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数学答题方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2-11-20 09:05戴明敏
小学生 2022年19期
关键词:答题图形数学知识

☉戴明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精讲、精练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新课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理解并消化,教师通常会联系学习内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数学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由于一年级学生存在着识字量很少的实际问题,所以学生在数学答题时,需要教师读题给他们听。这种情况制约了学生的答题效率,影响了教学进度和学生水平的提升。

一、一年级学生数学答题的现状问题

(一)自主理解能力欠缺,答题正确率不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学,再加上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及无趣的数学练习提不起兴趣。此外,他们的识字量又严重不足,不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数学问题的内涵。所以,他们在数学答题时难以全神贯注并独立思考。一方面,一年级小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积累不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不强,所以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也不够强;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和学习意义的教育提醒也相对不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专心致志地开展数学练习,被动应付的心理直接导致了答题方式的不规范和错误率,严重制约了学生准确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影响了学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于是,班级里的后进生数量多了起来,整体影响了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给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

(二)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为一年级小学生的识字量严重不足,不能独立完成数学课堂练习,需要一边听教师给他们读题一边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影响了练习效果

学生能够理解并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练习,是准确、迅速完成练习的关键要素。在练习过程中,一年级小学生总是依靠老师读题,容易养成依赖、懒惰的不良习惯,独立思考完成练习的意识和能力都不能很快提高,练习的时候容易出现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练习的完成效率,对学习水平的提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书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了答题速度

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都要借助老师读题目,才能明白题目的意思并进行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练习就会养成被动应付的不良习惯。他们在数学练习中容易出现涂涂改改、犹犹豫豫的现象,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好老师布置的练习,影响了练习的速度。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书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检查验算的习惯有待养成,影响了练习正确率

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地答题。由于学生需要老师读题给他们听,因此,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并且缺乏检查验算的良好意识和方法,通常是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觉得大功告成,不会去思考练习是不是正确。有的学生自己的练习错了也不会检查,还东张西望,这些因素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一年级小学生数学答题效果的教学策略

优化小学生答题方式的关键之举在优化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答题质量。

(一)借助数形结合思想

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他们会专注于一些形象直观的事物,再加上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强,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容易出现思维的偏差。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一年级数学教材内容的特点,把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呈现形象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通过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数的关系,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助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在迁移运用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2]

在数学练习题中,包含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条件,有时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不足,数学理解能力也相当有限,难以直观地分析处理这些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要巧妙地把抽象的条件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分析梳理这些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掌握题目要求。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数的概念时,只是部分地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并没有系统地认知数的概念。如果在数学教学中,只是凭借教师的单向传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感知数的概念。教师可以灵活呈现像糖果等这一类具体的实物,或者出示一些图形,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直观可感的图形或实物形象感知量的存在,帮助学生建构数的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也有助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延伸。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数的概念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的比较。学生一开始对数的多少没有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及时呈现一些图形,或者亲手绘制一些图形。例如,教师可以取出4 个苹果、5 个橙子,引导学生比较直观的实物,也可以手绘出6 个正方形和7 个圆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判断。上述教学,教师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在心中建构相关的数学思维,形象感知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不断提升学习主动性。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一生受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检查等。这些好的学习习惯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的习惯,不断优化学生的答题方式。

例如,在《10 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自己身体上的“10”,学生发现自己手指头和脚趾头都是10 个,在观察和发现中,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借助观察找到了答案,黑板、讲台、窗户、文具盒等都是长方形,七巧板拼图是正方形,也有的学生说习字册中的米字格就是正方形等。事实证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自主发现,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的机械灌输印象深刻。在《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一课教学中,需要学习互换大小面值的人民币,这个学习任务抛出以后,有的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他说妈妈带他去银行换过钱,不仅说得很具体,还说清了换人民币的方法,一张百元大钞可以换十张10 元面值和一百张1 元面值的,因为100 可以分为10 个10 或者100 个1。这原本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下,其他同学也各抒己见,学习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趁机向学生说明:“数学不仅在书本上,还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你也会有所发现。”由此可见,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素养,可以帮助一年级学生规范和提高答题效果。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并严加训练,才能久久为功,促进学生养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迁移到数学答题中,不断规范学生答题方式,不断提升答题效率,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助力。

(三)通过动手操作理解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处在启蒙和发展阶段。他们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对复杂的语言表达或数学符号。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空间图形、数的运算等数学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围绕空间图形、时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等几个领域,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一年级学生学习整时、不到整时以及整时过一点等内容时,不仅要了解静止的钟面,还要了解真实生活中运动的钟面,知晓时钟指针运动的方向与速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拨一拨时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借助拨钟面的操作,学生可以发现不到整时与整时过一点的异同,可以为后面的半时学习打好基础。借助学生制作的钟面或者学具盒里的钟面,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强化时间概念。

借助观察和操作图形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触摸、滚动、拼搭的操作实践中,不仅提升了对图形和物体形状的感性认识,而且深入感知了图形的特点。此外,教师可以创设“比赛拼搭”活动,引导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3]

在学习位置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用具,认一认身边的上下、左右和前后;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摆一摆”活动,促进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理解并强化空间知识。例如,可以指导学生摆一摆身边的一本书、一支笔、一个笔袋等:把书放在笔的下面,笔袋摆在书的上面;把笔袋摆在笔的上面,书摆在笔的左边。通过创设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深入体验空间方位,不断提升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为后续的系统学习做好准备。

(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天性好动,他们特别乐于倾听故事,喜欢游戏活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营造有效的数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在《10 以内数字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呈现儿歌,借助课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丰富生动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可以吸引学生专注学习,不断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基础是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知识灌输的讲授法,结合学生生活和教材内容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超市实地考察,记下不同物品的标价,然后在课堂上创设“超市购物”情境,指导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引导学生在基于真实生活的数学情境中实地锻炼,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融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爱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情况出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组织教学,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比较10 以内数的组成》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扑克开展游戏“对对碰”。例如,引导一个学生把牌7 拿出来,并问其他同学:“我的3 牌碰几牌?”其他同学可以对答:你的3 牌碰4 牌。学生前后说出来的两个数字相加之和要是7。在开展游戏过程中,学生如果能说出碰牌的数字,就可以熟练地掌握10 以内数字的组成。

不同学生的智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并联系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们会大声呵斥;对于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同学,有时不能耐心等待,甚至挖苦批评,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在数学练习中大胆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教师要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千方百计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数学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猜你喜欢
答题图形数学知识
答题、拍照、必微博、求关注…… 减了老负担,又练“新技能”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