创业园或孵化园,通过创新创业大赛,选拔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开展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实现动态化管理,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效果。二是充分整合各方社会资源,为学生谋取更多的社会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如鼓励高校教师、在校学生和企业开展联合研究、联合创业,或鼓励高校学生以专利入股参与办企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炼真本领,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锤炼一支高素质的“双创”教师队伍

高校要培养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离不开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6]实践表明,“引进来”“走出去”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创”教师队伍的可行之举。具体而言,一是探索“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众所周知,“双创”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其中理论教育部分校内老师可以完成,实践教育部分则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企业家、校外技术专家担任业界导师等形式,让他们走出公司、工厂,进入课堂现身说法,为本科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二是不断提升“双创”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引进来的基础上,通过挂职锻炼、轮岗学习、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鼓励校内“双创”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公司和工厂,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实践的现实运转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锤炼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如复旦大学还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比赛并予以嘉奖,为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来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得以全面提升。[7]这些成功案例直得借鉴。

猜你喜欢
本科生双创教师队伍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