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创新科学育人模式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关照下的植物领域“玩学创”模式

2022-11-20 08:01江苏省太仓市港城小学孙梅芳俞芳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力协同

江苏省太仓市港城小学 孙梅芳 俞芳芳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生命科学领域中“植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陶行知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才华的精华。儿童一生下来就秉承了人类的创造潜能,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其创造性就能萌芽、开花、结果……小学阶段一般是指6~12岁左右的学生,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大,认知思维、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得到飞速发展,是训练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意义非同一般。

“玩学创”学科育人模式,设计开发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育人新样态,引导学生开展高兴趣、深体验、广联结、重创造的学习。本文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关照下植物领域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家校社协同,在科学课程中实施“玩学创”的学科育人模式,及时而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家校社协同创设真实情境,保障学生充分的“玩”

“玩”可以视作游戏、兴趣。在古希腊语中,游戏与教育具有相同的词根,指向儿童的活动。游戏是儿童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的方式,是儿童实现自我社会化的载体。“玩学创”学科育人模式中,“玩”从实践开始,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协调,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下高兴趣地参与学习,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保底性。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他坚信只有空间放大了才能各学所需、各尽所能。因此,家校社协同再构学习空间,在真实情景中发挥了科学课的学科育人功能。在科学植物领域教学中开展家校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及时而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家校社协同让科学教育走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实行创造教育,不得不劳力。劳力就是要进行生活实践,也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新时代,植物领域的教学尝试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植物资源来进行观察实践,使科学植物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并且家校社协同实践探索,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兴趣。

例如,一年级开展“水培大蒜”种植活动,在家种植、照顾大蒜,与家长一起观察大蒜的变化,甚至与家长一起分享劳动果实,这些都可以为孩子和家长创造一个探索和发现植物奥秘的机会,使孩子和家长在一起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共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的兴奋。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

(二)家校社协同让学生自主学习走向日常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时间便看不清楚,没有时间便想不明白”,应该让学生成为真正“活的小孩”。虽然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科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学习更多与植物相关的内容,难度大,毕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而家校社协同将学习情境延伸到课后,让家长为孩子自主学习助力,陪同孩子一起进行植物方面的实践探索。

如《植物的根》这一内容,学生在家制作蔬菜盆栽并进行长周期观察,学会科学地观察,从中发现植物根的秘密,同时让绿色走进生活,给家庭生活增添乐趣。当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学生可以与家长讨论,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有关植物的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家校社协同优化学习内容 促进学生有效的“学”

“学,效也”“习,鸟数飞也”,就是“仿效先有的经验和技法,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玩学创”学科育人模式中,“学”是引导学生经历经验的改造,在实践中丰富、扩展、深化、提升经验。目标指向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学科文化、学科基本思想的获得。

(一)优化教材内容,满足植物教学新需求

陶行知先生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在具体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动脑,把实验内容和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有机地整合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激活学生的思维。

科学新课程的实施,给科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教师要对课标和教材进行深入研究,重构教材内容,为学生有效地学提供保障。例如,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之上,并与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将各学科知识整合,拓展知识,这些都不是在学校一两节课上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新课程的这些变化都给“植物”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家校社必须协同优化“植物”领域的教学内容。

(二)开发校外资源,挖掘植物教学新内涵

家校社协同开发新资源,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体验、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

例如,在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时,学生可以利用家庭种植资源,进行较长时间观察,体会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因此,项目化学习不是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需要家校合作更好地利用小区、公园里的植物资源,深入地开展。又如,一年级学生制作树叶贴画,由于他们动手能力不强,仅靠课堂40分钟很难完成一幅漂亮的作品。如果家长可以带他们走出校园,收集更多的树叶,在此过程中认识更多的植物,利用在家的时间,学生也能创作出更精彩的树叶作品。

三、家校社协同变革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度的“创”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及时、正确的培养,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儿童创造力这一神圣使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领域,植物是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教师根据教材,设计和整理植物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并且在家校社协同过程中,小手拉大手,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在创作中成长,进而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共同提高。

(一)社会调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学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部的学习需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能够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展植物相关调查研究时,鉴于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自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他们需要在教师、家长的监护下,走出校园,开展植物相关的调查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观察小区里的植物,对家乡的农田蔬菜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增强对植物的了解及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项目化驱动,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小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有限,如果仅让学生在有限的科学课堂时间内进行实践,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能够发挥家校社协同的优势,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的认识深度和广度都会在与家长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动手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还能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最强根王”挑战项目,“玩学创”育人模式下,课前让学生展开“厨房蔬菜大搜索”,开启“最强根王”挑战赛,学生兴趣盎然,根据参赛要求寻找一棵有“根”的蔬菜。在寻找过程中,根据评比指标——“根”的数量、长度、色泽等,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对比和观察,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课堂上以“最强根王”挑战项目驱动,先在小组内评选出冠军,各小组冠军再分别上台展示,评出全班的“最强根王”。学生很容易发现,根王的根系数量多、强壮,进而理解根系发达的植物往往比较粗壮。项目驱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性高,创造力得到了及时的培养。

综上所述,家校社协同拓宽了植物领域教学的新渠道。作为科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家校社协同可以及时且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植物有关知识的兴趣,学生的科学素养随之也得到了提升。

猜你喜欢
陶行知创造力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