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论视阈下外国儿童文学汉译之探析
——以杨静远汉译《柳林风声》为例

2022-11-20 06:53王逸凡王明新
现代英语 2022年3期
关键词:译作周作人译者

王逸凡 王明新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16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涌入中国,掀起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第二次狂潮。儿童文学译著对中国儿童的成长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翻译属于文学翻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在年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语言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体现在译作不仅要具有“艺术性”,对儿童产生启蒙作用,还要具有“儿童性”,即在译作语言特点及趣味性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为使中国儿童了解更多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汲取更多优秀文化和知识,译者应克服种种差异,将儿童读者摆在翻译工作的核心位置,树立“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因为译者的“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最早于20世纪初由周作人提出,是中国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儿童观。周作人是中国儿童的发现者,他率先意识到国人对儿童的错误认识,对“成人本位”的儿童观进行批判并指出儿童文学要以儿童为中心,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阅读需求,让他们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文章结合《柳林风声》杨静远译本,主要从两方面探讨“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期为外国儿童文学汉译提供有益参考。

二、周作人“儿童本位”论的缘起

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时期,周作人受西方和日本儿童观的影响,意识到中国“成人本位”儿童观的弊端并对其进行强烈批判。一九一二年,周作人在《儿童问题之初解》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指出国人对儿童只存在动物性的畜养,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其进行研究和认识。一年后,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一文中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论证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别:“世俗不查,对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凡大人所能知能行者,小儿当无不能”,该观点成为“儿童本位”论重要的逻辑支撑。一九一四年,周作人在《玩具研究一》指出儿童玩具应“既以儿童趣味为本位,而又求不背于美之标准”,周作人对玩具的看法映射出了其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为之后“儿童本位”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周作人在《学校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首次提出“以儿童为本位”的观念:“故今对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之后,他在《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完整阐释了“儿童本位”论,“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周作人认为儿童拥有自由之人格,独立之思想。他们并非未长大的成人,而是拥有个性的独立群体,因此,儿童文学应该尊重儿童的独立生活,满足儿童本能的趣味。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在“儿童本位”这一理论实践中,周作人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柳林风声》在中国的译介

《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的传世名作。作者不仅将鼹鼠、河鼠、蟾蜍、獾这四个小动物描写得活灵活现,而且通过一个个描写细腻、有趣的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人类社会、大自然、生灵万物之间多重关系的哲学思辨;动物对大自然的相互依存和高度感应以及人类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该书如诗如画的语言以及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赢得了小朋友的喜爱和成年人的青睐,是一本读者面很广的作品。杨静远在译序中也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柳林风声》虽属童话类别,但公认为造诣很高的散文精品。”

《柳林风声》于1930年由周作人首次引进到中国,下文所要评析的杨静远先生的译作是第二个面世的中译本,也是最为经典的译本之一。杨静远先生最大的成功在于她尊重儿童,处处为儿童考虑,切身体会儿童的心理和生活实际,用一颗真挚的心,用诗一般的语言让原著中小动物们的友情与冒险以及大自然的温馨与祥和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现。译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译者儿童本位的翻译观,实为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的一部佳作。

四、“儿童本位”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分支,其特殊之处在于目的语读者不再是成人,而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幼儿。读者群体的改变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首先,译者与儿童读者年龄上的悬殊使得他们在语言习惯和认知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译者稍有不慎就会将趣味十足的外国儿童文学著作译成语言生硬的“教科书”。其次,“外国儿童文学深受本国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传统观念及教育理念的影响”。“这些文化因素与译入语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儿童的年龄尚小,认知能力验仍有不足,因此,他们比成人读者更依赖译者帮助他们弥补这种差异,以减少异质因素的困扰。最后,儿童文学译作也应该是儿童文学作品。译者要尽可能还原原作的童真童趣、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启发和乐趣。综上可知,儿童文学翻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译者若想要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既充满童趣又具有启蒙意义的儿童译作,就应该做到以儿童读者为本位。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和文学观已经逐渐渗透到儿童文学翻译中,成为儿童文学翻译的根本诉求。芬兰学者Ritta Oittinen就曾在其著作《为儿童而译》(Translating for Children)中明确指出:“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是为儿童而译。”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译者应以儿童的视角透视原作,以一颗“赤子之心”欣赏原作,然后再用平易近人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再现原作的童趣和内涵。

五、从翻译实例看“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

(一)语言的“童趣性”

趣味性是儿童文学的灵魂,是儿童可以持续阅读的前提。儿童天性纯真,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寻求快乐。因此,翻译人员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考虑他们的语体及心理特征,用儿童的心理去思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表达,多使用叠词、语气词、短句等生动化的语言,实现儿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的作用。

1.使用叠词

儿童读者在阅读时喜欢“读出来”,读起来押韵,听起来悦耳的作品往往更受小读者的喜爱。叠词作为中国儿童的一大语言特色,不仅可以将书中的景色和人物描绘得更加形象,还能让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例1 Then he did the same by the other side of him and,swimming behind,propelled the helpless animal to shore,hauled him out,and set him down on the dark,a squashy,pulpy lump of misery.

译:“然后,他在后面游泳,将那个可怜巴巴的动物推到岸边,拽到水来,安顿在岸上,这时鼹鼠已成了湿漉漉、软瘫瘫、惨兮兮的一堆。”

叠词的形式有很多种,如AABB、ABAB、ABB、AAB等。这里译者选用ABB类的叠词“湿漉漉”“软瘫瘫”“惨兮兮”对原文中的“squashy”“pulpy”“misery”进行翻译,比简单译作“湿软的”“软塌”“可怜”更有韵律感,更具形象化。在这里,译者充分考虑到了儿童自身语言的特点,使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叠词将鼹鼠被河鼠救上岸后可怜兮兮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不仅再现了原作的趣味性而其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2.长句化短句

英汉语言在句式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英文常见的是主谓结构,后面可以无限添加从句补充信息,可能形成相当长的句子。这种句子源语读者读来可能不费什么力气,但如果处理不当,中国小读者读起来就有难度了”。其次,冗长复杂的语句会导致儿童读者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对句意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对文章幽默感的体会。鉴于此,儿童文学译者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儿童实际的语言水平和阅读能力,细化意群,做到语句短小精悍、生动有趣。

例2 Never in his life had he seen a river before—thissleek,sinuous,full-bodied animal,chasing and chuckling,gripping things with a gurgle and leaving them with a laugh,to fling itself on fresh playmates that shock themselves free,and were caught and held again.

译:“他这辈子还没有见过一条河哩。这只光光滑滑、蜿蜿蜒蜒、身躯庞大的动物,不停地追逐,轻轻地欢笑。它每抓住什么,就咯咯地笑,把它们扔掉时,又哈哈大笑,转过来又扑向新的玩伴。”

该句话描述的是鼹鼠第一次见老河时的情景。原文使用了一个长句,并采用英文倒装和伴随状语的形式,句式结构较为复杂,而汉语不习惯用一个长句传达如此多的信息,语言能力尚有不足的儿童更不喜如此复杂难懂的语句。因此,考虑到儿童的语言特点和理解能力,译者以儿童的思维分析原句,将1个长句拆分成3个短句,细分信息量,使译文读起来明白晓畅、逻辑清晰。此外,译文的三个短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做到了语言的“童化”。

(二)“归化”策略的运

1.语言的归化

英汉语言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在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上有较大差异。而“儿童尚处于母语学习阶段,语言中‘欧化’的、‘不顺’的成分容易造成干扰,不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因此,译者要用儿童乐于接受的语言缝合文化的差异,使译本符合目的语儿童的认知感受,源语言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思维和表达习惯。

例 3 “They say,‘Why can’t fellows be allowed to do what they like when they like and as they like,instead of other fellows sitting on banks and watching them all the time andmaking remarks and poetry andthings about them?”

译:“他们说:‘干吗不让人在高兴的时候做他们高兴做的事?别人干吗要坐在岸上对人家横挑鼻子竖挑眼,还要编歌嘲笑人家?’”

淘气的河鼠故意挑逗水里嬉戏的鸭子们,并为他们编了首歌,鸭子们为此气愤不已。在这里,若将“making remarks and poetry and things about them”直译成“评论人家并给人家作诗”,虽然小读者读起来没有什么难度,但却不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兔子们对河鼠这一评头论足行为的不满。因此,作者采用具有汉语中特有的俚语“挑鼻子竖挑眼”来进行翻译,足以看出译者为读者阅读体验考虑的心思。如此一来译文语言不仅更加地道,而且能够将兔子们气恼的样子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

2.文化的归化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一种文化产物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概念”,而译入语儿童读者不仅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尚有欠缺,且“意志力相对薄弱,太多异质文化因素会击溃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信心。”这要求译者要多为儿童读者考虑,通过归化的翻译方法弥补中西文化差异,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以及对原作的陌生感。

例4 “Onion-sauce!Onion-sauce” he remarked jeeringly,and was gone before they could think of a thoroughly satisfactory reply.

译:“蠢货!蠢货!”他嘲笑说,不等他们想出一句解气的话来回敬他,就一溜烟跑得没影了。

“onion-sauce”有其历史文化根源,指吃兔肉时要用洋葱酱当佐料,以去除兔肉的腥味儿。在这里,鼹鼠是用洋葱酱来讽刺兔子身上的骚味儿,可以说是变相骂兔子。如果译者直接译作“洋葱酱!洋葱酱”势必会使译文丢失其语义对等的效果。因此,译者在这里直接将该词的深层含义用通俗明了的目的语“蠢货”进行表达以减轻儿童读者的理解负担。由此可见,在处理这种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时,译者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所熟知的语言再现原语的含义,从而实现文字效果的对等。

六、结语

译者的儿童观深刻影响着其儿童文学翻译观,因为译者都是以自身儿童观为指导来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的儿童观影响着译文的走向、译文的质量以及译文最终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我们认为一位好的儿童文学译者应该以儿童为本位,将儿童的感受摆在核心位置,深入儿童的思维空间,想儿童之所想,以儿童的思维理解原著,用儿童熟悉的语言进行翻译,让目的语读者可以透过译文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魅力。如今,“儿童本位”论不仅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也是指导儿童文学翻译的黄金法则。译者应该坚守儿童本位的原则,启迪儿童心灵,释放儿童天性,做到翻译内容满足儿童成长需要,译语风格符合儿童的语体特征,努力创作出儿童喜爱的译作。

猜你喜欢
译作周作人译者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周作人之死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不说穿
周作人和他曾经迷恋的女人们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