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师范生实习评价体系对我国新时代教师培养的启示

2022-11-20 11:49张欣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27期
关键词:师范生工具新加坡

张欣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过程中,教育实习是关键。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认识到实习评价在师范生培养及健全考核制度方面的作用,教育部门也出台了《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政策,着眼新时代教师培养目标,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并强调完善以实习计划与教案、听课评课记录、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制度等。[1]但总体来说,我国对师范生实习评价具体安排工作关注度和落实度较低,评级主体、程序及工具等存在方式简单的问题。而在师范生实习评价方面,有“教师专业化成长摇篮”之称的新加坡统筹布局评价结构、多方主体合作评价、有机整合各种手段与工具等,使其评价体系规范有效,为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奠定基础。对于新加坡21世纪师范生实习评价体系的梳理分析有利于我国改进师范生实习相关工作。

一、新加坡师范生实习评价体系概说

新加坡NIE本科BA/BSc(Ed)课程中,师范生实习活动主要由以下四阶段构成:学校体验(School Experience,SE)、助教(Teaching Assistantship,TA)、教学实践1(Teaching Practice1,TP1)、教学实践2(Teaching Practice2,TP2),贯穿本科整个学习阶段。下文将从评价标准、程序、主体、手段工具四个层面展开介绍:

(一)评价标准

新加坡师范生实习标准主要依据教学能力评价框架(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 in Teaching,APT)而制定,涵盖教学过程、专业素质与态度两大部分,下设七个维度: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评价与反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教师身份认同、服务学校。每个维度之下均有具体的二级指标,如在教学计划维度下,包含拟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步骤与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采用适当的教具与教学资源等。并且在该框架下设有形成性和总结性APT表,作为评价工具在整个实习阶段中发挥相应作用。

新加坡师范生实习标准属于发展性评价标准,不仅关于实习教师当前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及职业道德与态度,而且通过二级指标的设定及具体落实,更好地为实习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提供指引。本科师范生在各实习阶段实习评价标准均以此标准框架为依据,标准设置反映了新加坡能力与价值观并重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的知识和能力,也需要对专业、学生及社区有郑重的承诺、热情和服务意识等。这与我国最新发布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5个文件中所明确的“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能力要求相似,均体现两国对师范生德行、教学、发展、育人等方面的重视。[2]但我国各师范院校尚未统一师范生实习评价标准,已有标准体系未构建细致的指标点,导致实习活动难以对标开展。

(二)评价流程与主体

新加坡师范生实习评价程序由多方主体参与——合作教师(CT)、学校协调导师(SCM)、国立教育学院主管(NIES)、实习教师(ST)及校长,各评价主体有独立的评价任务与协作关系。

每个实习阶段开始前,NIE对ST的预评价均是通过电话交流会议,但TP2期中NIE与ST不仅开展实习前电话会议,而且ST会向NIE演示电子档案袋并听取建议,演示结束后,NIE使用PPI评价报告进行评价。

各实习阶段中,实习教师会基于课程理论与实际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基于反思标准完成每周任务和反思日记并寻求指导意见、展开三次重点对话等;合作教师则关注其专业态度/行为、正式课堂观察与口头回应、使用TA教学能力检查表评价反馈、提供课程计划与作业等相关建议;NIE和SCM会全过程监督和反馈、使用APT教学绩效评价表和PPI评价报告评核及决定最终成绩、开展反馈会议、对失败案例进行确认核实及调整实习情况。

实习活动结束后,NIE与校长、SCM、CT对ST整体表现进行最终书面评价和成绩判定;最终报告总结之前与ST讨论,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期末评价,ST也可以提出教学观察意见;通过电话会议聆听ST期末档案袋陈述,ST分享实习经验以巩固学习;检查TP文件、询问情况及提供反馈等。

总之,新加坡师范生实习评价流程贯穿各实习阶段,流程规范统一、系统严密,各评价主体职责明晰,并联动整合教师教育力量,彰显了新加坡师范生实习评价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这一方面,我国师范生实习评价程序相对松散,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3]

(三)评价保障工具使用

新加坡师范生实习评价工具主要包括APT评价表、反思日记、课堂观察-反馈周期框架、重点对话记录、专业实践与探究计划、反思性实践框架等,目的是帮助各主体真正了解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困境,适时设计策略和采取手段。下文是对反思日记、重点对话记录、课堂反馈周期及专业实践与探究计划下相关工具的选择使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教学反思: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中,实习教师主要记录自身实践过程中专业发展的想法和感受,具体通过使用“how”“what”问题设计反思,并注意对观察到事物的理解,联系已学内容进行持续性的整体深入思考。例如,第一周课程准备部分,ST与CT讨论如何决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用于技术/非技术介入课程的资源等,思考:“我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学到的东西?我在NIE学到了哪些理论作为教学/学习实践的基础?”在第二周,ST关注如何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分配不同的课程内容及确保学生发展多样性得到照顾等内容,并与CT探讨。最后,ST思索:“我在两周内学到的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我在这两周中观察到的情况,可以产生哪些新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总之,通过向实习教师提供支持性的教学反思脚手架,使其主动思考真实的教育问题、完成实际教学任务,提升专业性。[4]

2.观察与对话,双向反映

双向回应实习理念通过NIE、CT等综合采用课堂观察-反馈周期、重点对话(FC)及反思性实践框架等工具充分展现。

课堂观察-反馈周期方面,首先在课堂观察前,实习教师必须编写每节课详细的课程计划,CT/NIE检查教案内容、提供必要的修改意见、与其讨论观课重点等。其次在正式课程观察中,NIE、CT利用APT观察表,关注其教学过程、专业属性与态度方面的表现,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诊断。观察结束后,CT/NIE当天开展30分钟左右的反馈会议,利用一些支持性的咨询技巧和反思性实践框架等向实习师提供教学表现的相关信息,并带头分析解读、提供具体指导建议,激励其反思教学行为。

而重点对话是TP期中由SCM协助指导实习教师完成,在FC1中,实习教师向SCM演示电子档案袋中的个人作品,双向回应后其思考FC1内容;FC2是实习教师选择一个焦点进行对话,分享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案例研究或问题,SCM会根据反思性实践框架提出一些指导性问题,鼓励其审视对理论的理解、自身的教与学哲学,主动整合专业知识、发展教学的个人立场等。而后,SCM再次反馈及实习教师反思内容、收集数据、改进教学实践;FC3中,实习教师分享实习经验如何帮助自身提高教学能力及从实习中学到了哪些教学能力(GTC),SCM对演示做出评价,实习教师再反映与思考。

3.基于实践的探究与调整

NIE、CT等人在专业实践与探究PPI计划的指导下,利用PPI课程中的PPI探究模型和反思性实践框架,能够使ST通过搭建教学反思的脚手架和提出有关实践的问题来实践探索以寻求变革;使用PPI数字档案袋能够使ST以视频、音频、图形和文本等形式上传任何展示预期教学能力范围的个人作品,提供其相应的结构去构建教学概念框架。此外,利用PPI评估报告及评估指南对其在三次FC中的表现及学习证据进行诊断评价,每次评估重点均不同,并且基于其获得的成绩决定是否采取调整程序等。例如,如果实习教师获得失败成绩,NIE、CT、SCM及学校会基于其教学表现和态度共同确定核实是否需要调整,需要调整的判断标准即实习教师在大多数领域均低于平均水平,确定好后委派调节者依据调整程序和规范对其教学过程、专业属性与态度相关方面进行不同程度地改进。

新加坡实习评价方式除了上述内容,还有总结性评估。例如,SE阶段结束会有一个简单的总结报告,指出对其整体表现是否满意并评论;TA阶段由CT、SCM和校长共同完成总结报告的各部分;TP/TP2期的最终评估与总结基于前几个阶段的进展,NIE与SCM等人借助APT总结评估表讨论进展、商讨决定最终成绩及做出书面评价,向实习教师提供成绩反馈并寻求反映,最后将相关数据材料提交教育主管部门。如果实习教师未达到基本规定和要求,则需要开始新一轮实习,多次不达标则需要退出实习。

总体来说,新加坡实习评价工具发挥全程监督与指导作用,将发展性因素融入评价工具设计与选择中,强调对话是认识自我和他人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而我国对师范生实习评价工具选择与使用方面不够重视,一些学校较少考虑教学实习评价框架与实习任务之间的匹配度,未思考不同学科教学及活动特征,[5]实习教师很少被鼓励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二、新加坡师范生实习评价体系的特点分析

(一)评价标准:能力与价值观并重

新加坡实习评价标准涵盖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职业特征与价值观两方面,并细分为七个维度,体现新加坡能力与价值观并重的育人思想,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发展和多样性等。另外,评价指标涵盖广泛却明确细化,行动事项可分解操作,从而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与定向性。如新加坡根据V3SK价值观和GTC框架为评价者提供了明确的教学能力与专业行为相关标准,也为实习教师在开始教师准备之旅时设定了明确目标和期望。但这些标准与指南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严格照本宣科,可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二)评价主体:专业培训、多方协作

新加坡实习评价主体专业化使评价质量得到保障,为实习成效奠定坚实基础。SCM、CT、NIES等均经过资深培训和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实习教师在师资培训课程中所要学的东西。此外,各主体评价职责具有针对性,如SCM在实习评价中起中介作用——实习协调员、学校与NIE之间的联络人、实习教师团队导师与教练等;NIES承担实习教师福祉的主要责任等。他们独立履责又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实习教师建构各种教学环境所需的教学理解与能力,为实际教学做好准备。

(三)评价程序:结构系统、规范严谨

新加坡统筹布局实习评价程序。首先,评价贯穿整个实习过程中,从第一学期到最后一学期,实习活动以不同形式开展且步步深入;从学校体验期到教学实践期,不同主体参与及采用不同工具,兼顾统一性与针对性,符合实习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规律。例如,SE期无正式评价、TA期使用APT评价表、TP期则增强反思与反馈作用。其次,评价程序设计具有系统性,如实习评价前规定了实习教师的态度和谈话时间;评价中,记录并收集数据材料、撰写书面报告;评价后,双向反映、审查实习质量、收取资料并提交归档、提供复印件及开展反馈分享会议等。最后,程序实施规范严谨,严格把控教师教育质量。如SE期时长较短,但流程完整,有观课与反思、口头反馈与书面评价总结等。另外,实习教师实习结束后必须获得所有课程研究(Curriculum Studies,CS)的正式评价才算通过实习。总之,其评价流程看似烦琐,但周密细化的评价事项有助于落实实习目标并帮助实习教师适应实际情境、进入角色、承担责任,从而获得有效的专业发展。

(四)评价工具:诊断与探究

新加坡多种实习评价工具在各评价主体诊断分析实习表现、培育实习教师实践探究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实习教师通过使用电子档案袋、反思实践框架及重点对话记录等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思考并研究教与学问题、收集分析数据和文献、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后与导师、同伴对话交流,分享探究过程和结果,征求反馈意见等,不断澄清教学目的和身份、持续性改进行动。而NIE等人使用APT评价表、PPI探究评价报告等工具能够了解并分析实习教师实习中的整体教学表现,提供针对性指导及改进建议。另外,从评价工具设计和使用来谈,各评价工具是建立在一致的实习目标上,内容设计均涵盖了充分的事实评价证据、科学的指标维度等。NIE在使用上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如各主体自身背景与评价工具之间的双向作用、不同工具结合运用与实习教师需求的联系等,从而帮助评价者避免理解误差,使他们对术语的解读是正确及可信的;要求多主体协作、综合使用评价工具,保证工具客观指标与实习教师主观需求一致。

(五)评价手段:多元结合、有效反馈

新加坡实习综合采用各种评价形式,这为评价工作提供了有关实习教师教与学全面可靠的证据,有效保障实习预期目标与设定标准的达成程度。如,在自评方面,实习教师基于相应规定和反思实习模型等进行每周五次综合反思任务、完成两周由浅入深的自我反思日记等;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方面,电子档案袋为主要的形成性评价手段,为评价提供了不断更新的完整的学习历程有关证据,使最终成绩判定具有公平性与全面性;在口头反馈方面,师生间双向对话贯穿整个实习过程中,体现了新加坡重视对话在提供反馈中的作用。除了口头回应,书面评论也无处不在,在新加坡每个实习阶段中每位指导老师都必须提供具体的书面建议,以支撑成绩判定和帮助实习教师深化认知、完善知识与技能。

三、对我国师范生实习评价的启示

新加坡较为完善、有效的实习评价体系为其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提供了有力的质量结果保障,这对于我国改进师范生实习评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价值观导向下质与量并重的标准

新加坡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适时健全的教育政策、指导方针等规范师范生实习评价。在师范生实习评价方面,我国多数为宏观指导方针,评价标准模糊,缺乏师范生培养的统一价值观导向、科学指导理论和可操作的细则规定。[6]同时,评价指标重量化难以促进师范生对自我形成清晰认知。因此,我国应基于新课改核心理念、人本主义指导理论,联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设计全人教育取向的实习评价标准及细则内容,促进师生影响一致、整体发展。另外,标准具体设计方面应兼具统一性和针对性、科学性和适切性,考虑不同实习阶段不同需求,使各实习期评价工作都有据可依、依规而行,并在统一化标准之下允许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系统设计多方参与的评价程序

新加坡师范生实习评价程序系统全面,严谨规范,并且新加坡极为注重各评价主体的能力水平和相互之间强有力的联系,以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模式与明确的责任分工为实习评价质量提供保障,有效帮助实习教师从校园过渡到学校。而我国大多数高校仅在大四下学期安排实习,并且实习前准备不充分,实习中较少持续性监督指导,实习后多为终结性评价,实习形式集中于听课、批改作业、“补位”,评价主体单一、缺乏联系等,这些不利于师范生优质实践经验及教师身份认同感形成。因此,我国应该系统设计、严加规范评价过程,如实习前评价师范生教学能力和职业特质,实习中持续性观察并适时调整,实习后总结整体表现并提供发展建议或采取重复实习等。并且我国应促进各高校与实习基地建立密切的多方协作关系,鼓励应用相关合作模式,使多方主体参与到实习评价过程中,合理化配置评价工作。此外,各评价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能够有效保障实习评价质量,所以我国还应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督促其设计评价主体培训指导计划,提升各评价主体专业性,整体促进评价程序稳定运行。

(三)整合量化与质性评价手段

新加坡各实习评价主体综合采用相配套的、科学专业的评价工具和手段,满足各实习阶段不同需求,使实习教师获得全面评价。而我国师范生实习评价过于强调结果,缺乏形成性评价与实习后反馈。并且,很少使用专业或与实习任务相匹配的评价工具,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国师范院校应考虑师范生发展心理及需求等因素,合理设计自我反思评价任务,运用行动探究模式,促进师范生积极思考探究及实践,并将反思任务涵盖在实习全过程中,系统帮助其高水平思考。[7]其次,在实习过程中,各学校应整合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指导者评价等形式,[8]如利用学生电子档案袋,实习教师记录思考分享实习期中表现、其他同伴和指导老师提供反馈等。最后,综合设计、运用量化与质性评价手段及工具,如评价鉴定表、评价总结报告等设计包含能力水平等级、最终分数评定和具体书面建议及反馈等,并以过程性监督与评价为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保证评价贯穿整个实习过程,切实解决师范生实际困惑。

猜你喜欢
师范生工具新加坡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新加坡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准备工具:步骤: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巧用”工具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