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推进路径*
——基于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2-11-20 11:49王楠张文祺
教书育人 2022年27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精神

王楠 张文祺

(1.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挑战,不断实现“于变局中开新局”。[1]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进行深入学习,可以从中吸收营养、汲取经验、总结教训,达到理想的宣传教育目标。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丰富大学生道德内涵、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开展与学党史、学四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迈向新台阶。笔者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学,亦紧跟形势,采取各种措施引导、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暑期实践活动,寓思政课程于社会服务,化空洞说教为实际行动。在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选择方面,根据党和国家思想阵地建设和民众宣传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和调整,充分尊重了年份、地域和背景的差异性。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北京交大举办了暑期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之际,我校大学生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遵照疫情防控要求,首次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2021年建党百年,北京交通大学以“百年·追寻”为主题,专门设置了“红色铸魂”“四史宣讲”“国情观察”“创新中国”“美丽中国”“交通强国”“乡村振兴”“魅力冬奥”等八类大学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

2021年7月17日至8月10日,北京交通大学“寻梦铸魂”本科生实践小队,通过寻访红色地标、讲述党史故事、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了实践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小队成员不断深化对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认知。如何以崇仰之情、敬畏之心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筑牢信仰?本文拟结合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上述问题略做探讨。

一、寻访红色地标,发掘精神内涵

党史的宣传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教主体的实践过程。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融会贯通,进而更深刻地领悟那种凝聚在党和国家历史中的伟大精神力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寻访红色地标是一种最为直接、可操作性最强的党史宣传教育实践方式。

红色地标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优秀精神品格的历史载体。[2]红色地标具有“就地取材”的特点,即根据高校所在地的革命历史遗迹和文物的分布与现状,选择参观考察区域,并依据地标本身确定宣传教育的侧重点。比如遵义可以选择遵义会议旧址,重点宣传长征精神;延安可以选择中共中央旧址,着力凸显抗战精神;兰考可以组织相关师生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将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等等。虽因地标的差异性,不同地域所选择的精神侧重点不同,但这些精神均能起到增强修养、提升境界的教育作用,被国内高校所广泛采用。

经过对北京红色地标的汇总和选择,本实践小队分三次分别寻访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李大钊烈士陵园,队员们坦言获益匪浅。这方面,李大钊烈士陵园就是很好的正面样例。作为红色地标,该陵园设有李大钊革命事迹陈列室,内部陈列着李大钊烈士生前的遗物、遗墨和照片,同时放映纪录片,重现了历史场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李大钊的生平及功勋。

遗憾的是,还有很多红色地标存在历史感不突出、革命意义未发掘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标往往只立着一块普通的石碑,碑文记载其历史背景,且内容过于简单枯燥,只能供参观者走马观花地游览;有的地标虽然内容丰富,却更多地凸显了观赏性,而淡化了历史性,削弱了红色精神的冲击力和深刻内涵,仅仅满足了参观者的视听之娱,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照片拍摄方面,却无法引起其强烈的情感共鸣。

作为实践者,我们如何避免这一问题?本实践小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在参观红色地标的同时,也尝试为现场参观者进行简短的义务讲解,主要涉及先烈遗迹的历史背景。由于环境嘈杂,加之此前宣讲经验欠缺,宣讲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这种讲解,对我们自身巩固知识和深化认识,均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本实践小队在参观过程中,恰巧与另一社会实践小队相遇,我队借此机会进行了采访。在被问及红色地标难以深入的问题时,被采访者表示,他们是通过参观前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参观后撰写感想心得等方式加深参观印象,使参观红色地标的实践活动更有目的性,这也是一条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讲述党史故事,回溯革命历史

近年来,国内高校秉持既红又专的育人方针,每逢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均通过党史知识竞赛、红歌演唱比赛、诗歌朗诵比赛、集体观看红色影片、党员干部讲党课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深化师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本实践小队以网络为媒介,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举办了一场以“讲述党的故事,回溯革命历史”为主题的线上党史宣讲活动。宣讲有三个分主题,分别是“建党大业”“中流砥柱”“建设新中国”,分别对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历程。

宣讲结束后,队员们进行经验总结,认为其与受众群体有关。听众均系交大学生。回顾校史,自建校伊始,交通大学五校便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为宗旨,交大师生均以服从大局、牺牲自我、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为己任。在耳濡目染的红色教育下,听众也形成了爱国爱党、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品质。所以他们在接受红色宣讲时,反响强烈,回应积极,极大提升了宣讲的效果,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当然,如果换成其他听众主体,我们未必可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根据其他实践小组反馈,目前的党史宣讲活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宣讲形式单调、宣讲内容枯燥、宣讲渠道单一,等等,出现了听众不感兴趣,甚至无法吸引足够数量听众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本实践小队经过分析,建议通过以下手段提升效果:首先,积极建设公众号,张贴宣传海报,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转发链接,收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其次,开设线上问答,播放红色影片,巧妙地将互动和多媒体等方式引入宣讲活动,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切实凸显红色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回馈性。

三、进行问卷调查,科学分析研判

在实践活动之余,本实践小队还以问卷星为平台,发布了有关党史学习与教育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北京交通大学的本科生,样本总量为100,其中有效样本为82。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党史教育的态度,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过程以及大学生掌握的基本党史知识等三方面。经过统计汇总,我们得出如下信息:

第一,目前大学生如何看待党史教育?在被问及“接受党史教育的意义”时,几乎全部的大学生都认为,接受党史教育有重大意义,可以很好地锤炼爱国热情和强化民族认同。在被问及“是否会主动接受党史教育”时,81.71%的大学生表示会主动接受党史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道德素养、增强思想觉悟,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等。

第二,目前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在被问及“通过何种渠道学习党史知识”时,有81.71%的大学生表示是通过历史小说、电视剧和电影等,有60.98%的大学生是通过专业性的党史书籍和视频获取党史知识。在被问及是否参观过家乡附近的红色博物馆、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时,有76.83%的大学生表示参观过。其中,有26.98%的人表示此举对自己影响很大,60.32%的人认为对自己影响较大,可见大学生普遍从参观红色地标活动中获益。

第三,目前大学生的党史知识素养如何?为弄清基本情况,本实践小队设置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在被问及“哪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时,有 54.88%的同学选择了南昌起义这一正确答案,仅占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可见,在建军相关的基本历史问题上,半数学生做不到准确掌握,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我们详细分析了调查问卷的相关结果,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目前大学生对待党史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不会仅仅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性工作,且绝大部分人均能从党史教育中获益。其次,目前大学生获得党史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其中通过历史小说、电视剧和红色电影等渠道获得的党史知识,要多于通过专业性的党史书籍和视频,这说明我们的党史教育对专业性的强调有待加强,毕竟历史剧与历史事实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抵牾。从素养上看,当前大学生的党史知识水平虽有较大提升,但距离期望值尚有距离,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在“教”与“学”上进一步下功夫,补足学生的知识短板。

四、探讨可行路径,推进党史教育

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网上问卷调查结束后,本实践小队成员结合自身情况,对如何推动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进行了集中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方法。

第一,强化意志,锤炼信仰,确保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中共党史的教与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的锤炼和意志的考察。我们在回顾重大历史问题、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既要坚定不移地维护阶级性,又要实事求是地贯彻科学性,将二者有机结合。凡是党中央已形成明确结论的历史问题,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接受,特别应该杜绝与我党三个历史决议中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结论相背离的言论和行为。凡是党中央尚未形成明确结论的历史问题,应该要本着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探讨,不要轻易受西方错误舆论的引导,更不能走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第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红色宣教品牌。回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其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浓郁的民族精神、不懈的改革精神,这些革命精神贯穿百年,并凝聚为实实在在的人与物。[3]百年奋斗历程中,诞生了无数模范人物,形成了大量红色地标。可以说,每个地标、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事迹,都折射了一种时代精神、地域精神和个人品格。所以在红色地标的选择上,不需要刻意舍近求远,过分考虑地标的名气效应。相反地,要着力发掘周围的红色地标,凸显其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将其打造为党史宣传教育的特色品牌,让大学生的党史教育能够更接地气,加深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种种联系,起到催人深省的宣传效果。

第三,笃行致远,知行合一,做到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并重。一方面,要改进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方法,避免表演式教学和灌注式教学,克服党史教育的形式主义,积极运用影音资料、歌谣口诀等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深刻记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专业引导,必须事先分析研判实践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相关的应对预案。不能将社会实践形式化,更不能将其简化为游览参观。要鼓励大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红色地标,理解和阐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并就红色地标的开发利用状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真正把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用深,让大学生党史教育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拿出精神